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后的相遇
——杜甫与陆游两首七律比较赏析
2015-07-13王旭文晓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王旭 文晓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四百年后的相遇
——杜甫与陆游两首七律比较赏析
⊙王旭 文晓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在我国的诗歌史上,杜甫与陆游同为著名的爱国诗人,且陆游一生学杜,所以二人有着深刻的渊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分别是杜甫与陆游在听到前方传来捷报时写下的不朽之作。本文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三方面的比较,以期深入了解二人诗歌创作之间的联系。
杜甫 陆游 比较赏析
在我国的诗歌史上,杜甫与陆游同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尽管他们生活的年代相隔近四百年,但都是处于国家动乱时期。同时,杜甫与陆游皆出生于士大夫之家,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是他们的终生理想。而且,陆游学诗从“江西诗派”入手,“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中“一祖”便是杜甫。陆游一生非常推崇和敬重杜甫,直接在诗中提到杜甫的就有十多处,如《读杜诗》《白鹤馆夜坐》《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等。他认为“天未丧斯文,杜老乃独出”①,从中足见其对杜甫的推崇。陆游不仅吸收了杜诗的精华,而且继承了其忧国忧民的精神。
无论是成长环境、性格特征还是诗歌创作,杜甫与陆游都有深刻的渊源。当听到前方传来捷报时,作为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他们欣喜若狂,立即挥笔写下诗作,以表达内心的激动之情,分别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杜甫陆游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面从创作背景、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情感三方面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赏析。
一、创作背景
代宗宝应元年(762),唐朝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被叛军占领的地方,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当时杜甫正客居梓州,听闻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被蒲起龙称为“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近四百年之后即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人大举南侵,兵集瓜州,金主完颜亮要部下限日渡江,激起哗变而被杀,金兵仓皇北遁,各地义军乘机反攻。十二月初九日,武钜麾下均州乡兵总辖杜隐等入河南府(洛阳)。翌年春,陆游闻捷报后,欢欣鼓舞,挥毫写下了激情昂扬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此外,两首诗中提到的收复的失地都是河南一带。这一点在两首诗的题目中已直接点出,“河南河北”即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南宋时,“西京”即洛阳。写此诗时杜甫已五十二岁,携家带眷漂泊到梓州,而陆游刚调任修编国史的编类圣政所检讨官,两位诗人作诗时都不在战争现场。除了前面的介绍,一个“闻”字也足以说明。不同的是,当时陆游还在朝为官,杜甫却是客居他乡的平民百姓,由于所处境遇不同,因此两首诗在内容与表达的情感方面有所差异。
二、表现手法
前文提到陆游十分推崇杜甫,一生都在学习和效仿杜甫,所以他的诗作在表现手法上难免不受其影响。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首诗中他们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何共通之处。
一是这两首诗都是七律,格律严密、对仗工整。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愁何在”对“喜欲狂”直写老妻稚子忧愁瞬间消失,“我”也扔下正在看的书,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愁何在”意即原来正心中忧愁,现在已经消失地无影无踪,是一个过程。而其对偶句“喜欲狂”恰也是一个过程,一个心情由欣喜到狂喜的过程,诗人的兴奋点逐渐走高,几乎达到不可控制的地步。且这个对偶的意思完全一致,都是内心欣喜之情的写照,只不过描写的对象不一样而已。紧接着颈联写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的狂喜之情终于找到出口,放声高歌、开怀畅饮,携家眷踏上回乡的路。同样,陆游的这首诗对仗也十分精当。如“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颔联承上,写自己听到捷报后的兴奋之情,诗人用对敌人充满蔑视的语气反问,你们这些金人居然还打算长久占领西京,怎知没一天就被我大宋打回去了。“千年计”与“一日回”不仅对仗工整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强了自豪感和对敌军的不屑。“疾风雷”对“深雨露”,既工整贴切,又比喻诏令传播之快,表明此举合乎民意。关于这两首诗的其他对偶句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仅以这几句作为代表。
二是这两首诗的末句都是诗人用虚笔来描绘心中的想象之景,神完意足,很是高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当时虽身在外地,但心怕是早已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飞速流转,这是诗人回家的线路图,但若实写不用虚笔则呆板,不能引人遐想,自然也就缺少了味道。再看《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末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西京既复,寒食清明时,皇家遣使朝陵、告慰列祖列宗,自是意料之中的事。诗人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虚笔来描写那时的盛况,甚妙!一是烘托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热烈喜庆;二是借景抒情,暗示自己的心情自然也是如梨花般绚烂;三是营造出了“言尽而意远”的境界,令人回味无穷。两首诗的末句都很有意境美,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虽然陆游一直在学杜,但陆诗也有自身的特点。拿这两首七律来说,单就情感表现方面来看,两首诗存在明显的不同。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直抒胸臆,而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则是间接抒情。
杜甫的这首诗中直接表达感情的字就有“愁何在”“喜欲狂”,从这几个字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而陆游的诗中无一个直接表现情感态度的词,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要含蓄些。再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感情色彩上更明亮欢快,这体现在诗的节奏上。杜甫的这首诗被称为“生平第一快诗”的“快”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自然包括节奏。顾宸曰:“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卒造状胜者。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②“仓卒造状”便是说此诗在转瞬之间用高频率的节奏生动地描绘了自己的情感活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一连串的动词引出的场景如箭般飞速掠过,诗人的感情也迅速达到高潮。而陆游的这首诗在节奏上较杜诗要慢半拍。陆游听闻胜利的消息后,并没有像杜甫那样有一连串的动作,而是想到王师获胜、国家中兴转出朝廷下诏大赦、万民同庆的情景,画面的转换不如杜诗快。
三、思想情感
在这两首七律中,杜甫和陆游都表现了他们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细微的差别。
首先,由于杜甫与陆游当时的身份不同,所以他们的立场及思想就有差异。尽管陆游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很多时候是在朝为官的,所以与百姓接触得相对少一些。作《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时,陆游任大理司直,是一个朝廷官员的身份,不免会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去想问题,他将收复失地的功绩一方面归于武钜这位白发将军,一方面归于宋朝各代皇帝的恩泽。杜甫写这首诗时是一位漂泊他乡的平民百姓,所以当他听到好消息后最先想到的就是还乡。杜甫在这里描写了自己一家听闻战争胜利后的反应,没有像陆游一样感恩颂圣。当然,杜甫也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但当时处境不同,所以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所差异。
其次,在这两首七律中,杜甫表达的是渴望安居乐业,而陆游则是建功立业。陆游习武出生,希望能在战场上为国家效力、挥洒热血,这在他的很多诗中都能看到。杜甫作为一个文弱书生,自然不能像陆游那样上场杀敌,所以他希望通过作诗能够让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给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陆游也关心广大黎民百姓,在这首诗中他为百姓感谢朝廷大赦,表现出对百姓的关心与厚爱。陆游在这首七律中表达的爱国之情稍显浑重,而杜甫则要明快得多。
通过对这两首七律的赏析,我们发现杜甫与陆游这两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虽然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接受的教育相同,且陆游一直在学杜,但他们的诗歌内容、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差别之处。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们的爱国诗歌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发掘。
①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276页。
②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8页。
[1]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蔡义江.陆游诗词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王水照,熊海英.陆游诗歌取径探源——钱锺书论陆游之一[J].中国韵文学刊,2006(1).
作者:王旭,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晓华,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