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获奖作品(西洋管弦乐器独奏)评析
2015-07-13四川音乐学院610021
景 徐 (四川音乐学院 610021)
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获奖作品(西洋管弦乐器独奏)评析
景 徐 (四川音乐学院 610021)
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于2013年3月19日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圆满落幕。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大音乐院校、港台及国外作曲家的参赛作品200余部。最终34部作品获奖,作者从个人的艺术审美视角出发,对西洋管弦乐器独奏类的每部获奖做出中肯的点评。
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获奖作品;西洋管弦乐器独奏
前言
为繁荣和推动中国音乐创作,积累和丰富中国音乐经典文献,探索和追求中国音乐艺术,传承与演绎中国音乐艺术精神,传播与弘扬中国音乐文化,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时代新声,由中国音乐学院设计并主办了“‘中国之声’作曲比赛”。首届“中国之声”于2012年秋季启动,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大音乐院校、港台及国外作曲家的参赛作品200余部。赛事组委会主席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担任,评委会主席由中国著名作曲家高为杰先生担任。组委会聘请了相关艺术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担任评委。
根据赛制,首届“中国之声”体裁形式为一件乐器无伴奏独奏曲,并划分出中国民族乐器独奏、西洋管弦乐器独奏以及钢琴独奏三个类别,并实行“作曲家组”与“在校学生组”分组分类评选。每组每类遴选六部作品获奖。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决赛共评选出11部西洋管弦乐器独奏类作品获奖。
作曲家组一等奖作品是《弦诗》(作曲:王非);二等奖作品是《远方的记忆》(作曲:高松华)和《寂·漠》(作曲:王珏);三等奖作品是《天梯》(作曲:龚华华)、《秋风词》(作曲:毛竹)和《颤》(作曲:林燕)。
学生组一等奖是《土风》(作曲:王亚明);二等奖作品是《孤月》(作曲:丁蓉)和《秋歌》(作曲:裴雨顺);三等奖作品是《Dépression Atmosphérique》(作曲:Gerardo Gozzi)、和《秋雁》(作曲:王东旭)。
一、作曲家组获奖作品创作创作特点
竖琴独奏《弦诗》由中国音乐学院教师王非创作,作曲家认为“以琴作为载体和媒介去赋诗、吟咏,是中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之一。竖琴独奏《弦诗》受到了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筝和琵琶音乐的影响而创作的。在处理作品的旋律音高、音色和结构方法等方面,吸收和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中的演奏技法、音色手法和音高要素,同时又将汉语中的某些韵律、声调和语气揉入其中,来彰显和突出作品中的“诗性”和“诗兴”的内涵和象征。将这些内容与西方现代音乐中的一些作曲技法相融合,便成了该作品的构思和写作基础。”1。这部作品为了更好地表现和突出中国传统乐器“古筝”和“古琴”的风格韵味,在演奏竖琴踏板滑音时,都要求演奏者尽量慢慢地踩下和抬起踏板,特别是在泛音上做踏板滑音时。
无伴奏小提琴独奏《远方的记忆》由中国音乐学院教师高松华于2012年10月创作。作品根据新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歌词中所提供的意境结合器乐化的创作语言和作曲技巧创作而成。新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核心主题材料在作品中幻化成多层次、多空间的器乐写作语言与复调写作技法相结合,大量的附加性和声式二声部主题旋律使作品更加富有诗意,使音乐更加色彩更加饱满,作品中间部分将新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核心主题材料融入在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分解和弦中,使作品更加富有弹性和艺术性。作曲家力图探索基于传统、民族,拓展未来的“中国风”小提琴无伴奏的创作。
无伴奏小提琴独奏《寂·漠》由中国音乐学院教师王珏创作。作品是一首运用十二音技法完成的作品,作品分为两个部分,标题中的“寂”与“漠”即为两个部分的主题思想。“寂”是寂静,而“漠”是荒漠,一种无穷的律动,一快一慢,合二为一。“寂”与“漠”在演奏时为不间断演奏,“寂”在创作中更注重音色的对比和强弱的呼应,在同音高上要求以不同的琴弦进行演奏,从而获得不同色彩明暗的对比,如作品第10-11小节,两个F音分别要求用A弦和E弦分别演奏;再如作品第25-29小节,作品中的G音,分别要求在E、A两琴弦上交替演奏,时值由附点二分音符直八分音符逐步缩小,并且在E弦上要求不作揉弦处理,而在A弦上要求作揉弦处理,从而获得同一音高的色彩的微妙变化来描写寂静的心境。“漠”更多的则是在表现一种连绵不断、起伏跌宕的无穷动音效。
由武汉音乐学院教师龚华华创作的无伴奏大提琴独奏《天梯》围绕“四音动机”,通过音色、句法、密度等因素的变化处理,刻画了道教弟子修道成仙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艰辛,作曲家以此时刻鞭策自己以“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竖琴独奏《秋风词》由四川音乐学院教师毛竹创作。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曲作者在秋天里获得的感悟。乐曲的五个段落——“风铃”“小雨的街道”“寂静的庭院”“夜晚的海”“万花筒”组成了曲作者对秋天的想象与回忆,曲作者试图将竖琴的声音作为载体去映射一种秋天空灵的意境。
大提琴独奏《颤》由原四川音乐学院教师林燕创作于2009年。曲作者以“颤”为创作准绳,将一系列大提琴现代演奏技法与曲作者所想象的创作思想相结合,并以与“颤”相关的各类音响构建出一副“颤”的臆想音响图画。
二、学生组获奖作品创作创作特点
马林巴独奏《土风》由中国音乐学院学生王亚明创作。作品灵感来源于对侗族大歌的触动。作品吸收了侗族大歌“和”与“动”的特点,并以侗族分类的方式组织作品结构。单簧管独奏《孤月》由中国音乐学院学生丁蓉创作。曲作者认为月亮独悬于空中最是孤独,最是寂寞。并运用东北二人转《月牙五更》的曲调,加以变化发展贯穿全曲。小提琴独奏《秋歌》由中央音乐学院学生裴雨顺创作。曲作者认为,秋季的每一天都不同,思绪也跟随着这种变化在不断起伏,该作品便是曲作者内心在一天中的真实写照。作品运用了东北的秧歌曲调作为主要素材,并利用小提琴模仿了大鼓、锣、唢呐等的声音,同时也表达了曲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曲部分乐句没有明确记谱,要求演奏家即兴演奏。竖琴独奏《Dépression Atmosphérique》(《忧愁的氛围》)由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生Gerardo Gozzi(格拉德·格兹)创作。该作品是一首描绘性较强的作品,演奏时伴随演奏者戏剧化的肢体动作,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多年前访华的一段经历。作品运用了传统的演奏方式演奏竖琴的和声、琶音等戏剧性的乐章,同时使用了揉弦、颤音来描绘“风”“白色的云”等等,其画面感较强。双簧管独奏《秋雁》由中国音乐学院学生王东旭创作。作品受秋雁南飞之感怀,歌颂大雁坚定、执着的信念,表达了曲作者内心对自然的崇尚,及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求。作品采用了宏观的拱形结构来进行创作,通过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来控制整体组织及表现。同时,该作品对双簧管的现代演奏技法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三、获奖作品评析
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西洋管弦乐器独奏获奖作品都体现了赛事所明确的规格和特色,在体现了中国风格的同时,也展现了创新性、艺术性和学术性。总体来看,作品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创作;第二,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作品大多采用中国原生态民歌、曲调或戏曲,甚至是诗词歌赋作为作品的创作素材,选题立意方面大多选择民俗人情、丹青墨韵。例如高松华创作的《远方的记忆》,该作品将新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旋律器乐化,以民歌旋律作为宏观的骨架和线条,以此作为创作过程中的“定位标”,器乐化的分解和弦在定位标前后游移。再如丁蓉创作的《孤月》,该作品运用东北二人转的曲调贯穿全曲,并进行分裂与重组,从而控制整个作品的宏观结构。也有将民族乐器中的特殊演奏法嫁接植入西洋乐器中进行创作,这些中国元素在作品中的融会贯通正是直接映射了作曲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关注,正是作曲家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对本土文化审美的回归。
在获奖作品中,部分作品所运用的现代演奏技法和特殊音响都充盈着当下鲜活的时代气息和新锐的敏锐视角。部分作品大胆将中国本土文化审美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大胆运用新音响、音色、个性化的舞台表现力以及个性化的独特的音乐语言来进行创作,这正是时代的烙印,这种创新赋予音乐作品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例如林燕创作的《颤》,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微分音等大提琴现代演奏技法来诠释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与自省;裴雨顺创作的《秋歌》中大量使用了小提琴的极限音,以及给定一个音区范围让演奏者在该范围内任意演奏等现在演奏技法都体现了当代青年作曲家对乐器音色开发的思考和对音乐表达的全新定位。再如王非创作的《弦诗》,作品在竖琴的演奏法上作了许多精心的设计,为了降低或阻止竖琴机械传动系统发出的噪音,作曲家要求用左手(或右手)按住低音区琴弦,是泛音的发声更清晰、纯洁。
当下,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探索其多文化,多元化的复合性的文化语境、音乐语境,无疑是关乎音乐传承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专业艺术院校主办的专业性音乐创作比赛,容易被打上“学院派”的标签。很多人眼中的这类比赛都是孤芳自赏、晦涩饶舌,一旦提及学院派,那便是意味着严谨规范,远离大众审美。但是在当下的创作背景中,如何创作出既富有专业性、学术性,又富有艺术性、可听性的作品;如何准确立足于传统与创新之间去定位自己在全新语境下的创作身份,这是每一位作曲家的对社会的责任。
四、结语
中国之声作曲比赛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第二届于2014年12月圆满落幕,第二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获奖作品体彩多样、题材丰富、风格迥异,作曲家们运用各不相同的独特音乐语言来展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体现出他们广博的创作视野与鲜明的创作个性。中国音乐学院拟于2016年举办的“中国之声”(第三届)作曲比赛,届时将面向全世界的作曲家及在校学生(无国籍和年龄限制)征集中文艺术歌曲。通过举办这类国际性的赛事,大力夯实和提升了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影响力,推动了音乐艺术发展与国际交流。
注释:
1.姜万通主编.《中国之声(第一届)作曲比赛获奖作品集——西洋管弦乐器独奏卷》.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