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疯狂中的自身关怀
2015-07-13刘辉居宜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06
⊙刘辉居宜[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洛丽塔》
——疯狂中的自身关怀
⊙刘辉居宜[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本文从福柯生存美学的核心——关怀自身的角度出发,指出文学作品《洛丽塔》本身便是疯狂的载体,进而探究小说主人公亨伯特疯狂践行的自我意义。并由亨伯特疯狂践行程度的逐步递增,进一步探讨疯狂作为“他者”所体现出的自身关怀的生存美学思想。
福柯生存美学关怀自身 疯狂他者《洛丽塔》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从问世以来便饱受争议,作者大胆地对不伦之恋进行铺陈描述,罔顾社会伦理,似乎是将各个角色投入到“人生漩涡”之中,乱其心志,令其挣扎,却又欲罢不能。然而,事实却证明了作家所言,即《洛丽塔》是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一部严肃的作品,它承载着作者对人性的拷问及训诫。
《洛丽塔》通常被认为是一部有关恋童癖的作品,大多数论者将其定义为社会诟病,因此也加深了舆论对亨伯特疯狂行径的批评。就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研究者主要从欲望符号、自恋等精神分析层面以及社会规约与道德的层面对亨伯特的疯狂进行分析,并以此警戒世人。然而,疯狂的另一个认识维度却鲜有论者论及。本文旨在从福柯生存美学的角度,对主人公亨伯特的疯狂行为进行新的解读,这也将进一步丰富文本的理论分析视角。
一、疯狂与生存美学
福柯强调,生存美学所寻求和探讨的自身,是自由的自身,是真正靠自己本身的自由意向所创建、并不间断地实现审美超越的生命单位和生存过程,因而是惟一的和不可取代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自身的历史存在论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同追求自身生存自由的生存美学相一致的。福柯的生存美学是他寻求“关怀自身艺术”的自然产物,在其后期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福柯看来,疯狂本来就是人对自身的认识,是生存美学中对自身的关怀。首先,从个体论上来看,疯狂为实现人生存在提供了各种可能性,从非理性的角度认知人存在的维度,是对自身的另一种关怀。其次,文学作为疯狂的载体,体现疯狂,实现疯狂,通过疯狂实现自身关怀。最后,疯狂作为一种实践存在,具有主体性和客体性,它体现自身与他人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并非一味利己而抑制他人自身关怀的实践。福柯认为“自身”的本质是将其主体性进行“自我消解”,是摆脱主体的烦扰,呈现“他者”的漫长过程。“疯狂始终处在错误的发源地带,始终和理性保持退隐的关系,这和人“自身”的真实处境具有相同的遭遇”。疯狂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是为主体性和理性原则所规约,而单纯是人自身的表现。疯狂作为人自身,在未同他人和他物发生关系之前,在本质上是一种“缺席”,“缺席”就是人自身的生存美学存在,指向对自身的真正关怀。
二、《洛丽塔》——疯狂的载体
奥地利小说家赫尔曼·布洛赫一直强调:“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惟一存在的理由。一部小说,若不发现一点在它当时还未知的存在,那它就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说”。在其看来,知识是小说的惟一道德,所以对于文学是不能存在道德评价或者限制,这都可能是对文学表现力的伤害。《洛丽塔》问世以来便饱受争议,其归因便在于纳博科夫以一个疯癫者的身份不顾一切地去解构这个世界,企图创造一个欲念中完美的世界。
事实上,疯狂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借用“语言”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意图。首先,从《洛丽塔》的叙述结构来看,纳博科夫似乎想要以作家自身上帝般的控制欺瞒其真正的意图:他不对《洛丽塔》的教义担负任何社会责任感。其次,就《洛丽塔》而言,它本身是纳博科夫强烈要求表达自身意志的产物,所以作为一部与疯狂非理性具有互通性的文学史料,它将现存的对自我的压制不断揭露,又提供了摆脱压制的种种可能,向现存的结构提出挑战。而《洛丽塔》作为疯狂载体的主要体现便在于,它叙述了各个疯狂的形象和疯狂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通过不伦的爱恋将社会对人自身的压制与冷漠一步步揭露出来,展现人们解构压制、冲突束缚,寻求自我、关怀自我的历程。
三、《洛丽塔》中的疯狂之践行
福柯主张,为了创建和实现美丽的人生,我们必须时时转向自身,朝向自身,靠向自身,相信自身,关怀自身,在满足个人自身欲望的快感中,不断实现审美生存的自由逾越和好奇性探索,以便创造、享受和鉴赏自身的生存审美快感,使自身成为真正独立自由和充满创造活力的审美生命体。那么,与自身命运惺惺相惜的疯狂,便可以从被压抑的境地中释放出来,这种释放是在寻得自身生存美学的框架中践行对自我的关怀。因此,从摒弃社会世俗对自我疯狂的束缚的角度来看,《洛丽塔》一文中亨伯特疯狂的人生践行,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寻求对自我的关怀,即福柯所谓的生存美学的范畴。
(一)爱是自身关怀的意义
主人公亨伯特是位魔鬼似的反常人物,他的反常是因无法付诸爱的行为以及无法摆脱社会文明及道德伦理的束缚而造就的。他并非生而疯狂,却因无法张扬的爱在社会束缚下不得不疯狂,因为只有疯狂似乎才能寻到他的自身关怀。
对于亨伯特而言,对自身的关怀便是奉献他的爱恋,得到他的真爱。亨伯特的寻爱之路是坎坷的,在爱情的萌芽伴随着与安娜贝尔纯情曼妙的初恋一起夭折后,他的真爱一直被束缚在过往的阴影中,自身便一次次地被爱情抛弃,犹如一个弃儿在人世间游走恍惚。亨伯特对自身关怀的缺失正是源于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而洛丽塔的出现,唤醒了其内心的纯情爱恋,使他切身地意识到自身的渴求,认知到可获得的自身关怀。亨伯特对少女洛丽塔的痴狂,并非是恋童怪癖,而是洛丽塔的形象正好被赋予了初恋般的纯情与美妙,给予亨伯特一次走出年少阴影的契机,这并非是一个成熟女性可以给予的心灵慰藉。从福柯的生存美学的核心——关怀自身的角度来看,亨伯特的寻爱之旅,可以说是一场发现自身、回归自身的人生历程。
(二)爱的纠缠与不得
作为社会文明的产物,亨伯特为爱寻得自身关怀的历程必然与社会规约所纠缠。他对洛丽塔一见钟情,但是年龄的差距使他无法表达出他的爱意。可是他妄想冲破禁忌大胆示爱,可是这种爱却逃避不了他心中道德伦理的谴责。开始时,他以父亲的形象与洛丽塔亲密接触,却不能越雷池半步。他试图肆无忌惮地去关怀自身,扫除一切阻碍追逐爱,然而却不能。每一次爱的徒劳,从福柯的生存美学来看,便是对自身的束缚,以伦理道德的条条框框规范为社会人,而非朝向自身,关怀自身。
从夏洛特死后,亨伯特便走上了向自身关怀靠拢的历程,为了自身的欲望,他开始趋向疯狂。他带着洛丽塔到处迁移,严格控制洛丽塔的交友,杜绝哪怕一丝会让洛丽塔逃脱的机会。也正是他疯狂的禁锢,迫使洛丽塔最终逃离了他。
(三)爱的疯狂践行
当亨伯特将已被爱唤醒的自身置于社会规约之中,当洛丽塔被奎尔蒂窃夺后,亨伯特开始为爱奋不顾身,慢慢走向疯狂的爱的捍卫中。从亨伯特的整个回忆录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一方面以道德伦理谴责自己的乱伦行径;一方面又用渴望的语调叙述对洛丽塔疯狂的爱恋,欲罢不能。亨伯特虽受社会文明的约束,使他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求自我关怀的疯狂之中,但是当社会、文明种种阻碍了他对自我关怀的践行时,这种物极必反的束缚反而激发出他对疯狂的实践,使疯狂具有了强大的力量,非理性的欲望最终回归到自身关怀的领域内。这种对爱的捍卫是疯狂的,起初他只是希望接近洛丽塔,然而爱的诱惑竟然诱发了他想要谋杀夏洛特的冲动。后来他只是想以一位父亲的身份陪伴在洛丽塔身边,洛丽塔的任意与私心却正激发了他妄图占为己有的欲望。直至最终,洛丽塔随奎尔蒂出走,后被抛弃的事实被他知晓后,他忍无可忍杀了奎尔蒂。
亨伯特一系列违反常规的行径,使人们将其结局定义为悲剧,自食恶果。然而,从其回归自身的角度来看,他所践行的的确是福柯生存美学所召唤的“关怀自身”。若非纲常礼教的阻碍,亨伯特会获得更加良性的朝向自身的途径,从而获得使自身成为真正独立自由的审美生命体的机会。
本文从福柯的生存美学的核心——关怀自身出发,分析了亨伯特的疯狂践行对自身的意义。从关怀自身的角度来看,亨伯特是在疯狂践行中探求或遵循这种生存美学,这也是福柯生存美学所要张扬的人性。而文学作品作为疯狂实现自身关怀的重要载体,通过艺术家的想象力使各种人生成为可能,也为读者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1](法)米歇尔·福柯著.古典时代疯狂史[M].林志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3]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弗兰基尔·纳博科夫.夫文学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5](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张建军.疯狂与自身——福柯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
作者:刘辉,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及西方文论;居宜,华北电力大学2013级英美文学方向研究生。
编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华北电力大学,项目号:2014MS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