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老民谣《茉莉花》的现代呈现
——评刘文金民族管弦乐作品《茉莉花》

2015-07-13吴林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10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2期
关键词:作曲家旋律民族

吴林励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 100000)

古老民谣《茉莉花》的现代呈现
——评刘文金民族管弦乐作品《茉莉花》

吴林励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 100000)

本文通过分析刘文金创作的民族管弦乐《茉莉花》,剖析了古老民谣《茉莉花》的由来与变体,阐述了作曲家在作品中的创新之处、时代性以及符合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原则。

刘文金;古老民谣;变体;旋律的韵腔;线的艺术

《茉莉花》原是全国各地广泛传唱的民间小调,又名《鲜花调》。歌曲无论从旋律、节奏、音域、拖腔等方面都显得委婉、秀丽、动听。歌词内容描写茉莉花的芬芳、清香和美丽,歌曲的音调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后经提炼加工、传唱于世。元代诗人江奎的《茉莉》一诗:“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诗句意朴素自然,表达了对茉莉花的欣赏与赞美之情。西方音乐作品采用我国民歌曲调作为主题,已有近二百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传到海外的民歌就是这一首。

一、古老民谣《茉莉花》的由来

民谣《茉莉花》在国内流传着多种地域版本,如江苏的《茉莉花》、东北的《茉莉花》等,今天在中国广为流传的还有歌剧《图兰朵》版本的《茉莉花》。首先来谈谈这首《茉莉花》(变体)的渊源。我国最早刊载《茉莉花》歌词的出版物,是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该书第6集卷一《花鼓》一剧包含“梆子腔”3曲、“仙花调”1曲、“凤阳歌”1曲、“花鼓曲”9曲、“杂版”3曲、“高腔急版”1曲和“尾声”。其中“花鼓曲“的前两曲为民歌歌词,后7曲为搬演《西厢记》的剧词。《缀白裘》只记剧词、没有曲谱,最早刊载《茉莉花》曲谱的,是贮香主人编、道光十七年(1838)年出版的《小慧集》。箫卿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曲谱,载于《小慧集》卷十二。

乾隆五十七年制五十九年(1792-1794),英国地理学家和旅行家约翰.巴罗(John Barrow,1764-1848)来华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回国后于1804年出版了一本《中国旅行》(Travels in China),他在第6章“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艺和医药”中写道:一个中国人“在一种形似吉他的乐器伴奏下,唱了下列赞美茉莉花的歌,这似乎是全国最流行的歌曲之一”朴素的旋律由希特纳先生(Mr Hittner)记录下来的。《中国旅行》比《小慧集》早出30多年,所记的茉莉花的曲谱是这首民歌最早的曲谱,与《小慧集》的记谱也很接近,基本音调并无二致。巴罗的《中国旅行》影响很大,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1883年出版的波西米亚裔德国人奥古斯特.威廉.安布罗斯(1816-1876)所著《音乐史》,1901年英国人布隆和莫法特合编的《各国特性歌曲和舞曲》,都采用和引用了茉莉花……1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朵》的初稿后逝世。该剧描写了在中国元朝时期,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朵的故事。在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茉莉花是用的最多的一首中国民歌。原曲在剧中还被改编成合唱,在歌剧中完整的出现。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这首遍及中国大江南北的民歌《茉莉花》,随着这部经典歌剧 的流传又流传到海外。班托克曾评价《茉莉花》“包含着同时能为西方人和东方人的耳朵所接受的优越性。”

二、作品介绍

刘文金先生于1994年根据这首耳熟能详的民谣,谱写了民族管弦乐《茉莉花》。他创作的这部作品既保留了歌曲原本优美动听的旋律,又再度加以变化发展,赋予了乐曲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部作品表现出东方女性美丽善良、对爱情的憧憬以及坚韧、不屈不挠的内在品格。刘文金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之一。1937年5月出生,祖籍河南省安阳县。196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历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他和日本著名作曲家三木稔、韩国著名指挥家朴范薰共同创建了中、日、韩联合组成的亚洲乐团。刘文金先生的童年时期是在豫北平原的农村度过的,那里的生活虽然清贫单调,但民间艺术生活却尤为丰富。如戏曲、说唱、吹歌班和民间歌舞—高跷、旱船、龙灯、焰火,每逢过年过节、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等活动,显得格外热闹且欢腾。他从小耳濡目染并喜爱这些民间艺术活动,这也使他形成了质朴而真诚的艺术思维,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刘文金先生特别能从民族音乐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谈到自己取得骄人业绩时深有感触地说:“生活是艺术之母,作曲家必须认真体验,用心感悟,才会悟出许多真谛。”他的创作理念强调通过作曲技术语言表现出乐曲的个性和民族性,他的作品往往感人至深。他一生创作和改编的音乐作品400多部,许多乐曲在海内外影响深远,在中国当代民族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美中国音乐研究会出版的英文刊物《CHINESE MUSIC》称赞他是“中国大陆最能令人感到震憾力的一位作曲家”。

刘文金先生的音乐作品,始终是站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点上,始终具有着对中国传统和当代文化精神的深度把握。他的作品大多具有当代性,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把握了当代社会进程的脉搏、并以此作为他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如他早期一举成名的作品《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创作了雄浑大气、具有民族气韵的作品 《长城随想》,这部作品也是我国民族器乐作品日益成熟的重要标志;2010年创做了祭奠古圣先贤的民族管弦乐《孔子颂》等等。刘文金先生的音乐作品还多具有人文深度和思想性,大都印证了时代变化和人文发展历程。

三、《茉莉花》中三首古老民谣的运用

民族管弦乐《茉莉花》曲式结构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结构特征,音乐的情感通过不断积累、不断递增到达最高点。它的结构由“引子”“主题呈示1”“插部段落”“主题呈示2”“高潮”“尾声”六部分组成。在“主题呈示1”中包含有图兰朵版本《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两个主题的呈示。首先是由笛子吹奏图兰朵版本的茉莉花主题,笛子的音色柔和、明亮,犹如娴熟大方的中国女性亭亭玉立。随后由弹拨声部娓娓道来江苏的《茉莉花》主题,并配以排鼓、小铃鼓、碰铃的舞蹈性的节奏型,展示了江南女子细腻、温柔又活泼的一面。在乐曲的小快板段落,主题呈示了河北的《茉莉花》,这段主题安排在这个段落中无疑是再合适不过,河北南皮《茉莉花》结合了落子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说唱风味,节奏上较前两者虽然都抒情婉转,但多了一些跃动感。河北的《茉莉花》旋律在调式、行腔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句尾擅长运用拖腔,又称“甩腔”(这是根据不同方言而形成的歌曲风格),在这里被唢呐演绎的惟妙惟肖,竹板与碎子再以说唱风格加以衬托,把北方人的开朗、活泼、喜形于色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高潮段落,刘文金把三首不同地域风格的茉莉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始运用复调手法将图兰朵版本的《茉莉花》与河北的《茉莉花》的曲调并置,当旋律进入起、承、转、合的“转”部的时候,悄然进入了江苏的《茉莉花》的变奏。此高潮段落段融汇了三首《茉莉花》的变体,气势雄厚又抒情婉转,充满希望且生机勃勃。“和”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灵魂,它是贯穿中国民族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乐曲在此处完全表现出这种风格和气质。

四、民族管弦乐《茉莉花》现代呈现中的几处亮点

(一)重视旋律的中国线性艺术思维

刘文金特别注重在戏曲音乐、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重视旋律的润腔、韵味,以及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他不仅在《茉莉花》里保留了原来优美动听的旋律,还进行了改编和变奏,令人耳目一新且恰到好处。从这部民族管弦乐作品中可以看出,刘文金在结构的布局、乐思的发展、情绪的转换等都非常擅长于运用发挥旋律的韵味,这与中国民族音乐美学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民族音乐擅长于用旋律来表达乐思的整体化。中国的书法艺术、绘画发展了线性艺术思维,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李泽厚语)。“这种‘线的艺术’体现在音乐中就是旋律,就是纵贯中国几千年音乐史,主宰一切的旋律艺术……这一点不像西方音乐,旋律只是整个音乐中的一部分,是与和声、复调、织体等多种手段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乐思;而中国的旋律几乎是音乐的全部、多声因素只是处于旋律的从属地位……这种未被和声束缚和改造过的旋律,保持了旋律的天然形态和自身的规律性。”2我们常常见到,那些在民间老百姓心中零零散散的原生小调,经过他的音乐创作,瞬间化成贴心的温情流淌于管弦之间,另听者融化其中。

(二)音乐结构中的精彩段落

1.“插部段落”是一段笛子声部的华彩段落,有意思的是作曲家安排这段插部的节拍相对自由、是以散板为主的弹性节奏,使音乐的节奏律动可以在时间里自由伸缩,感觉非常即兴、自在。这一段在音乐功能上与之后的快板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的意境仿佛从“花”转到“赏花的人”,仿佛看花的人为之开怀:“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鲜花,赛不过它……”插部的旋律随性而曲折,节奏自由而富有弹性,两者配合水乳交融。这有些类似戏曲里的慢板唱腔,与《茉莉花》的主题相比,此时多了几分诗性的感慨,情景相融,实在是一处画龙点睛之笔。

2.“高潮段落”充分发挥复调思维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作用。如果说整部《茉莉花》中旋律占有重要位置,那么作曲家在这里由横向的旋律写法扩展为复杂的纵向乐队写法,并通过运用复调织体把这种横向与纵向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协调和到位。《茉莉花》的主题分别呈示,在这里巧妙地融为一体。这一段落大量运用了民族管弦乐队的全奏。作曲家在配器上没有照搬西方交响乐队的做法,而是将民族管弦乐队的乐器按《茉莉花》的主题分组,使每组乐器在乐队织体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使各声部采用“大齐奏”的形式演奏独立的旋律和音型,再运用复 调的手法将不同的“大齐奏”结合在一起,形成丰富的多声织体。透过作品浑厚的音响、婉转的旋律和多声部的织体层次,我们听到了作曲家对对乡情的思念、对故土的人文关怀,这些都来自于他对这片热土、对国家和民族深厚的爱。

(三)配器方面的现代手法

刘文金对民族乐器的音色非常具有想象力,非常善于运用音色组,擅长发挥常规乐器和特性乐器的音色安排与布局,使各个声部线条优美,层次清晰,过渡自然,高潮则具有民族管弦乐队特有的音色张力。如在《茉莉花》中,他经常让不同种类的乐器用音色交接方式,恰如其分的表现一句旋律的曲折变化,犹如书法里线条的抑扬顿挫、明暗变化和虚实对比,这也是中国音乐中特有的旋律韵味。当年法国的作曲家德彪西正是借鉴了这种东方审美原则,而创作出独树一帜的印象派音乐。另外,打击乐的使用在这部作品里也是一处亮点,作曲家在《茉莉花》里使用了近十四件打击乐器,除了常规的一些,还包括新疆的手鼓、戏曲里的竹板(碎子)等。其运用效果也很为出彩:如在高潮段落之前的连接句,打击乐器组、弹拨乐器组和弦乐乐器组以一组固定音型依次进入,逐步渐强推向高潮,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手法使乐队整体音响具有饱满而伸拉到极限的张力,音乐在此过程中充满了动力性,同时也极大地发挥了民族管弦乐队乐器的特性。

在《茉莉花》中,作曲家立足于传统,从民间音乐中挖掘最本质、最深层的文化精髓,用作品的丰厚蕴涵,直指心灵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赢得了听众。他的音乐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同时也保持了音乐源于最初的纯真品格,以及表现内涵的深刻性。

结语

刘文金生前创作了和改编了共400多部作品,包括民族器乐、声乐以及其它体裁的音乐作品。他是一位作品成活率极高的高产作曲家。他在创作中根植于传统、勇于创新。他将二胡演奏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有着“继刘天华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的美称,他是中国民族器乐创作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以丰富的音乐创作语言推动了民族管弦乐的发展。

注释:

1.选自《钱仁康音乐文选》上册557页词曲考证《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

2.选自李西安音乐文集《走出大峡谷》中的一文《中国民族音乐美学三题》.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8:275.

[1]钱仁康.《钱仁康音乐文选》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13.4.

[2]李西安.音乐文集《走出大峡谷》.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8.

[3]田青.《禅与乐》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

[4]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

[5]朴东升.《民乐记事60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2.

吴林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博士,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作曲家旋律民族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7月,盛夏的旋律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