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十七年”抗战电影的主要叙事模式

2015-07-13崔晓婕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5年9期
关键词:游击队抗战英雄

⊙崔晓婕[山西大学文学院, 太原 030006]

影视观察·抗战题材

新中国“十七年”抗战电影的主要叙事模式

⊙崔晓婕[山西大学文学院, 太原 030006]

抗日战争作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遭受的最为深重的灾难,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难以忘却的梦魇,而抗战题材电影则以独特的影像为国人留下更多的全民族奋起反抗、共御外侮的珍贵历史记忆。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爆发前(1949—1966)的十七年间,表现人民战争、塑造民族英雄、迸发乐观主义的抗战电影几乎占据了当时电影业的半壁江山,并呈现出一定的经典叙事范式来,本文将以该历史阶段的政治生态、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为切入点,简要分析新中国“十七年”抗战电影的主要叙事模式。

抗战电影 “十七年” 叙事模式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创作的主流叙事机制基本是按照“中心话语方法”构建的,创作方法要服务于设定的功能,在夏衍总结剧作的著作中,他主张好电影的标准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符合政治要求和时代脉搏。“十七年”抗战电影的叙事形态比较稳定、单一,一般呈现出戏剧化的叙事模式、脸谱化的人物形象以及朴实的艺术特征。这一时期的电影从选材立意上看,选取的基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同日本侵略者以及日伪军的传奇性的斗争故事,并塑造出一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英雄形象。大体来看,“十七年”抗战电影按照叙事内容可以分为四种模式:一是“家国”模式,实现家国同构、从顾小家到保大家的转变,如《新儿女英雄传》;二是英雄成长模式,对普通群众成长为革命英雄的历程进行展现,如《小兵张嘎》;三是战斗模式,基本表现基层组织进行的小规模的惊险的作战故事,如《地道战》;四是爱情模式,朦胧的爱情在战争面前只作为点缀而不构成情节,如《铁道游击队》。

一、“家国”模式——以“小家”折射“大家”内涵设想若一部抗战电影一味强调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而忽略掉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支撑力,这个政权的灾难将会重演,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农民的革命,现阶段抗日实质是农民的抗日”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中国,广大农民认为自己的“小家”是最重要的,是祖辈留下来的产业,而对“国家”的概念则比较陌生,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他们更是没有一丝关系。然而,在日寇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刻,共产党提出了全民抗战的路线,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形成人民共同御敌的战争场面,国家民族意识也达到空前的高涨,使农民摆脱原先思想的束缚,逐渐重视起来“国家”的概念,最终人民在党的感召、引导下实现了这样的转变,由开始地顾“小家”——家庭,到后来地保“大家”——“国家”。

在电影《小兵张嘎》中,由于嘎子奶奶的去世,使得嘎子成为革命队伍最为合适的吸收对象。革命队伍通过口口相传的传奇叙事,来吸引嘎子,让嘎子心神往之,强烈渴望自己能够成为革命传奇故事中的参与者,而嘎子对革命较为感性的渴望体现在其对于拥有一杆属于自己的枪的追求上,原本是嘎子内心小小的悸动,却支撑着他对革命队伍的向往,他回绝了大伯家要收留他的愿望,毅然决然地投入到革命队伍的怀抱中来,至此,嘎子将革命队伍当作自己的家,而罗金宝就成为他意义上的家人。虽一开始嘎子的动机只是为了得到枪,但是在革命的大家庭中,他迅速地成长了起来,更能够独自完成对敌斗争,以至于嘎子萌生出把鬼子赶出中国后,还要和大家一起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将失去“小家”的痛苦上升为保卫“大家”的美好愿望。

二、“英雄成长”模式——按照革命需要成长为“集体人”“十七年”抗战电影中,有集中表现普通人在战火中不断成长的片子,为观众们塑造出一个个生动、鲜活、成长中的英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正义、性格鲜明、事迹真实、情感真切,是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环境之中的典型人物,是电影创作者们塑造出的时代标杆,甚至于几十年后的今天,观众仍然对这些英雄的名字如数家珍,如赵一曼、李向阳、刘洪、金环、银环、海娃、张嘎、高传宝等,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观众带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②

新生的国家政权以期实现合法性、必然性,真正意义上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环境,必定要强调执政党的正确领导。而回看中国近代史,其实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推翻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史,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歌颂党的伟大征程,营造全社会的共识无可厚非,而体现在电影中则往往用表现英雄的个人成长为手段。当时的电影创作者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思想指导,实现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地有机结合,既还原英雄在生活中的原型,又在作品的创作上加以艺术化的提升,使得英雄虽被观众崇拜,但也未脱离现实,与“文革”时期“高大全”的扁形人物有明显的区别。这个时代的英雄不仅拥有对革命的坚定执着和超于常人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同时他们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七情六欲、有缺点和弱点的人,是时代将他们锻造为英雄,其性格和行为是在革命的火焰中逐渐成长和完善起来的。如《小兵张嘎》中的嘎子原本是个“嘎性”十足的孩子,他和胖娃摔跤输了就咬人,不肯接受别人的批评,但是接受了革命队伍的洗礼,影片最后嘎子与游击队员配合端掉鬼子的塔楼,救了老钟叔,实现了由最初顽皮任性的孩子到一个小革命战士的蜕变。嘎子的形象是真实可信的,正如史东山认为的,“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成为了英勇坚强的革命战士”。

三、“对抗”模式——正面较量,小规模作战“十七年”抗战电影由于具有表达政治需求的作用,因此难以逃脱类型片的藩篱,其中展示中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进行对抗战斗的场面则呈现出一些公式化的情节。

英雄团体作战。诸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影片,其中塑造的抗战英雄不是孤单英雄,他们团结一致、制定策略、统一行动,在与日军、日伪军进行较量的过程中,以一个团体的组合出现,紧密配合、共同制敌,他们在真实的对抗过程中往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并且具有过人的胆略和传奇的行为动作。为我们所熟知的《铁道游击队》即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它描绘了抗战期间一支活跃在铁路线上的游击队员的传奇经历,表现的是在人员不足、装备很差的情况下,铁道游击队员与日寇在微山湖上斗争的故事,片中,游击队员们爬火车,炸桥梁、缴武器的精彩情节都是由团体中的大部分人一起完成的,情节曲折、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小规模作战。在抗战过程中,正面战场以国民党的正规军为主,依靠政府,而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敌后战场即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进行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在作战规模和方式上,前者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以阵地的防御战为主,后者是小规模的伏击战,基本上是游击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因此,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仅限于与日军进行的若干次小规模的战斗。比如在《地雷战》中,影片描述的仅仅是以村为单位的民兵自发组织的对敌斗争,而《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则都是小规模的游击队。这种模式中对战斗过程的描述较少,主要突出胜利的业绩。

惊险传奇作战。这种模式主要用传奇的故事、惊险的风格表现人民的抗日斗争,影片的叙述中突出紧张氛围、营造各种悬念,使得情节跌宕起伏,从而将故事主角的机智果敢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平原游击队》讲述了1943年秋,华北抗日根据地遭到日寇的“扫荡”后,游击队员在反“扫荡”斗争中与日寇进行顽强斗争的光辉业绩,着力塑造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游击队长李向阳这个英雄形象,影片设置了惊险、扣人心弦的情节,敌我斗争形势跌宕起伏,悬念丛生,而李向阳也被塑造成粗犷豪放、有勇有谋的传奇英雄,体现了人们对英雄及其超凡业绩的向往。

四、“爱情”模式——简单交代,不构成情节新中国“十七年”,由于受政治生态的影响,人的思想、情感与政治立场是紧密相关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要以政治为纲领。这是一个不能随便谈爱的时代,抗战电影更是以其严肃的政治教育作用,对于表现男女之间的好感或者爱情尤为忌讳,即使有勇于冲破禁锢的创作者也会将美好的感情弱化处理,表达得朦胧、隐晦又诗意,基本不能构成完整的叙事情节。

爱情是人类各种艺术形态中永恒追求的主题,“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③,即使是残酷的战争、燃烧的烈火,也不能够磨灭人间最自然、最纯粹、最真挚的情感。因此,在战火中碰撞出的爱情火花更加具有感染性,尤其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促动,这种情感的抒发不是靠政治因素的主导可以控制的,而是电影文本创作者在无意识状态下的直接抒写。只是在叙事中抗战的主题永远放置于顶端,而涉及到的爱情因素则仅仅作为战争的调味剂,只属于一种边缘化的叙事,一是用来缓解影片的紧张氛围;二是用来为塑造和衬托革命战士的完整形象服务的。《铁道游击队》和《柳堡的故事》均隐约地表达出爱情这一话题。

《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长刘洪在芳林嫂家养伤,得到芳林嫂的悉心照料,两人互生好感,产生出一段暧昧的、欲说还休的感情,而这段感情的宣泄体现在芳林嫂身上则是走出大门后的含羞一笑,体现在刘洪身上则是“最后一分钟营救”,当敌人要对芳林嫂执行枪决的时候,刘洪的焦急紧张就全然展现出来了,在解救芳林嫂后,编导安排刘洪去追赶逃跑的敌人,避免了这种感情的蔓延。《柳堡的故事》中,副班长李进对二妹子的思念已经有明显的表达,在队伍启程时,有了是否要留下来与二妹长相厮守的思想斗争,但是在指导员的开导下,李进为了正义的解放全中国的事业,忍痛割爱。这段爱情中,爱虽明显但最后还是成为了衬托革命战士革命精神的服务工具。

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692页。

② 史东山:《关于〈新儿女英雄传〉》,《大众电影》1951年第19期。

③ 程季华、李少白等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年版。

[1] 皇甫宜川.中国战争电影史/百年中国电影研究书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王恒.嬗变的历史影像——建国后抗战题材电影表现形态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作 者:崔晓婕,山西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理论创作研究。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游击队抗战英雄
英雄犬
第八章超声游击队——声能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我们家的抗战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忆·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小铁道游击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