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的混沌”
——从混沌理论角度解读唐·德里罗《白噪音》中的熵化世界

2015-07-13吴晨倩深圳大学广东深圳518060

名作欣赏 2015年33期
关键词:德里后现代噪音

⊙吴晨倩[深圳大学,广东 深圳 518060]

“美丽的混沌”
——从混沌理论角度解读唐·德里罗《白噪音》中的熵化世界

⊙吴晨倩[深圳大学,广东 深圳 518060]

混沌理论是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齐名的20世纪三大科学理论之一。20世纪60年代混沌理论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同时还对人文社会学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为后现代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美国著名后现代小说家唐·德里罗在小说《白噪音》中再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美国后现代纷繁的生活图景,其中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媒介文化空前膨胀,消费主义盛行,环境污染、非理性的暴力等社会秩序的复杂混乱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精神文化危机。本文力图从跨学科的视角,意在以后现代语境下的混沌理论为切入点研究分析唐·德里罗的作品《白噪音》中不断熵化的世界。

唐·德里罗 混沌理论 熵世界 噪音 信息能量

一、混沌理论与美国后现代文学

混沌理论最初源自于现代科学对世界复杂性的全新认识,是一种对数学与物理学体系的质性思考和量化分析。混沌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理论逐渐成为阐释我们纷繁复杂且多维世界的新范式,该理论在当时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引起人文社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与共鸣。

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世界的本原并非如传统学科所描述的那样是个单一、封闭、稳定的有序系统。相反,世界是一个多样、无序、不稳定、非线性的随机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混沌理论打破了自培根、笛卡尔、牛顿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机械决定论的线性思维方式,尤其与当时在美国盛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契合密不可分。

许多后现代主义作家们和批评家或在作品中直接涉及到混沌理论专业术语,或运用其隐喻,如美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托马斯·品钦的短篇小说《熵》,就是用文学的形式阐释混沌理论中的熵概念。深受混沌理论的影响,考麦克·麦卡锡在他的作品中对人类社会的无序、混乱现象做了全面的展现与批判。美国后现代小说家约翰·巴思同样表示混沌理论对自己与同代作家有着深厚的影响:“混沌理论是一种内涵太丰富的概念,一种强大的隐喻,它像美国郊区草坪上的杂草四处蔓延,跨越了原来的界限进入其他领域。”①正如巴思所言,混沌理论的思维范式已经渗入到科学领域之外的人文学科领域,同时被当作一种新的哲学思想来隐喻充满不确定因素且多元化的后现代社会。美国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根据混沌理论中的熵定律来解释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他认为人类社会就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团体构成的封闭系统,而这个封闭的系统是无限运动的混乱,是增加的熵,并据此得出结论:“生活没有意义,探索也总是以纯粹的虚无空寂而告终,人无处可逃”,“混沌是自然法则;秩序是人类的幻想”。被称之为“后现代最具才华的小说家”的唐·德里罗在其作品《白噪音》中就直接提到了混沌理论:“‘真是妙极了’,我对他说,‘关于不确定性、随意性与混乱的一大胜利。科学的辉煌一刻。’”②

后现代小说的混乱以开放性,不稳定性和高熵值为特征,美国当代许多后现代小说家以混沌理论的核心思想即不确定性与非线性为创作原则,从诸多维度描绘了一幅不同于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的线性演化的,一个不可逆的世界图景。

二、混乱的熵世界

混沌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内部无数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子系统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混沌性,而在这个复杂多样的系统中有两个主要的系统:守恒系统和耗散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说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是守恒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到另一种形式,没有本质的变化。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则声称,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转化,即从对人类来说是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序到无序,朝着不可逆转的耗散方向转化。当宇宙达到熵的最大值时,一切有机生命体和有机运动都将停止,整个宇宙将处于一片“热寂”之中。这就是说宇宙万物从一定的价值与结构开始,就不可挽回地朝着混乱与衰退发展,而熵正是这种混乱程度的一个衡量单位。

根据这个定理,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必然有一定的有效能量耗散掉,而在这个耗散过程中会增加周围环境的混乱状态,也就是说无论地球或是宇宙任何一个地方建立起的任何秩序,都必须以周围环境里的更大的混乱为代价。熵定律告诉我们宇宙不是在经历逐渐进化的过程,而是在经历一个逐渐走向衰亡过程。

例如目前的种种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冰山融化、生物灭绝,其实都可以归结为熵的增加。这意味着,如果人类单纯依靠地球自身的能源,地球必将变成一个越来越混乱的地方。后现代社会中人类心理、思维、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混乱,也可以归结为熵的增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会不断激增。对此,西方人文社会学家将这个概念移植到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领域,并将此称之为社会熵,用以来表示世界在发展过程中的混乱程度和社会生存状态及价值观的混乱状态。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异质现象,如社会革命、经济危机、恐怖主义、人性物化、流行疾病等都是社会熵化的表征。后现代社会的发展似乎在验证熵的恒定定律,消费社会中大量生产的商品,能源转化(如核能)的不可逆转性,越来越多的垃圾、战争,越来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工业危机等,都在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倾向毁灭的趋势,这在西方已经形成了一种熵的世界观,并成为一些当代作家文学创作的主题。托马斯·品钦直接借用熵这一科学术语来隐喻社会现实的混乱和不确定性。德里罗的小说创作虽没有像品钦一样直接使用科学术语和知识来完成叙事,但是他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断熵化的美国社会和现实。

《白噪音》描述的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噪音,空中毒雾事件,尼奥丁微生物,戴乐儿,物化的消费世界以及不断物化的主体,科技理性引发的暴力行径这些无不透射出德里罗对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隐喻式暗示,即世界的熵化——一种人类无法改变,也永远无法超越的事物存在发展的定律。

在高熵的社会里,人生的首要目的便是利用高能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并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如此,人类解放就等于聚敛攫取财富。高熵与实用主义的价值体系将上帝从人类社会中驱逐出去后,试图建立一个人间的天堂。在这个天堂里,人们把生存的根本目的解释成满足所有可能的物质需求,而人生活的意义仅仅是在无限制的生产,疯狂的购物,过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物质不再是匮乏而是过剩的,由此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对物质的普遍迷恋便导致了荒诞不经,放浪形骸的消费与占有。

在小说《白噪音》中,德里罗主要通过描绘主人公杰克·格拉迪尼一家频繁地到超市购物的情景,来展现这个熵化世界里消费主义之风对人的“物化”。小说人物追求精神上的幸福与满足是通过沉浸在对物,对商品的渴求与占有上,甚至认为商品给他们“灵魂深处的安乐窝带来安全感和满足”,“已经成就了一种生存的充实。”人们不再思考崇高的存在意义,而是在生产和消费所带来的尽情享乐中寻找人生的目的。人们的需要和欲望、梦想和渴求,都被囿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之中,最终人们成为了他们所拥有的东西,丧失了人的内在灵性和主体性,成了赫伯特·马尔库塞笔下缺乏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单向度的人”。

更甚的是在混乱的高熵世界里,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碎片化,人们精神空虚荒芜,孤独绝望且充斥着大量令人困惑、毫无意义的信息。在这样的社会里启蒙理性与工具理性催生了受压制的新的社会结构和新的文化形式。科技理性变成了孕育非理性、迷信和混沌的母体。20世纪60年代,毒品、摇滚、嬉皮和性解放为标志的亚文化打破了处于权威地位的中心文化。在小说《白噪音》中,德里罗虚构了一个开放混乱的嬉皮士村。在那里混杂着“性自由、性奴役、毒品、裸体、肮脏、思想控制,逃税、猴子崇拜、折磨、缓慢可怕的死亡”。而这些社会的混乱不堪无不是对在理性主导下的秩序坍塌的一大讽刺。高熵社会增加了人的心理恐惧感,而恐惧正是人们对无序混沌做出的本能反应。主人公芭比特莫名地产生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是由于混沌不堪的高熵社会对人的异化所带来的精神焦虑。为了消除对死亡的恐惧,芭比特甘愿充当人为的实验动物,且不惜违背道德良知而出卖自己的身体换取抑制死亡恐惧的药品“戴乐儿”。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德里罗通过对“空中毒物事件”的描写展现了高熵社会下发达工业文明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混沌与失序。工业文明所倡导的高能耗生活方式造成对自然无尽的索取,从而导致了社会自然熵值的增加进而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失衡。

各种废弃物以及工业时代留下的废弃工厂也成了环境的一部分。当杰克全家因空中化学毒物而紧急撤离时,出城的主干道“两旁均是旧车、快餐店、打折药铺和四四方方的电影院,肮脏破败”;当杰克驱车前往铁匠镇外的飞机场时,作者写道:“铁匠镇是一个淹没在乱糟糟中的大城镇,与其说它是一个彻底衰败的地方,倒不如说它是弃物和玻璃渣的集中地。”当人们认为高科技工业文明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大的秩序时,社会熵值却随着人类对自然无节制地攫取与改造而不断增高,社会秩序逐渐减少,混沌随之而生,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这个世界达到最高熵值时,人类社会也就消亡了。但人们却依旧沉浸在这个舒舒服服的“美丽混沌”之中。

三、能量、信息和噪音

小说《白噪音》的标题具有深刻的隐喻意义,不仅指的是生活中的污染物噪音,同时也寓意着消费文化以及先进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噪音,可是我们通常却容易忽视这些噪音对人精神上的潜在影响和扭曲。主人公杰克就产生了这样的忧虑,“我意识到这个地方充斥着噪音。种种杂乱的声响:购物车轮滚动时刺耳的吱吱声,扩音喇叭声和咖啡碾磨机的嘎嘎声,儿童们的哭叫声。在一切声音之上,或在一切声音之下,还有一种无法判定来源的吼声,好像处在人类感觉范围中的某种形式的密集群居生物”。

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电视、网络等媒介的迅速发展使信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逐渐改变着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海洋之中,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真有假,有有序和无序之分,同时某些信息本身就是噪音,使人们难以辨别,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因为信息的模糊、多义和不确定性被切断,社会和人变成一个商业化的惯性状态。电视是对后工业社会人类观念影响最大的科技,小说主人公杰克已经注意到电视是“组成图案的嗡嗡响的小圆点链接起来的网络”。电视在传播信息图像时发出人类无法感知的噪音。可悲的是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却让电视、收音机、电影等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侵入我们的闲暇时间,控制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这其中就包括了电子媒介对人类环境和思想的污染。

厨房和卧室是格拉德尼一家活动的主要场所,如杰克表明:厨房和卧室是“动力之所在,一切的能源”。能源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正如它是生命之本一样。可是杰克无法预见到维系家庭生活能量的产生与耗散竟会给他的生活环境造成威胁其存在的混乱。

杰克的同事默里·杰伊·西斯金德里则更加准确地描述了他所感知到围绕着他们无形存在的有限能量。在他谈及山上学院所在的小镇与位于大城市的学院之间的区别时,他将城市形容为一个充满恶意且牵涉着各种能量的聚集地,在那里聚集了热量、性纠缠、耗能以及各种混乱的事件,他说:“……我要摆脱城市和性纠缠。热量——这就是城市对我的意义。你下了火车步出车站,就会被热浪所袭。空气、交通和熙来攘往的人群的热量,食物和性的热量,高楼大厦的热量,地铁和隧道里飘上来的热量,城市的气温总是高出十五度。热量从人行道上升空,从有毒的天空降落。公共汽车吐出热量。购物人群和办公室人员散发热量。整个基础设施就是建立在热量之上的,消耗热量,生出更多的热量。科学家们喋喋不休的‘宇宙热量的最后耗尽’早已开始,你可以在任何大中城市里感到这一切正在发生在你周围,热量和潮湿。”

后现代工业社会巨大的能量流通,给我们居住的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技术现代化的进程越快,能量转化的速度也就越高,有效能量就耗散得越多,混乱程度也就越大。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默里宁愿远离城市而回到一个相对低熵的小镇。

能量与噪音都是作为信息产生的来源,它们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地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之内,就像小说人物那样被大量的媒介信息围困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并接受来自它们的思想灌输和操纵。在这个世界里秩序、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人类的灵魂也因此而变得空乏虚幻、麻木不思。

四、结语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目的就是要使得自身的体系进入一个有序的状态之中,使人类摆脱原始的无序状态。诚然,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的确看到了人类在创造有序社会和发展中取得的不凡成就,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许多人变得踌躇满志。人们坚信每个历史时期与其前身相比都会是一个进步,人类社会总会呈现出一个向着日臻完善、更为有秩序的现世生活发展的总趋势。然而,当人们沉浸在科学技术打造的安然自得舒舒服服的世界时,却不知自身对科技理性的崇拜已然演化为现代迷信,人们逐渐沦为了科学技术和商品物质的附庸品,逐渐地失去了对事物本质和存在的思考,这也是现代人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在这样高度物质化、技术化环境的压迫下,沦为物的现代人,早已丧失了追求自由追求诗意生活的渴望,平庸、孤独、焦虑不安的感觉时时压抑着人的心灵。

而德里罗在小说《白噪音》中正是建构了这样一个复杂、混沌、不断熵化的后现代社会,在其中,科技高速发展,信息无处不在,物质享受极度膨胀,消费文化、媒介文化空前繁荣。人们越来越成为受技术、信息和物欲控制的奴隶,自我主体已不可避免地消解在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白色垃圾里。

①John Barth,Further Fridays:Essays,lectures,and Other Nonfiction 1984~1994[M].Boston:Little,Brown and Co., 1995,p.284.

②唐·德里罗:《白噪音》,朱叶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1]Engles,Tim&Duvall John.ed.Approaches to Teaching DeLillo’s White Noise[M].New York: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Press,2006.

[2]LeClair,Tom.In the Loop:Don DeLillo and systems novel[M].Champaign: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7.

[3]特德·霍华德,杰里米·里夫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吕明,袁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陈爱华.混沌理论与美国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J].国外社会科学,2011(4):138.

[5]张雅萍.《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困境[J].世界文学评论,2009(1):167-169.

作者:吴晨倩,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德里后现代噪音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心似彩云归
90后现代病症
德里女性专用车厢受青睐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西班牙 马术周
噪音的小把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噪音对身体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