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获奖作品评析

2015-07-13四川音乐学院610021

大众文艺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国音乐学院获奖作品作曲家

景 徐 (四川音乐学院 610021)

第二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获奖作品评析

景 徐 (四川音乐学院 610021)

第二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于2014年12月11日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圆满落幕。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大音乐院校、港台及国外作曲家的参赛作品114 部。最终17部作品获奖,笔者从个人的艺术审美视角出发,对每部获奖作品简明扼要的作出中肯点评。

第二届“中国之声”; 作曲比赛; 获奖作品

前言

为繁荣和推动中国音乐创作,积累和丰富中国音乐经典文献,探索和追求中国音乐艺术,传承与演绎中国音乐艺术精神,传播与弘扬中国音乐文化,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时代新声,由中国音乐学院设计并主办了“‘中国之声’作曲比赛”。赛事的主题和宗旨是“立足传统、创造未来;基于民族,面向世界”。第二届“中国之声”于2013年秋季启动,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大音乐院校、港台及国外作曲家的参赛作品114部。组委会聘请了各大艺术院校的专家、教授担任评委,最终17部作品获奖。笔者从个人的艺术审美视角出发,对每部获奖作品简明扼要的作出中肯点评。

一、作曲家组获奖作品评析

西洋管弦乐器作曲家组获奖作品有两部——《水母》《暮光》。

《水母》(萨克斯四重奏),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杨新民创作,作曲家设计了一副古老的海洋腔肠浮游动物——水母的交响音画,水母透明的扇状体型,彩虹般的光晕,富有节律而优美的漂浮运动形态,引发并映射出作曲家对于海洋空间环境音响的多重联想……,作曲家在曲终的部分设计了萨克斯管的呜咽与哀鸣,旨在唤起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暮光》由星海音乐学院教师陈思昂创作,该作品是一首音乐风格单纯静谧、情感真挚、乐器组合十分简单的室内乐。单簧管和小提琴的深情细腻,峰回路转,钢琴的闲情挥洒、晶莹剔透,再加上低音提琴的自在悠然,交织出一副昼夜交替,暮色瞬息转换的景象,作曲家摆脱了装饰华丽和激情澎湃的音乐语言,但其富有渗透性的和声像涟漪一般,连绵扩散、回荡不止。

中国民族管弦乐器作曲家组获奖作品有三部——《风之涣》《山色无中》《孩提梦境》。

《风之涣》由中国音乐学院张姣创作,该作品为笛、中阮、扬琴、大提琴与打击乐而作,创作于2013年末。该作品以萨克斯族民歌《燕子》的曲调为素材,融入了多利亚调式的特征音程。在节奏组合方面收到了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十二木卡姆中《乌夏克木卡姆》的一些启发。作曲家借物换星移、流转千年的大漠,抒发一种逝去与弥留的情感,音乐风卷云舒、黄沙漫天,如风般消逝、如风般涣释,如风般变幻莫测。《山色无中》,四川音乐学院教师景徐创作。该作品旨在表达作曲家“远山在望,‘应倚平山栏槛,是醉翁饮处,江雨霏霏’,此处山色尽无形,然山有形色”的独到的哲学理念。作曲家将音符化为薄雾微光掩山盖色,层层逼入,将诗情伸入臆想的情态之中,并以独特的音乐语言阐述了其情感层次的无限形态。《孩提梦境》由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宋名筑创作,作品采用了我国西南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摇儿歌”——“在摇篮中,还是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晚风飒飒、月光轻柔,伴着那孩提的梦境……”,并以两个对置的“三全音根音关系”纯五度音程为基础,建立起强调色彩对比变幻的民族调式。

中西管弦乐器混合作曲家组获奖作品有三部——《清歌一阙》《San Joo》《烟雨楼兰》。

《清歌一阙》由澳门理工学院莫健儿创作,作品的部分动机取材于笙乐曲《湘江春歌》,该动机以变奏的形式首先出现在乐曲的第二段,之后又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直至乐曲结束。该作品延续了中西融合的创作风格,在保持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特色的同时,又利用西洋乐器营造一个现代的声响环境,使中西的音乐素材在新环境中透过拼贴与并置等不同的互动方式产生新的听觉效果。《San Joo》由中央音乐学院方权一创作,San Joo原本是一种古老的朝鲜族民间器乐曲形式,通常又一件独奏乐器演奏。而作曲家借用San Joo之名为自己的作品命名,并借用了其结构形式,作品《San Joo》以自由的散调开始,通过不同长短节奏的组合发展主题材料,采用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的重奏组合方式,力图探索对San Joo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新理解与表现方式。《烟雨楼兰》由延边大学林璐馨创作,全曲共分五个部分,作品以楼兰古城为创作线索作为这首作品的音乐意象,试图在多部并列结构中通过音色、节奏、空间组织与控制手段的有机结合来表现楼兰古城所蕴含的神秘意境。并通过箫、竹笛与古筝三种民族乐器充分体现了极具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小提琴与大提琴的衬托则给乐曲增添了朦胧虚幻的色彩。不同乐器的组合及演奏方式是整部作品蕴藏生机、犹如涅槃。

二、学生组获奖作品评析

西洋管弦乐器学生组获奖作品有三部——《云山》《沉寂的启示》《水墨二帧》。

《云山》由中央音乐学院汪司玢创作,该作品创作灵感来自于张养浩的元曲《雁儿落带得胜令·隐退》——“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阴,云共山高下。”作品以钢琴低音区的八度旋律演奏进入第一主题,后有高音区的下行主题,一高一低体现了云与山的对比。之后进入大提琴主题,即全曲主要主题,并以此充分发展变化。用用一主题材料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用大提琴与钢琴的不用音色在用一音区带来云与山不用的感觉。作曲家借用大提琴与钢琴的音色,意在描绘“山”与“云”浑然一体的梦幻景象。《沉寂的启示》由中国音乐学院刚妍创作,该作品深沉而不喧,寂静而不闹,运用“留白”“虚实相生”赋予弦乐四重奏生命力,即使无笔墨中也隐藏着深厚的情感。其结构像一个生长的植物,由种子开始,生根—破土—发芽—蔓枝—孕蕾,直至放蕾,随即消失……。《水墨二帧》由中央音乐学院陈迅创作,作品分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有感于沈周的代表作之一《落花诗意图》,这是一副描绘暮春景色的小品,作曲家在创作技术上,注重于用音乐营造中国文人画的写意与神韵,钢琴模仿古琴、古筝等中国弹拨乐器音色,单簧管使用点状音型与大气息的bibrato以模仿埙、箫等中国吹管乐器音色,中提琴演奏的线型旋律与一系列特殊演奏法模仿中国拉弦乐器音色,三件乐器的结合意为表现中国画的“点”“线”和水墨之“浓”“淡”色彩。这个乐章的主题由G、F、C、D四音(七度与二度)构成,呼应了画中花、枝、叶的严密与舒展结构。落花的失意与伤感情绪贯穿整个乐章。第二乐章有感于近现代画家齐白石的《婴戏图》,作品使用京胡曲牌《老戏迷》中的核心音调加以变化发展来表现儿童在嬉戏中稚拙可爱的模样,其京味儿十足,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截然不用,其音乐律动感较强,带有谐谑气质。

中国民族管弦乐器学生组获奖作品有三部——《临安意象》《变脸II—小变脸》《即入》。

《临安意象》由上海音乐学院孔志轩创作,作品创作于2013年,为笙、中西打击乐与古筝而作。全曲分为两个乐章——《断桥残雪》和《八月潮汐》,标题分别取自杭州的两个著名景观——西湖断桥和钱塘潮,作品试图在不同情景之中传达作者内心与世界诗意对话的立意。《变脸Ⅱ-小变脸》由中国音乐学院田佳慧创作,田佳慧认为“一个地域文化,必有其别于其它地域文化的独特象征,四川方言和川剧便是蜀地文化有别于其它地域文化的符号。变脸这一川剧表现形式是川剧艺术中,用于塑造人物内心情感的一种特技,是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作品以极具突破性的创作手法,将传统川剧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用过笙、琵琶、马林巴等乐器,模仿浓郁的蜀地强调,依法度而又不拘泥于法度,表现了变脸表演者纷繁复杂的内心情感和小变脸瞬息万变的局部妆容,展现了浓郁的巴蜀气息。《即入》由中央音乐学院常思淼创作,作品标题的“即入”指的是华严宗教交易之一的相即相入。相即,如波水相收,彼即是此,是曰万物同体。相入,如二镜互照。彼依此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而不可存。作品织体写法体现了“即入”的部分意义。三件乐器声部相互交织,你静我动、联系紧密,用不同的音色汇成一条线。整首作品的动机主要由二度和三度构成,出现的和弦在一个小节中也基本能够用二度音阶排列出来,当然也有意外的音出现。

中西管弦乐器混合学生组获奖作品有三部——《塔林萨籁》《空·际》《月夜·影》。

《塔林萨籁》由中央音乐学院宋杨创作,塔林萨籁为蒙古语,直译为“草原的风”。宋杨谈到“在记忆中,微风、清风、暴风,无论哪一种形容词都不足以描述她。只有身处草原之中,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她经过时的共鸣,以及草原万物的阵阵回音。”作品描写草原上的风一路向前,没有大山的阻碍,没有大海的牵绊,最终奔向了她那自由自在的归宿。《月夜·影》由中央音乐学院石峰创作,石峰谈到该作品“在夜里,事物与在光亮世界中的表现是那么迥然相异。”作品把在月夜里,自然界中事物的表现,从黑暗世界中的萌动到显露出月光的魅力影像,再到后来的月色与月色下的光影的遥相呼应,对月夜光影世界的淡淡的一丝留恋之情,进行了音画式的描写和抽象思维的理解。作品不是用传统的旋律、和声构成,琵琶乐器作为音乐的中心轴,把整部作品有机结合,五件乐器不分畛域,此起彼伏,别有一番风味。《空·际》由中央音乐学院邹睿创作,作品取意于“大地空茫,边水无际,其境悠然也。”,作品借用中国哲学观中的“空”与“际”,力图展现不同的中西艺术哲学思维。

三、结语

本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获奖作品体彩多样、题材丰富、风格迥异,作曲家们运用各不相同的独特音乐语言来展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体现出他们广博的创作视野与鲜明的创作个性。比赛评审结束,组委会还专门针对本次比赛作品,举行了一场关于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学术研讨会。评委们各抒己见,表达了对于中国当代音乐发展和教学的一些个人观点。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院长强调:“‘中国之声’作曲比赛打造以创作‘中国音乐风格’为鲜明特色的国际化平台,繁荣和推动中国音乐创作,传播与弘扬中国音乐艺术精神,向世界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经典作品为宗旨,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当代作曲家的光荣使命,也是我们中国音乐学院应肩负的责任。”中国音乐学院拟于2016年举办的“中国之声”(第三届)作曲比赛,届时将面向全世界的作曲家及在校学生征集中文艺术歌曲。通过举办这类国际性的赛事,大力夯实和提升了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影响力,推动了音乐艺术发展与国际交流。

猜你喜欢

中国音乐学院获奖作品作曲家
获奖作品选登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获奖作品
敖丽芳 达斡尔的歌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唱响
获奖作品选登
研究生层次传统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其构想——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发言提纲)
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校友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