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现代文学经典的教学
2015-07-13刘巍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
⊙刘巍[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 110036]
⊙卢兴[沈阳体育学院人文学院,沈阳110102]
新媒体与现代文学经典的教学
⊙刘巍[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 110036]
⊙卢兴[沈阳体育学院人文学院,沈阳110102]
“新媒体与教学改革”逐渐成为教师热议的“新常态”。新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立体的学习和信息获取平台,实现了师生的实时互动交流。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在其精神内核、接受影响、时代传播方面都较为适宜新媒体教学,因此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合理优化现代文学经典教学资源的结构形态、建构互动交流的教学平台、提升现代文学经典教学的传播功能就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
新媒体 经典 教学
“新媒体”逐渐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教师热议的“新常态”。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手机客户端、数字电视等网络平台、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数据传播模式,电子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等皆可纳入其中。由于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区化等显著优势,它的多维立体性及全息性对当下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新媒体环境的簇拥下,文学经典功能指向乃至文本本身的话语风格、情节组织、审美接受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新媒体的繁盛模糊了影像与文字之间的界限,电子、数码技术的发达使经典得以媒体化呈现——网络直接化入教学;教师对经典作品的讲述也日渐强调形式、注重视觉愉悦。为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高效、合理的掌握与运用的教学要求,新媒体教学日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青睐新媒体、实践新媒体,这也必将是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立足于新媒体技术的分析与展望,将新媒体形式纳入到现代文学经典的教学方法之中,让新媒体技术作为学生知识系统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手段之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媒体发展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新媒体的盛行不仅从媒介技术方面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更从传播方式上颠覆了以往从上至下、从点到面的单项传播形态,而这种传播形态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听课非常相似。新媒体教学无论从教学资源的合理布局,还是从教学内容的属性认知,抑或是从教学资源的分享互动等方面都明显有别于传统媒体教学。新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媒体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在媒介功能上突破了传统教学单一、模式化的瓶颈,并且为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
首先,新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立体的学习平台。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知识理解和接受的形式比较单一,仅局限于文本文字的接受,学生不同层级的前理解制约了接受的视野。而新媒体则带来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在信息形态上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形态,在文本基础上衍生出了图形、视频、音频等新媒体形态,并延伸至不同的领域,例如政治、经济、科技、历史、文学、娱乐等方面。同时,新媒体也带来了教学模式的立体化,传统媒体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单一渠道传播,即“传道授业”,教师多运用板书、图片等方式上课。而在新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学信息资源不断地整合、集散、扩充成一个全方位、多模式、微传播的网络信息资源系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比如讲授曹禺的《雷雨》,在新媒体不甚完备的情况下,教师可使用介绍作家及作品创作背景、细读台词、“三一律”理论介绍、学生分角色表演等方法教学,尽管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学生的获益程度并不相同。若能高效利用新媒体,比如播放曹禺先生的讲话视频,《雷雨》的话剧、电影片段,《雷雨》不同版本的台词改动影印等,则可更多、更广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理解力。
其次,新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高效、智能的信息获取空间,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传统媒体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传递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的“把关人”,因为传统媒体不具备新媒体所特有的信息检索功能,学生主动挖掘知识信息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都比较高。与之相比,新媒体不仅蕴含着庞大的信息资源,并且具有智能、高效的检索功能,可以充分地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挖掘、提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新媒体教学的智能获取空间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扩充、重构自己的知识视野,可以引导学生在更深层次、更新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地思考。
最后,新媒体教学可实现师生的实时互动交流。由于媒介技术所限,传统媒体教学仅仅是单项的信息传递,而新媒体所特有的实时互动特质则是教学资源在时空中无限敞开,使得知识的获取更新更加及时有效,也使得教育资源的应用更具时代价值。教师公开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QQ账号,学生既可以直接给老师留言,也可通过阅读老师分享的链接、文章拓展思维空间。在新媒体教育环境中,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局限,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并进行不同的意见交换、评论,形成一个开放、互动的交流空间,也使教师教学体系的建构与时俱进,更加完备。
二、新媒体视域下的现代文学经典讲授
当下的文化场域存在太多艺术生命短暂的文本,一次性消费使学生和经典的距离越来越远,很多有形与无形的审美都转瞬即逝,眼花缭乱的诱惑使人们对经典无暇驻足留神。换句话说,一时的喧嚣与热闹、片刻的宣泄与刺激代替了对文学经典的阅读,艺术长久的生命力似乎离我们远去,这就使大学经典教学更加弥足珍贵。尤其是以个性解放和民族救亡为主题的现代文学经典,在中国社会的文学史和精神史上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新媒体传播与传统媒介时代相比,无论在作品体式形态的呈现、文本信息的传递、美学风貌的接受还是社会效应的产生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育的感知力(pedagogical perceptiveness)部分来自于某种无言的直觉的知识。”①新媒体传播以其独特的互动性、高度的开放性、多维的整合性为现代文学经典传播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直觉的感知”。相对于古代文学或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现代文学更加适合运用新媒体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从文学经典内容的角度出发,现代文学更加适用于新媒体教学平台。现代文学经典传播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是以国家社会需求为切入点,时刻谨记思想启蒙、民族救亡和文化批评的历史使命,其对革命理想以及人性解放的追求恰与当下新媒体的自由、民主精神相契合。现代文学经典既是与国家变革紧密联系的文化精神,又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学追求;其次,从学生接受的视角出发,现代文学经典较之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它的切近性与在场感也更适于新媒体教学平台。现代文学经典的创作主体是具有平民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精英集团知识分子,这造就了它前所未有的以精英视角关照的平民品味,这与新媒体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相一致。再次,从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传播影响来看,现代文学经典较古代文学经典和外国文学经典相比具有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力和公共性。虽然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现代文学经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和改写,特别是网络盛行后,现代文学的当下接受再次出现了动荡,但这并未式微现代文学的影响力,反而使“民国往事”一次次发酵提纯。虚拟社区中对现代作家作品的关注批评,以及“为你读诗”等公众平台或APP等对现代作品的复活传播,使阅读现代文学成为不可或缺的“文艺范”。在这样的场域中,我们引导大学生的现代文学经典阅读别有一番意义。
三、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现代文学经典教学创新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文学经典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互联网、大数据更是为师生架构起全新的知识交流空间。面向现代化的教学资源理应在基于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新媒体教学的与时俱进。
第一,合理优化现代文学经典教学的结构形态分布。新媒体教学平台的结构特征是以集成性与分散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为主的,现代文学经典教学资源的组织分配也是基于此建构的。在传统的教学平台中,现代文学经典的信息资源仅仅是以教师理解分析文本而后以模拟信息的模式传递给学生,而在新媒体技术的教学平台中,教学资源的结构配置以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元方式呈现,信息资源应具视觉性、观赏性。比如对萧红生平的讲授,教师可以引入电影《黄金时代》各个版本的片花,全方位地还原作者所生存的时代、所经历的爱情,是非判断留给学生定夺,而非灌输式地按教科书教学。
第二,建构互动交流的现代文学经典教学平台。若非教学督导和学生打分机制的反馈,教师很难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审查。杰克森在其研究中指出教师具有“观念简单性”特征,即教师不愿意探究复杂事件的其他可能解释,在处理教学事件上所采取的策略或方法大多是直观性的或是依赖于既有的经验,而非探究或是反省思考的产物。②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即时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可以有效规避教师教学“观念简单性”弱点。在建立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新媒体教学平台中,现代文学经典的教学资源呈现出发展性、融合性、开放性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对于现代文学经典的理解与接受。新媒体整合下的现代文学经典教学资源系统包括数字图书馆资源,例如现代文学经典电子书、参考文献等;视频教学资源,例如现代文学经典的视频公开课、现代文学经典的动画演示、现代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网络课件资源,例如现代文学经典的电子教案等。在互动交流的新媒体教学平台中,教师和学生平等地进行意见交流、沟通思考,类似于网友的聊天,畅所欲言、率性自由。学生的全方位、立体阅读也会促使他们对老师的讲授形成独创性的意见,二者的有效沟通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第三,提升现代文学经典教学资源的大众传播功能。教学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与互动交流除了在教学方面的应用之外,还可注重其在社会传播领域的功效,从而做到开放式教学。现代文学经典教学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影响也是衡量教学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决定了经典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学习,也方便大众“听课”,任何对此感兴趣的学习者均可通过现代文学经典的教学资源平台获取各种相关知识信息,参与远程学习、自主交流、社区讨论等,使现代文学经典教学资源有机地融合、扩散、提升,成为一个不断完善的整体。“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便是非常好的新媒体教学实践,既有经典教学的深入浅出,又有面对公共领域的现实针对性。
新媒体对现代文学经典学习资源的建构、教学功能的完善以及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科技手段的应用下,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教学改革是媒体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必然超越。
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页。
②Jackson,P.W:Life in Classrooms,London,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8:98.
作者:刘巍,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卢兴,博士,沈阳体育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从事新媒体媒介理论研究。
编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引导研究”,UPRP20140269;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项目“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PJHYYB1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