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毛姆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2015-07-13李嫣然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开封475001
⊙李嫣然[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 开封 475001]
[征文大赛]
试析毛姆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李嫣然[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 开封 475001]
毛姆是迄今为止英国小说界难得的几个雅俗共赏、深得各阶层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作品大都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张爱玲深受毛姆的影响,其小说的创作也颇具真实性。本文拟从创作思想入手,对二者在趋恶的人性这一主题指向、讲故事的叙述语式以及反高潮的情节处理三个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比较,从一个新的层面来阐释二者的相似性,进而说明毛姆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以及张爱玲的创新之处,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其作品的理解。
毛姆 张爱玲 创作 影响
英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在长达六十五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二十多部长篇小说,三十二部戏剧以及一百多篇具有奇特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但文学评论界对他的反应却比较冷淡。事实上毛姆是迄今为止英国小说界难得的几个雅俗共赏、深得各阶层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在读者中的声誉也愈来愈高。
周瘦鹃、施蛰存等诸多学者普遍认为张爱玲小说的创作手法深受毛姆的影响。她酷爱毛姆的通俗小说,年轻时常对弟弟说很喜欢看毛姆的作品,并有意学习他的写作技巧。仔细品读张爱玲与毛姆二人的作品就会发现确实如此。张爱玲与毛姆无论是人生经历还是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无论在小说的主题指向、叙事风格还是语言审美等方面都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
一、人性趋恶的主题指向
张爱玲与毛姆的生活经历与一般人不同,家境的暗淡、人生的变幻为他们早熟的心灵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与此同时,张爱玲的显赫家世、毛姆的多年游历为他们各自的创作提供丰富的内容,并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二十出头的青春浪漫年华,他们已练就了冷隽的双眼、沉静的心灵和理智的才情,凝视和剖析着身边的世界,为我们揭示了丰富多彩生活背后的真实人性。
毛姆的著名作品《迫于环境》中,在马来小岛做行政长官的盖伊当年由于难熬的孤独和性欲的要求,与当地一位马来亚姑娘同居。他们共同度过了十年时间,共有三个孩子,而盖伊说自己从头至尾就不曾爱过她,他要娶的妻子必须是白人,并且说这姑娘也很清楚他们只是暂时的凑合。于是当决定要组建一个白人家庭时,他理所当然地让这女人离开了——当然是带着孩子。然而这马来亚女人并不如他所说的那样“清楚”,当盖伊带着新娶的妻子多丽斯回到小岛后,这女人时常出现在他的家门前,盖伊只得把真相告诉了多丽斯,纯洁、善良的多丽斯无法接受这一事实,经过六个月的痛苦煎熬,她终于离去了,盖伊则唤回了他的马来亚女人。盖伊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当他有更好的前途,当多丽斯无法接受他的过去和他曾经的谎言时,他毫不犹豫地送马来亚女人离去。我们在这里感到的只有生活的真实与这真实的残酷,这里没有浪漫得可以逾越一切的伟大爱情,有的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三个人物之间私利的强烈冲突。毛姆把这一切解释为迫于环境,而实际上恰是人性的自私与贪婪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故事中的马来亚女人让我们想到张爱玲《连环套》中的霓喜,作为“姘居的女人,她们原来的地位总比男人还要低些,但多是些有着活泼生命力的她们对男人具有一种魅惑力,但那是健康女人的魅惑力。因为倘使过于病态,便不合那些男人的要求。她们也操作,也吃醋争风打架,可以很野蛮,但不歇斯底里。她们只有一宗不足处:就是她们的地位始终是不确定的。疑忌和自危使她们渐渐变成自私者”。张爱玲的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概括了霓喜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特征,霓喜十四岁被卖给印度绸缎商人雅赫雅,同居十二年后,同样是拖着一双儿女被赶出了家门,后来又跟了两个男人,却始终是配角,连妾都算不上。生活在欲望与现实的夹层中,幻想着不可得的幸福,最终连眼前拥有的也丧失了,于是她们变得更加自危,更加疑忌,也更加自私。
二、讲故事的叙述语式
毛姆这样分析自己的创作技巧:“我要写的故事,从点题到结局,结构谨严,一气呵成:它叙述一个物质或精神的单一事件,凡是对情节发展不是最为必要的情节一概删去。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戏剧性的统一效果。”所以毛姆的小说总以其环环相扣的故事性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小说开端大都有一个讲故事的人或是“我”直接参与其中进行讲述,而小说的结尾也总是加以呼应,这样便是一个完整的“讲故事”的结构。最能看出张爱玲对这种模式借鉴的是《沉香屑·第二炉香》和《殷宝滟送花楼会》,两篇小说都是以“我”亲自出场用笔来转述别人讲的故事,与毛姆的《外表与事实》《蚂蚁与蚱蜢》等如出一辙,选择其一加以对照,我们便能明显看出这种影响:
从英国某大学讲授法国文学的一位教授那里,我听到了下面这个故事;至于它的真实性,我不敢担保。不过这位教授品格高尚,如果不是确实可靠,他是绝对不会讲给我听的……教授并非是那种哗众取宠的人,他认为下面我要讲的故事,清楚明白地反映了法国民族性格的三个主要特征,因而它具有深刻的教育性。(《外表与事实》)
克荔门婷兴奋地告诉我这一段故事的时候,我正在图书馆阅读马卡德耐士出使中国谒见乾隆的记载……说到秽亵的故事,克荔门婷似乎正有一个要告诉我,但是我知道结果那一定不是秽亵的,而是一个悲哀的故事……在这里听到克荔门婷的故事,我有一种不应当的感觉,仿佛云端里看厮杀似的,有些残酷。但无论如何,请你点上你的香,少少的撮上一些沉香屑,因为克荔门婷的故事是比较短的。(《沉香屑·第二炉香》)
两部小说的开头,两位作家都是以一个人对“我”讲述第三者的故事作为小说的引子,在进入故事之后便以全知全能视角继续情节的发展。然而,张爱玲的借鉴绝不是完全的套用。毛姆进入故事前的“引子”相当长,仔细描写讲述人的外貌、来历:记叙与“我”谈话的过程;交代讲述的环境如饭馆、茶座、客厅、俱乐部等等,这样做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谱写了浪漫的异国情调,但也有不足之处,便是“入话”时间过长,读者多半会迫不及待地跳跃过去而直奔故事主体。张爱玲则改变了这种缺陷,在借鉴的基础上又有独特与高明之处,她充分利用话本小说的开头方式,只是在故事开场的时候,摆出故事化叙事的姿态,来一段开场白,而这样的开场白较之以前面与毛姆作品相似的《沉香屑·第二炉香》或《殷宝滟送花楼会》更加精炼,蕴涵却更加丰富深远。
三、反高潮的情节处理
如果说张爱玲小说的叙述语式在形成过程中有古典文学因素的话,对于故事情节的反高潮处理则完全来自于西方文学,这其中仍然是受毛姆的影响最大。传统小说的正常结构应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顺序排列,而当故事情节经过层层铺垫、临近高潮时,作者没有如读者期望描写高潮场面,而是克制地宕开一笔,转移读者的视线即为反高潮。毛姆的一部分小说是有条有理、循规蹈矩的,这也是他小说深受法国人喜爱的原因;而他另有一部分作品则充分运用了反高潮,即“提出了主题而不予解决,预示了高潮又闪避了”,那是因为“英国人对这种井然有序却有点反感……生活就是这样变幻莫测、无理可循”,身为一个英国作家,毛姆还是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如《宝贝》中哈林格一觉醒来,想起昨晚的荒唐,又发现普里查德不在床上时,他紧张、后悔到了极点,普里查德会敲他一笔吗?会从此摇身一变,提出什么非分要求吗?读者期待着一场好戏,然而一切都平静如从前的每个早上,令我们不禁叫绝。毛姆小说的高潮大多出现在故事将要结束的时候,而对于高潮的解决往往出乎读者的意料,以结局的奇特、出其不意令读者回味无穷。
毛姆的反高潮也许是为了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而张爱玲对于反高潮的运用则更为自觉,正如她自己所宣称的“我喜欢反高潮——艳异的空气的制造与突然的跌落”。这句话道出了张爱玲反高潮的具体手法:与毛姆出人意料的情节逆转不同,她是在高潮时刻,以别具慧心的隐喻和象征暗示人物命运的陡转,艳异空气的制造即是她所擅长的隐喻象征,镜子、月亮、玻璃等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一再出现,成为她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或烘托气氛,或暗示人物命运,或嘲弄、或讽刺,而突然的跌落即是张爱玲对情节的反高潮处理,以表现人生种种意外的难堪和具有讽刺意味的结果,这点上恰与毛姆的“生活就是这样变幻莫测、无理可循”一脉相承,如《沉香屑·第二炉香》中,前文的铺垫读者已经知道愫细天真到无知,洞房之夜应是故事高潮,作者却回避了,在“他们回到罗杰寓所的时候,已近午夜了”,之后便是一段景物描写。然后写到愫细赤着一只脚奔跑在水泥路上。作者避开了高潮场面而用景物描写取而代之,这段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不祥和恐惧的气氛,这里的花、草、虫、蛇等意象实质象征着后来在罗杰周围制造蜚闻并致他于死地的那些人,仿佛一切都埋伏着准备随时向他进攻,去吞没他。
在张爱玲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中,曼璐为了吊住丈夫的心,不惜破坏妹妹的贞操,设计让丈夫奸污曼桢,小说写曼桢一个人被隔绝在房间里,忽然闻到一种她过去与姐夫一同坐汽车时闻过的香水味越来越浓,“她突然坐起身来”。故事至此嘎然而止,下一章没有接着把故事讲下去,而是宕开一笔,另生枝节,写一位亲戚的婚宴,然后再重新回来写遭到迫害后的曼桢,避开对奸污场面的正面描写,可谓是对情节的反高潮处理,给读者以想象的自由空间。
综上所述,毛姆对张爱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张爱玲并不局限于对毛姆的简单模仿,而是吸取其精华并加以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深受读者们喜爱。
[1]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2]张子静.我的姊姊张爱玲[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3]水晶.张爱玲的小说艺术[M].台湾:大地出版社,1978.
[4][英]毛姆.毛姆随想录[M].俞亢咏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5]赵智.论毛姆对张爱玲的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5).
[6]闫秋霞.试析毛姆影响张爱玲的原因[J].美与时代,2006(5).
[7]章渡.反高潮——张爱玲小说的叙述风格[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8]韩蕊.张爱玲与毛姆小说结构比较[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9]李春燕.试论毛姆与张爱玲创作的异同[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10]Maugham,William Somerset.The Summing Up[M]. London:William Heinemann,1948.
[11]Maugham,William Somerset.Points of View[M].London:William Heinemann,1960.
作者:李嫣然,硕士,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教学。
编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