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蒙太奇之艺术探析
2015-07-13林元钦福州第二技师学院福州350301
⊙林元钦[福州第二技师学院, 福州 350301]
《鸿门宴》蒙太奇之艺术探析
⊙林元钦[福州第二技师学院, 福州 350301]
蒙太奇艺术手法的运用不过百多年的历史。但早在2100多年前,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就非常娴熟地运用了“蒙太奇”写作手法。《鸿门宴》在人物刻画方面采用了对比蒙太奇写作手法,在故事情节安排方面则采用了段落、平行、交叉以及全景镜头、近景镜头、特写镜头等多种蒙太奇写法。
《鸿门宴》 蒙太奇 写作手法
蒙太奇是外来语(Montage)的音译,原本是建筑学术语,是构成、装配之意。20世纪20年代,苏联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等电影艺术家,创立了电影蒙太奇理论,并把这一理论付诸电影艺术实践,将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用不同方法拍摄的一系列镜头有机地排列组合起来,产生理想的艺术效果,到达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的目的。
近年来,一些记叙类文章也运用了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备受青睐。一些中学生还将这一手法应用到中、高考作文中,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中惊喜。这种体式被誉为“黄金结构”,因为它取材广泛而自由,挥洒自如,不受时空局限,似行云流水,省掉承上启下的过渡,既简洁明快,又大气磅礴,既有外在排比的形态美,又有内在节奏的韵律美,符合当代人们文化生活的审美需求。
由此可见,蒙太奇艺术手法的运用不过百多年的历史。可当认真品读《鸿门宴》一文时,我们在不经意间惊奇地发现,早在2100多年前,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其鸿篇巨著《史记》,就非常娴熟地运用了“蒙太奇”这一写作手法。本文试就《鸿门宴》蒙太奇写作手法进行探讨。
一、《鸿门宴》在人物刻画方面采用了对比蒙太奇写法
所谓对比蒙太奇写作手法,就是通过对比描写,产生相互冲突的作用,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的写作手法。
《鸿门宴》在刻画人物方面正是采用了两两相对的对比蒙太奇写法:主帅项羽与刘邦,谋士范增与张良,武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两两互相对比映衬,人物形象截然不同。
《鸿门宴》通过语言和行为描写,刻画了项羽骄横气盛,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的人物形象。
在故事开端中,项羽一获悉刘邦“欲王关中”情报,触犯了他的尊严,便“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由此足见其骄横气盛,胸无城府,刚愎自用,自矜功伐。而当天夜晚项伯一替刘邦说情,项羽就许诺“因善遇之”,放弃“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重大决定。由此可见其率直轻信,不善用人。哪怕是重大决定,也可朝令夕改。可见其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毫无章法。而次日当刘邦前来谢罪时,一番恭维就让他迷失了心智,虚荣心便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随即怒气全消,还未等刘邦替自己开脱的话说完,他就立即把告密者曹无伤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由此足见其胸无城府,缺乏谋略。为了除却后患,范增多次暗示乘机杀掉刘邦,项羽却“默然不应”。到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内奸“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在刀光剑影中,他仍然无动于衷。樊哙闯帐,虽引起戒备,但随着樊哙一番慷慨陈词,一阵忽悠,项羽不仅不追究,反而大加赞赏:“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坐”。继而刘邦借口如厕,不辞而别,间行而去,项羽不介意,不追究,任其脱逃,无所作为。由此可见其处事之优柔寡断,敌我之不分。
《鸿门宴》通过语言和行为描写,刻画了刘邦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狡诈精明,知人善任,坚决果断的人物形象。
在《鸿门宴》一文中,刘邦前后共有三次问计于部下“为之奈何”。首次是在得知项羽欲“旦日”“击破沛公军”时,“大惊”而问:“为之奈何?”这一问表明了他面对如此危急的确不知如何是好,于是立即向张良求教应对之策;第二次是在张良连续逼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默然”之后发问:“且为之奈何?”这一问体现了他极力替自己辩解,将自己犯下的错误推给“鲰生”,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不得不急切地虚心求教;第三次是在从危机四伏的酒席中假借“起如厕”“已出”,认为自己不辞而别不妥而发问:“为之奈何?”当樊哙为其找到不辞而别的“充分”理由后,他二话没说,“于是遂去”。刘邦这三次发问足见其大智若愚,知人善任,言听计从,狡诈精明。在文章中,刘邦还先后三次对张良称谓为“君”,两次称“公”。在古代,“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为君,张良是臣,可见刘邦称张良为“君”是超乎常理的。“公”是对长者的尊称。刘邦称张良为“公”显然更不合适。他是在面临灭顶之灾,无计可施,性命攸关之际,有求于张良,甚至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把死的危险推给张良,极尽屈尊,对张良称“君”谓“公”,可谓能屈能伸,狡诈精明。而对于敌方阵营身为臣子的项伯,刘邦则很是尊重地称他的字“伯”,进而“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极尽拉拢之能事,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使项伯能够为己解除危机发挥作用。可见其善于抓住机遇,深谋远虑,心机重重。而对于自己的对手项羽,刘邦一见面就俯首请罪,口口声声尊称项羽为“将军”,自称为“臣”。这种俯首称臣、毕恭毕敬的行为,完全是为掩盖自己“欲王关中”甚至“一统天下”的野心罢了。由此可见刘邦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狡诈阴险。
再看双方谋士、武将、内奸人物形象的对比。
谋士:范增老谋深算,目光如炬,忠心耿耿,妄自尊大,急躁易怒;张良足智多谋,处变不惊,善于辞令,忠诚机智,具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奇才。
武将:项庄似巧乃拙,有勇无谋,优柔寡断;樊哙忠心耿耿,勇猛果敢,粗中有细。
内奸:项伯鼠目寸光,为友重义,为臣不忠,为人愚蠢,为小义小利而背大义大忠;曹无伤目光短浅,利欲熏心,不忠不义。
二、《鸿门宴》在故事情节安排方面采用了多种蒙太奇写法
《鸿门宴》故事主要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五个情节构成。总的来说,这五个情节之间可以按蒙太奇段落写法,依次向前推进进行分析。
故事各情节内部又是采用了交叉蒙太奇和平行蒙太奇以及不同镜头组合的写法。交叉蒙太奇又称交替蒙太奇,它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索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平行蒙太奇常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
在故事的开端情节中,“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这既是交叉蒙太奇写法,同时也是全景镜头写法。而第一句“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与后三句“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之间采用的是平行蒙太奇写法。而后三句相互之间采用的是交叉蒙太奇写法。同时,“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是远景镜头写法;“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是近景镜头写法;“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是特写镜头写法;“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是近景镜头写法。
在高潮情节中,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庄不得击”,共十四句,各句间采用的是交叉蒙太奇写法。同时,其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和“项庄拔剑起舞”及“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三句是特写镜头写法,其他各句为近景镜头写法。
在新的高潮情节中,从“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到“因招樊哙出”,共二十句,各句间采用的是交叉蒙太奇写法。同时,其中“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和“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及“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三句为特写镜头写法,其他十七句为近景镜头写法。
结局情节共十七句,其中第一句“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与其后第二句“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至第十二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之间,采用的是平行蒙太奇写法;而前十二句与后面每一句之间,采用的是交叉蒙太奇写法。另外,“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是采用全景镜头写法;“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采用的是特写镜头,其他各句采用的是近景镜头写法。
尾声“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是近景镜头写法。
总之,《鸿门宴》一文采用多种蒙太奇写法,更能凸显人物形象两两相对的生动性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更能突出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紧张激烈的斗争层面。《鸿门宴》拉开了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序幕,也预示着这场战争的结局。
作 者:林元钦,福州第二技师学院高级讲师。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