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抗战剧中革命英雄“真”与“美”的表达
——以《亮剑》为例
2015-07-13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董 维[山西大学文学院, 太原 030006]
当代抗战剧中革命英雄“真”与“美”的表达
——以《亮剑》为例
⊙董 维[山西大学文学院, 太原 030006]
抗战题材电视剧取材于革命历史,但也必须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能够让受众直观感受它的亲切,从这些影视人物性格中传递出来的,不论是粗糙霸道,还是铁骨柔情,都给英雄人物换回了普通人本色,增强了英雄形象的真实可感性。本文以《亮剑》为例,研究革命英雄本真面貌下美的表露。
“真”与“美” 释放 情感
精英人才在现实生活中毕竟是少数,回归平民视角则代表了更广大电视受众的审美需求,人无完人,反映在当今抗战题材电视剧是对以往革命英雄完美人格的消解,也是与受众世俗情怀相统一的产物。“……道德的精神在于诚,在于真性情,真血性,所谓赤子之心。”以“真”的形式来表达“美”的内涵,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想。
一、传统迂腐的农民领袖《亮剑》中李云龙草根英雄一角的成功塑造开创了全新概念的抗战剧创作之风,由一个农村编草筐的篾匠向一代开国英雄的转变,为以往悲剧式、崇高化的革命英雄人物创作注入了一些新鲜的气息。余秋雨说过:“悲剧美所提供的仰视,既崇高又感人,但时间一长就太令人疲劳了。克服这种心理疲劳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把仰视的高度降低;二是让自己内心产生与被仰视对象近似的东西,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因此,抗战题材电视剧对于当代革命英雄的塑造不能在传统的悲壮模式中淹没自我,而应在不断的社会变革与对时代反思中重新创造自我,实现由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向人的时代的转变。
《亮剑》中李云龙的角色塑造摆脱了以往一板一眼、严守纪律、死气沉沉的军人形象,通过对老一辈革命英雄的解构,形成了当代“人化”+“神化”的表现形式。在“人的时代”,电视剧创作越来越重视人在剧中的作用,革命英雄人性化的表达丰富了以往人物扁平单一的性格特征,使他们变成脚踏实地的平民个体,将普通民众所具备的、最平常、最真实的性格、情感汇聚在高大的革命英雄身上,使他们兼具了人性的弱点和英雄的光芒。李云龙有着粗糙野蛮的外形、传统落后的农民思想,又有着无惧无畏、大义凌然的军人品格,亦正亦邪,人物塑造得更加完整、深入人心。“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所以,李云龙身上透露出的农民的狡黠和浓厚的小农意识以及对文化知识的不屑一顾为冰冷残酷的战争生活增加了几分乐趣。首先,他是个只占便宜、不能吃亏的人。如李云龙的独立团接受了中央军的缴械,收缴了衣服、粮食、武器和装备,却没有交还楚云飞的打算。其次,他是个鄙视文化知识的粗人。李云龙从小受苦,凭勇气靠战功拼命换来团长的职务,帽子总是歪戴着,有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气,大字认识不了几个却不把文化人放在眼里,嘲笑赵刚是小白脸,只会动嘴皮子搞政工。第三,他是“创业易守成难”的骄兵。在授衔仪式上还为授了少将军衔而闹脾气,为自己拼命抗战不值;此外,他在和平时期出轨,在政治学院学习时喜欢上了妻子的同学张白鹿,为此差点离婚。虽最后回归家庭,但也成为英雄身上的污点,也借此体现出当今时代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松懈、思想松弛,易犯错误导致出轨、离婚率持高不下的真实现状。
同时,李云龙还是“神化”了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他是农民又是将军,能在谈笑间击退敌人的强势进攻。他的典型形象体现出现实普遍存在的人的共性,给人似曾相识之感,但在这些普通人中他又能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有思想、有个性、有勇有谋,又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他之所以有众多的缺点还被受众喜欢,是因为他有勇敢睿智的魂魄,忧国忧民的胸怀,也如《亮剑》所要传达给受众的“亮剑精神”一样,他带的兵之所以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打起仗来嗷嗷叫着往上冲,是因为“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李云龙“神化”的表现就在他勇猛果敢的军魂上,是英勇无畏的化身,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此外,他还有创造性的思维和高超的战略意识。在残酷的战场上出生入死多年,使他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能够及人所不及。如为救秀芹攻打县城时,各路部队积极配合,参与人数之多、覆盖面积之广,开创了大规模战役的先河;又如在各团进攻敌人高地久攻不下时,他挖地沟推进炮弹射程炸毁敌人指挥部等。李云龙过人的胆识、坚强的意志和怀抱必胜的决心使他成为天才指挥官,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他异于常人的“神化”表现正是其吸引受众崇拜英雄的闪光点。
二、舍形而悦影“美在于内在的人格、精神、理想,而不在外在的表体状貌……即使外形丑陋不堪,也可以是美的。”因此,即使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的革命英雄走下神坛,具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毛病,也能通过人格魅力感染人、打动人。“真”是“美”的基础,通过对革命英雄真实人格的表现使美更值得信服。
《亮剑》中对李云龙的塑造并不是要刻意地表现农民粗俗、浅薄、贪婪的一面,而是通过对李云龙所做所想的描绘,使受众能够体会战争的不易。不争不抢战士们就要挨饿受冻,不狡猾就很有可能丢掉生命,使受众从这些看似迂腐落后的小农思想中体会到铁骨铮铮的汉子面对战争的无奈与对胜利的憧憬,他坚毅的信念就是战士们的精神支柱,不屈不挠的性格就是战争胜利最重要的保障,以此达到形丑而人格美的美学追求,震撼人的心灵。李受重伤时,一堆铁汉跪在病房门口眼泪汪汪地哀求医生一定要救活团长的动人场面;还有骑兵连面对敌人义无反顾,直至剩下最后一个人、最后一匹马,宁愿战死也不投降的孙德胜。他们对李云龙的誓死追随不是无缘无故的,在战场杀敌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的个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们的忠贞来源于李云龙细致的呵护,无论打哪一场仗,李云龙都会为战士们筹备武器弹药,为激励战士们发挥自己的本领炖了猪肉引导大家,严格要求战士们训练的实战型;他们的勇敢来源于李云龙的一身霸气和不怕牺牲、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这种无畏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对战士们的关爱使李云龙所带领的部队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他们为新中国胜利而战的目标一致,并毫不动摇、坚定前行,使受众在观剧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精神升华,彰显了我国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给现实社会中人们消沉的人生态度以响亮的一击,以唤起民族自强和自信心。
同时,李云龙在剧中的不俗表现也是对人性解放和自由的追求。当代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通过对个体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刻画及对英雄人物性格的深层挖掘,展现出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及人们内心迫切需要的东西。李云龙虽然粗俗蛮横,但他却是当时农民形态的真实流露,时常蹦出的脏字和永不服从命令、不服管束的天性是农民最写实的状态,也是现实社会中人们在面对自身尴尬处境时最本能的反映。“现代职业意识、独立人格精神是这些平民英雄身上最具现代品格的个性。”“他们不盲从不轻信,对走向歧途的上级、亲人都保持着自身的判断力与独立性。”正如《亮剑》中的李云龙,他对于战场实况有着自己独特的眼光和判断能力,往往能够及时把握战机获取胜利,而不是亦步亦趋、层层上报;他烦闷时说出的“他娘的”、疼爱战士时说出的“小兔崽子”等都是个人自我意志的表露,自然质朴,没有一丝扭捏做作。现实生活的苦闷表现在剧中成为李云龙毫不顾忌的叫骂声,职场人员对社会体制的不满与在领导手下唯唯诺诺听差办事被压抑着的人性,表现在剧中则成为李云龙放荡不羁、不服从上级指示的有力抗争,恣意而为的行为正反映出当今社会独立人格精神潜意识里对人性解放的追求。
三、对情感的释放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我国自古就有“屈法伸情”的文化传统,可见人们对情感的需求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也是心理上的满足与认同。李云龙就在剧中将这些情感的需求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但呈现出了兄弟之情情比金坚,也展示出敬重英雄真挚的感情,更阐释了爱与浪漫,是在人情冷漠的社会中的一缕甘泉,唤醒人们日渐干涸的情感,给人肃然起敬之感,在这个小人物身上看到了崇高的品格。他对兄弟、朋友及爱人所做的,“不仅表现为一种崇高思想,更具体化为一种特殊的行动,是伟大心灵与壮烈行动、自然沧桑与社会动荡、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化一种世俗的不可能为可能,同时还隐含着情感浪潮的汹涌澎湃……”
魏和尚被土匪误杀时,李云龙悲痛万分,丝毫不顾这群土匪是已被收编的革命兄弟,不顾劝阻,坚决砍下仇人的脑袋为和尚报仇,即使挨批评受处分也在所不惜;抗战时期,他与楚云飞的革命友情也值得赞扬,二人配合默契,合作杀掉一众日本军官,并在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时鼎力支持,二人亦敌亦友的关系让人看得畅快淋漓;在秀芹被绑后,私自集结部队攻打县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场景在李云龙身上再次上演,除了为二人爱情的感动外,更敬佩李云龙不顾一切的勇气。在秀芹死后,他坐在坟前深情地说出那句“你埋在这儿,我的半条命也留在这儿了”这句话时,铁汉的情感、眼泪更加动人。剧中,李云龙对情感不加节制的宣泄是在战争年代最动人的艺术表现,是最淳朴的平民情感的流露,他波澜壮阔的情感波动成为直接推动抗战题材电视剧情节发展的力量,起到了丰富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的作用。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21.
[2] 余秋雨.观众心里美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10.
[3] 朱光潜.谈美[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2:97.
[4]李泽厚.华夏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00.
作 者:董 维,山西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理论创作研究。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