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六朝人物品评的美学化进程

2015-07-13方坚伟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510640

名作欣赏 2015年33期
关键词:品评曹操形貌

⊙方坚伟[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 510640]

魏晋六朝人物品评的美学化进程

⊙方坚伟[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 510640]

魏晋六朝人物品评是一种由政治制度延伸至文艺审美的文化现象。曹氏父子时期确立了唯才是举的导向,这种变革也伴随着两晋门第制度的建立而走向对形貌的重视,六朝时期文艺审美走向独立,也标志着人物品评美学化的确立。

魏晋六朝 人物品评 美学化

魏晋人化文学观受到人物品评的影响,历经曹魏颠覆汉代重德性而代之以“唯才是举”,至两晋门第观念影响而表现出形貌的重视,到了六朝时期确立了人物品评的美学化特征。

在汉末的政治斗争与社会动乱之中,需要的是实干型人才而不是汉代所标榜的仁、孝。出于现实的考虑,曹操果断地放弃两汉重名轻实的人物品评标准而代之以“唯才是举”,同时认为“天地间,人为贵”。这种用人思路已完全不同于汉代强调重德行、本孝道的乡举里选制度。曹氏政权在多年的征战过程中,意识到人才对于社会治乱的巨大意义,特别是曹操在不同场合不时地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求。《短歌行》就抒发了这种情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为此,曹操分别于建安十五年春,建安十九年十二月,建安二十二年八月发布了三个求贤令,将这种求贤愿望作为一种政治指向确定下来,从这三个求贤令可看出曹操对于人才标准的定位。

曹操提倡的“才”是苏秦、陈平之类能够匡扶君主、成就霸业、有纵横之气的谋略之士,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纵横家未必是贤人,但在乱世之中却能力挽狂澜,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其实,如果我们反观曹操的文学创作,也同样可以感受到其乐府诗歌中驰骋的也是战国纵横家的自信与汪洋恣肆的高古情怀,纵横家的气势在汉代文学作品中一览无余,直至汉末遗响尚存,于孟德处犹可掠一二。纵横之气移于言语或着于翰墨,便呈现春秋时期史传散文那种秋风扫落叶般的艳丽风格,从曹操的人才观也可窥探其文学审美走向。中国文学传统自建安以后便欣赏并推崇这种洒脱、骏爽的文学风格,六朝文学批评专著几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或关注。如刘勰《文心雕龙》就指出:“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也强调:“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种风格恰恰便是曹操诗歌体现出来的古直刚健,后人多以沉雄悲凉概括之。所以,曹操的人才观与其文学审美爱好实际上是有着共同的契合点,换个角度看,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也可以看作是人物评价才性观在文学审美中的反映。这一切都根源于旧的意识形态的崩塌,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故孟德三令,非仅一时求才之旨意,实际明其政策所在,而为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之大变革。”社会道德思想的变革必然引起诸多领域的调整,儒家道德观的破产意味着新审美思维的最后松绑。

如果我们以九品中正制的设立来考察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时,九品中正制无疑从理论结构上为文学批评提供了范式。从《诗品·序》中,我们也可发现钟嵘对于分品论诗的保守态度与《选举考一》的九品升降灵活性的相似之处。《诗品·序》里说:“至斯三品升降,差非定制,方申变裁,请寄知者尔。”论诗与官选固然不同,但从史料和钟嵘的序言看来,两者之间毕竟有思维上的共同之处,也可反映出政治制度对人的思考方式的影响。九品中正制启两晋南朝门阀制之端,并且沿着此路不断将政治人才选拔方式推向固化僵死,且这种僵化的分门别第的等级思维左右着整个社会文化思维模式。循着九品中正制而最终确立起来以世族为主体的门阀制度,由于其垄断性与封闭性造成的两大社会问题便是等级森严及清议。这两个问题都对文学品第批评观念有直接的影响。

其一,九品中正制在向门阀制度形成的过程中,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对政治人才选拔的影响,在制度成为一种惯性时,也同时反映在人们的生活思维中。古代的文学活动多操持于上层文人之间,以政治品第思维来看待文学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六朝出现《诗品》《画品》《棋品》《书品》等分品论艺的著作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这是一种长期的制度熏染下的条件反射式思维。其二,清议本来是为朝廷选拔人才服务的,随着两晋门阀制的不断强化,清议的重点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清议的政治评价功能已大大弱化,且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举荐人才或推举官员。发展到西晋,清议的内容发生变化,其实清议往往不包括对被品评者才能优点的评价,而是专指对其违反儒家名教言行的揭发。在这种情况下,人物品评自然趋向两端,一是礼法之士对违礼名士的责难,二是放达士人崇尚旷达与自然。对违礼名士的责难很容易引发争辩,而违礼名士又多为崇尚自然之性,所以,使得人物品评有可能向审美发展。《晋书·何曾传》曰:“时步兵校尉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曾面质籍于文帝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言于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虽然阮籍因丧母也“举声一号,呕血数升,废顿久之”,但仍然为当时礼法人士所不满,可见礼治在西晋时期也是相当严肃的事情。

前一种可看作伦理之争的人物评价,后一种则可视为审美意义的人物品评,现在看来,后者应该对中国文化思想的贡献更大,特别是美学方面。《人物志》在品评人物方面确实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视角,其自序讲道:“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这是配合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而提倡的,但刘劭已经触及人的本质——即情性,认为“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按照这种逻辑,人才是由情性所决定的,至两晋时由于玄学的盛行,人的情性则推崇顺应自然,六朝的人物品评从形貌到精神的方式也便应运而生。

六朝的人物品评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形貌审美与精神观照。形貌审美包括人物风度、容貌、言语等;精神观照含有情感、品格、修养等,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形貌美与精神美的人物品评方式和六朝文学批评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某种角度说,品文是品人的延伸。

形貌品评是六朝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而且这种品评方法很多均进入艺术批评包括文学批评中。形貌品评多从人的容貌、五官、穿着等进行,眼神是六朝时期人物品评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刘劭《人物志》就说:“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后来顾恺之言绘画“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实际在刘劭时就已经广为人们接受,人们重视眼睛所传达的精神气质,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有道理的。《世说新语·容止》对裴楷就有这样的形容:“裴令公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使王夷甫往看。裴方向壁卧,闻王使至,强回视之。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除此之外,六朝人特别是两晋时期,爱好形貌美是一种风尚,从各种史料和小说家记载来看,不仅女子如此,不少男子也偏于中性美。《世说新语·容止》里有一段形容潘岳美丽姿容的叙述广为人知,其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这种事情有点戏谑的成分,但也并不完全失真,类似这种对男子形貌美的记载在六朝史料中有很多。这种审美追求同样体现在文学批评之中,陆机《文赋》曰:“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陆机《文赋》为论诗文构思之美文,其创作也遵循这种审美思想,喜好藻思绮合,清丽芊眠的文学风格与人物品评姿容之美实际是有共同之处的。

形貌审美的深层实际是对精神观照的把握,其最终是为了瞻形得神、得意忘形。形貌与精神共同构成了魏晋风流,所谓“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实际上就是从内外两方面表现了时代审美的内蕴,魏晋风流是一个群体精神面貌的写照。《世说新语·赏誉》载:“时人欲题目高坐而未能,桓廷尉以问周侯,周侯曰:‘可谓卓朗。’桓公曰:‘精神渊箸。’庾公目中郎:‘神气融散,差如得上。’王平子与人书,称其儿:‘风气日上,足散人怀。’”像这类记载在《世说新语》一书中有很多评价人物精神美,六朝多引譬连类,运用类比思维做象征,如《世说新语·容止》以玉品人,其曰:“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综述之,通过具体事物来比照人物的思想在先秦时代就已存在,《诗经》和诸子著作里便大量存在这类人物品评,至魏初重才能智慧,再到两晋全方位人物品评,这种比照品评更是由品人向品文发展。汉代人物品鉴主要以德行、人格及节操为准,尚未突破传统道德观。但是,对精神的重视已促使人们不断挖掘人的内在品质,这些品质并不仅仅以德行、仁义为标准了,汉末士人从经学的长期束缚中走出来时,发现原来人的存在并非那么单调,由此形成的思想冲击自然会转移到文学当中,在六朝充满个性色彩、高标独立的时代浪潮的席卷之下,文学的自觉与人的自觉的相对同步有着历史的必然,文学作为对人的生命的观照,到了六朝时期便顺应时代潮流被扩张开了。

[1]中华书局.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梁)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6]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略论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7]黄少英.魏晋人物品题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2006.

作者:方坚伟,文学博士,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先秦汉魏六朝文学。

编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本文系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3年度院级科研项目成果(2013K01)

猜你喜欢

品评曹操形貌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草酸钴制备中的形貌继承性初探
集成成像同名像点三维形貌获取方法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SAPO-56分子筛的形貌和粒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