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社会的知识世俗化
——解读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2015-07-13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021
⊙田 燕[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15021]
论后现代社会的知识世俗化
——解读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田 燕[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15021]
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为后现代主义的开山之作,虽名为报告,却并非社会统计学意义上的调研报告,而是运用哲学家的视角,采用语用分析方法,对后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合法性问题、社会政治建制、大学教育等社会问题进行形而上的拷问。笔者以知识世俗化为角度,从后现代社会知识世俗化的背景、后现代社会知识世俗化现状、知识分子在后现代社会知识世俗化中的命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后现代状况》 知识世俗化 语用学 知识分子
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是研究后现代主义问题的经典著作,它宣告了后现代社会的来临,揭示了知识世俗化现状。因此,后现代社会的知识世俗化现状是利奥塔对后现代的一个重要贡献。首先,“通过与叙事危机的比较”定位“现代”与“后现代”,以此构成后现代社会知识世俗化背景;其次,后现代社会知识世俗化现状主要表现为技术、资本与知识的结合,并以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流水线创作为例进行补充论述;最后揭示知识分子在知识世俗化的后现代社会中的命运问题,以及应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一、知识世俗化背景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文艺思潮。20世纪50年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应用,都促使西方逐渐步入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而学者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看法,近几十年间论争此起彼伏,波及当代西方文化界和思想界。既有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驳,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利奥塔认为要理解后现代,先要区分现代与后现代。现代是对元叙事的信仰,元叙事指能够为科学立法的哲学话语,“我用现代一词指称任何根据某种元话语为自己立法的科学,它们明确地求助于一些宏大的叙事,如精神辩证法、意义的解释学、理性或劳动主体的解放以及财富的创造”①。而所谓科学立法,就是指“被赋予权威的立法者为科学话语和命题提供规定性条件的过程”②。正如利奥塔所说:“自从柏拉图以来,科学立法问题就一直同立法者的立法问题密不可分。科学立法在西方知识传统中,从来就不是局囿于科学自身,它需借助于更为综合性的叙事。”③在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中,存在着两种主要叙事:以综合性哲学思考见长的德国思辨式的叙事;以启蒙思想为基础、倡导人类平等自由的法国政治式的叙事。现代的根本特点表现为对元叙事的坚定信仰,即对理性的信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能给人类带来更文明的生活,即形而上的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可是利奥塔认为技术科学以完成现代性的形式破坏了现代性,即“技术科学愈是发达,它离理性所允诺的合理现实就愈远,它的合法性问题就愈严重,因此技术科学并未完成普遍的社会理想的实现,相反,它加快了合法性丧失的过程”④,因此,他理解的后现代是对现代主义的不满而分裂的产物,是对元叙事采取怀疑的态度。
其次,利奥塔把后现代理解为一种状况,后现代的第一层意思为元叙事的消失,即启蒙叙事的消失,这是知识商品化带来的后果。知识一方面曾以真理和自由的名义为合法化的基础做辩护,而如今它已经不再具备承担信仰的功能,真、善、美这样的宏大叙事再也激不起人们的任何热情;另一方面对元叙事的消解又带来了新的宏大叙事,即技术力量叙事的兴起:以资本、技术和利润至上的现实主义暗渡陈仓,成为决定论和元叙事乔装打扮之后的翻版,后现代社会中知识成为商品、人沦为科学技术的附庸,将资本和技术凌驾于一切价值判断之上,因此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技术力量叙事。
二、知识世俗化现状后现代社会知识世俗化现状主要体现为技术、资本与知识的联姻,催生了技术审美。维护生态系统、美化自然环境、建设城市生态美、商品包装、产品设计,甚至文物古迹的现代维护都和技术审美联系密切。固然,审美不仅属于艺术,也属于生活,属于大众。技术审美,一方面制造大众审美的狂欢场面,让大众能接触高悬于殿堂之上的文学,打破只有贵族才能欣赏高雅文学的特权;但另一方面也彻底解构了美学,整个社会沦陷成整体无深度的、沉醉于感官的平面状态。此时的文艺不再以文艺内在价值为衡量标准,而是附着于表面的喧嚣,以社会知名度、众多追捧者和超高的市场人气为衡量标准,炒作而非脚踏实地地创作成为商业运营的必备手段之一,整个文艺领域出现世俗化现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文艺领域的世俗化表现在创作方面。后现代社会拜物教盛行,文艺创作者崇高的使命——呼唤人性解放、理想、正义和自由,已经被商品价值所取代,“流水线”式大批量生产能够快速地给文艺创作者带来经济效益,浮躁的社会风气推动了职业小说家多产,歌德耗费六十年写作一篇《浮士德》不会再出现于后现代社会。有学者统计当今艺术作品仿作远远超于以前任何时代仿作品之和,仿作如此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艺术家的原创并非不可复制,作品操作简单,只要稍具专业知识就可模仿制作,没有了艺术家的独立思想和创新精神,没有了情感、思想与时代精神的参与,别说创造艺术、艺术品,充其量为技艺罢了。艺术的“无法再生的唯一性”“情感表达的个体性”及“创新性”才是文艺创作者应该关注和耗费心血的地方。
其次,文艺审美领域也出现了世俗化,文艺审美标准由文艺作品内在价值转移到流通过程中的包装、炒作。知识世俗化与技术革新催生了文艺流通领域中的大批复制品,本雅明担忧机械复制会造成“灵韵”的消失,可他不曾想到后现代社会还会出现艺术家自我复制艺术品的情况,他们不担忧赝品,而害怕自己的作品进入市场就石沉大海,连造假的人都不屑一顾。因此,新时代的炒作油然而起,“炒”本来是把食物放在锅里加热,不断翻动,使之成熟,而“炒”字后面再加一个“作”,便赋予了当代语境的全新意味,即人们不再关注锅里的东西是否成熟,而在与是否能倒腾出多种花样,吸引大众眼球,得到消费者青睐。与此相关,艺术拍卖也成为虚假的资本游戏,拍假、假拍、作局成为艺术品市场资本逐利的潜规则,艺术拍卖摇身变为宣传作品的手段。
最后,文艺批评领域也受到知识世俗化冲击,一些文艺批评家自愿堕落,丧失了艺术家应具备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艺术品做出虚假、奉承的评价。甚至有些艺术家还求助于法律手段打败文艺领域中对立的观点。文艺具有特殊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领域崇尚主体性与自由,文艺评论也一样,借助法律与政治手段打压对立的竞争对手,用新闻事实的真实性来评价文艺评论,是艺术的堕落,也是艺术评论领域的堕落。
三、知识分子的命运20世纪50年代,两大知识分子神话基础——德国的思辨哲学与法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在后现代社会罹难,英雄圣贤、崇高的使命、终极自由等原动力全部消失。一面是科技知识的高歌猛进,另一面是精神文化的崩溃和知识分子的漂泊不定感,精英知识分子逐渐被工具知识分子取代,专业化、多样化的大分工造成了新型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精于“学科分类”的专家,而不再执着于思想之道,思想早已成了他们逝去的记忆。
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社会敲响了知识分子的丧钟。然而,知识分子死亡的命运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从尼采宣布“上帝已死”到福柯的“人已经死了”,以至利奥塔疾呼“知识分子之死”,是合乎社会发展逻辑的递进过程。“上帝”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理性化身,是形而上学的幽灵。人无法容忍这种残酷的监护者角色的上帝的存在。随着上帝的隐去,人似乎成了自己的主人。然而人的主体性仍然需要加以消解,使其丧失中心意义,人的死亡标志着人的良知形象——知识分子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知识分子的命运同上帝的命运是一样的,因为神是超验型的代言人,而知识分子是经验型的代言人,对元叙事的消解意味着人类自己也不需要代言人,知识分子面临着死亡的困境,其命运让人担忧。
但是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就像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描述的一样,知识分子属于“漂流阶层”。他们的共同特点不在利益,而在他们所受的教育,而教育则使本来来自不同阶层的人超越了本阶级的利益,从而也超越了本阶级的局限,成为不依附于任何阶级的利益或意识形态的漂流群体,这使得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也具有了超越性,能从普遍性的、综合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所以专业的分工不是导致知识分子死亡的根本原因。科技知识的高歌猛进造成了“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的漂泊不定感。知识分子必须维持自身的尊严和新理想的风格,才不至于成为现实利益的追逐者和一心为己的信徒,进而为商品浸渍一切并成为拜金主义的鼓吹者,那么,“知识分子”终将沦为社会经济的传声筒,成为企业集团的附庸,甚至成为心灵精神的异化者。
[1]崔少元.解读《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利奥塔的后现代观透视[J].外国文学,1997(5).
[2] 杨艳萍.利奥塔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1(2).
[3][美]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作 者:田 燕,宁波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