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历史小说研究综述

2015-07-13孔燕君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名作欣赏 2015年33期
关键词:个人化历史观小说

⊙孔燕君[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新历史小说研究综述

⊙孔燕君[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新历史小说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引人注目的文学景观,一直都是当代学术界探讨、研究的重要话题。90年代以来学界关于新历史小说的研究主要围绕新历史小说概念、主要特征和缺陷三个方面展开。研究者关于新历史小说的概念界定争议较大,看法不一;主要特征方面的研究包含新历史观、边缘化书写以及个人化历史视角三个主要方向;新历史小说的缺陷研究则主要指向文化精神内涵的丢弃,对历史真实的过度趋避、消解以及商业性和媚俗化倾向三个角度。

新历史 小说 概念 特征 缺陷

新历史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它对历史的重新阐述与界定以及文本所体现的新的历史观和历史意识使它充满文学探究价值和神秘色彩,成为当代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主要从新历史小说的概念问题、主要特征和自身缺陷三个方面,整理、归纳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新历史小说的文献研究成果。

一、新历史小说概念问题

新历史小说的概念,这是一个在文学界引起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但似乎也是一个难以给出明确界定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者对此看法不一,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探讨新历史小说的概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新历史小说本身进行审视与研究,不考虑外在因素,就“新历史小说”言“新历史小说”。在这个问题上,首先给出较为权威看法的是陈思和教授,他指出:“界定当代新历史小说的概念,大致是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①,陈思和的观点主要立足于两个基本点,一是小说发生时间,主要限定在“民国”时期,二是小说的表现题材有意避免了重大的政治革命事件,陈思和认为,新历史小说的目的在于“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②。与之相左,孙先科认为:“新历史小说之‘新’主要不在于题材上的‘民国时期’和‘非党史’题材这样的限制,而在于作家在新的哲学观念和历史意识支配下,对历史进行重新叙述和再度编码时,所获得的新的文本特征及相应的历史意识。”③孙先科反对以“民国”时期和小说题材来限定新历史小说,而是应该以小说体现的文本特征和体现的历史意识来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主要判定依据,王爱松也提出:“‘新历史小说’之‘新’,是相对于传统历史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而言的,其主要的特点不在于其题材之新,而在于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④而作为教材,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则把新历史小说定义为“旧瓶装新酒”的历史小说⑤,主要从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着手,体察“历史”这个元素在两种历史小说中所承担的不同功能,从两者的差异中,衍生出新历史小说的概念,尤其强调新历史小说的虚构性和对历史真实性的消解。

二、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引人注目的文学景观,新历史小说自身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型小说的鲜明特征。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新历史小说特征研究主要体现在新历史观论、边缘化书写和个人化历史视角三个方面。

1.对新历史的探讨

研究者认为,新历史小说之所以以“新”冠名,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小说所秉持的新历史观对于传统历史观的反叛和消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及其审美维度》一文点出新历史小说的创作特征就在于小说对于历史意义的改写、解构和颠覆,以及对于历史观念的重新审视。⑥在研究者看来,新历史小说致力于颠覆传统历史观,通过解构宏大叙事和打破英雄化,推翻历史的理性和崇高,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和非理性色彩。王欢的《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认为新历史小说的实质是对“大历史”的颠覆和“小历史”的重构,“通过对人的生存境遇和人的精神诉求的关注和家族史的展现,以及历史进程偶然性和民间叙述立场的突出,使得新历史小说展现出迥异于传统历史小说的文化思想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和审美趣味”⑦。这些研究者从宏观角度出发,针对新历史小说整体所呈现的历史观进行探讨和研究,剥离出新历史小说所呈现的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念。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学者从微观、具体的文本特征出发对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进行深度剖析。李阳春在《颠覆与消解的历史言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特征论》一文中指出:“家族、村落的兴衰荣枯与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成了新历史主义小说关注的重点,作家们津津乐道于历史局部与细部的描摹而将宏大、正统的历史叙事的意识淡化、消解,以日益坚定的中和的、非功利化的民间化叙事立场表达对人本身的精心观照,表现出对正史的反叛。”⑧在李阳春看来,小说的新历史观在题材转变上已现端倪,新历史小说由原先注重民族史、政治革命史等官方意识形态较为浓厚的题材,转向表现民间史、家族史和村史等倾向于世俗性的历史题材,表现出对于正史以及以正史为中心的观念的反叛。

2.对边缘化书写的强调

边缘化书写是研究者抓住的新历史小说的又一重要特征。“边缘化”从学界的观点来看,意味着对主流、中心的偏离,以处于边缘的事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以宏大的政治战争、民族革命事件为中心相背离,表现了对于边缘历史的观照和处于边缘地位的人和事件的书写。周琼《90年代以来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研究》⑨一文抓住了新历史小说边缘化叙事策略这一特征,从关注民间叙事、透视叙事空白和挖掘边缘人物三个方面对新历史小说的边缘化书写进行深度探究和剖析;《论新时期家族小说创作的泛化现象》⑩一文谈到,由于立足于新的历史观,与原本英雄化的创作模式相区别,新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多带有人性的原型色彩,显露出非英雄化的性格特征;而黄健在《否定与叛逆:新历史小说的精神姿态》⑪中用“自由”二字概括新历史小说的内在精神,更进一步提出,这种自由的精神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小说对于“边缘”的表现和挖掘、对于处于历史边缘的平民的刻画与展现。

以上研究成果表明,第一,新历史小说有意识地把目光转向民间,注重对于边缘小人物和平庸、世俗的人性的观照。新历史小说着眼于一个家族、村落的小历史,深入体察小人物的情感生活和人性特征;第二,新历史小说主体描写民间日常生活和世俗化、琐碎化的边缘事件。它避开民族史、革命战争史等主流政治形态浓厚的主题,有意挖掘被传统历史小说所遮掩排斥的边缘事件,通过家族生活、村落斗争等边缘化事件的描写来重新审视历史。原本位于历史边缘的人物和事件在小说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新历史小说边缘化书写的特征跃然纸上。

3.对个人化历史视角的关注

研究者在研究新历史小说的过程中,纷纷注意到了小说所采用的“个人化历史视角”。朱志云的《论新历史小说的本体悲剧》谈到新历史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天人合一的视角,采用基于生命本体的独特视角,与以往历史小说中的创作视角有很大差别”⑫;《“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特征及其意识倾向》一文指出,新历史小说“通过将全知全能的外视角改换成限制性的内视角(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替代叙事人),从而使被叙述的事件(历史)打上了人性、秘密性的印记,变‘客观呈现’为‘主观呈现’”⑬;由此可见,新历史小说的叙写视角发生改变,由全知全能视角转变为个人化视角。新历史小说通过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全知视角的反叛,采用一种个人化的历史视角,一则体现了叙写视角的变化,二则使新历史小说中个人意识得到体现。

在新历史小说家们看来,一切历史都是个人讲述的历史,它由人来讲述,势必会带有人本身的思想意识。王莹莹在《新历史小说的寓言化叙事倾向》一文中把新历史小说的内容概括为“个人化叙事的历史再认知”,点明“小说中的历史都是个人化的阐释,以浓重个人化的风格切入主题并对历史进行定性图解”⑭,历史在个人意识的主导下被赋予新的意义。《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和历史叙事》一文也把新历史小说的叙事角度定义为“个人化视角”,并且指出在相当一部分新历史小说中,“叙述者以个人身份直接出场,一改以往历史小说竭力隐匿自我的规则,坦然地让叙述者‘我’暴露于聚光灯下”⑮。新历史小说采用个人化视角,甚至叙事者在小说中直接出场,以致文本折射出强烈的个人意识,但新历史小说并不排斥这种个人意识在历史小说文本中的出现,反而持一种允许甚至提倡的态度,使叙述者的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姿态趋于显性化,个人意识表现更为明朗。

三、新历史小说的缺陷

新历史小说作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人注目的文学景观,在90年代逐渐衰落,退下帷幕,在研究者们看来,这种发展轨迹与新历史小说自身存在的缺陷有很大的关联性。而关于新历史小说的缺陷研究,学者们也提出了多个研究角度和方向。

第一,是新历史小说对于文化精神内涵的逐渐丢弃。李天福在《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文化思想走向》⑯一文中指出新历史小说的文化意蕴逐渐丢失,娱乐和游戏的意味愈发浓烈,小说从原先的文化精神载体嬗变为纯文字叙述游戏。陈连锦在《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欲望化叙事》一文也谈到,“新历史小说家过多地把个人欲望代替历史的真实书写,一些作品实际上过多地脱离了传统的艺术精神,沦为肤浅的低俗的迎合市场需求的读物”⑰。李天福和陈连锦认为,新历史小说过于追求叙事技巧的玩味和个人化的历史书写,逐渐丢弃文化精神内涵,最终成为失去精神价值的娱乐产物。

第二,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真实的趋避、消解,使历史客体在小说中的存在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削弱和冲击。《新历史小说的思潮批判》⑱一文对新历史小说过于注重历史的循环和偶然性作出了批判,认为过度依赖历史的偶然性或必然性会消解历史的真实性和确定性。而作家个人意识的强烈介入使新历史小说的虚构性和玩味性大大加强;历史的崇高地位被解构,严肃性和理性被消解,使历史对于人的意义发生改写。陈娇华在其专著《当代文化转型中的断裂历史叙述——新历史小说创作研究》中点出,新历史小说“消解、颠覆一切的创作观念,把传统文化中一些理应坚守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也怀疑和否定掉了,留下的只是一些无根的想象、虚构”⑲。历史的价值意义被完全瓦解。这指明新历史小说的其中一个错误导向就是对历史本身的过分消解和虚构让人对历史充满迷失和迷惘的情绪,让虚无主义成为合理的历史观念。

第三,就是新历史小说的商业性趋向和媚俗化、娱乐化。吴妮在《新历史小说“问题化”的历史叙事》一文中谈到新历史小说的价值评价问题,她认为“在商业文化和现实困惑与诱惑的双重夹击下,为了迎合读者需求,新历史小说游戏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往往表现为逃避历史的深刻和沉重,追求享乐的游戏愿望,连历史话语也成为宣泄现实欲望、呈现当下状态的娱乐场所”⑳。处于20世纪90年代这么一个商业化大背景之下,新历史小说受到商业的影响和大众娱乐的导向,沾染上商业性、媚俗化、娱乐化的恶习。从一种具有独立意识指向和鲜明个人意识的小说,慢慢退化为一种大众的娱乐方式,新历史小说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精神指标,放弃了原先的价值追求,慢慢走向庸俗,最后走下历史舞台。

然而,针对新历史小说的缺陷,部分学者也积极探求回归文化精神的方式。权雅宁在《日常生活与民间——90年代小说的民间化审美论略》中提到:“在影响小说民间精神及作品价值的原因中,尤须引起批评界重视的是作家是否以知识分子立场进行对民间的想象、重构与阐释。只有这样,日常生活叙事对民间价值的回归才能真正为当代人提供精神救赎的力量。”㊿他认为小说家们对历史的审视、阐释、虚构,都应该坚定知识分子立场,用知识分子的眼光去审视新历史小说中的历史。新历史小说不是迎合大众的商业化产品,而应是能对当代人产生精神层面的冲击和提升世人思想内涵的文化载体。

结语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于新历史小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挖掘,尤其是对于它的概念、特征和缺陷等方面进行了深度、严密的探究和剖析。新历史小说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对于新历史小说的价值探寻和深度解码,仍有待研究者们继续深入探索;让新历史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精神旨意清晰化、明朗化,研究者们任重而道远。

①陈思和:《关于“新历史小说”》,《文汇报》1992年9月2日。

②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③⑬孙先科:《“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特征及其意识倾向》,《文艺争鸣》1999年第1期。

④王爱松:《新历史小说与现代史的另一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⑤朱栋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2页。

⑥李爱华:《“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及其审美维度》,《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

⑦王欢:《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名作欣赏》2014年第29期。

⑧李阳春、伍施乐:《颠覆与消解的历史言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特征论》,《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⑨周琼:《90年代以来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⑩曹书文:《论新时期家族小说创作的泛化现象》,《文艺争鸣》2009年第10期。

⑪黄健:《否定与叛逆:新历史小说的精神姿态》,《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⑫朱志云:《论新历史小说的本体悲剧》,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⑭王莹莹:《新历史小说的寓言化叙事倾向》,辽宁大学,2012年。

⑮朱海霞:《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和历史叙事》,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⑯李天福:《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文化思想走向》,《求索》2008年第8期。

⑰陈连锦:《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欲望化叙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⑱张洪杰:《新历史小说的思潮批判》,《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年第6期。

⑲陈娇华:《当代文化转型中的断裂历史叙述——新历史小说创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8页。

⑳吴妮:《新历史小说“问题化”的历史叙事》,南昌大学,2008年。

㊿权雅宁:《日常生活与民间——90年代小说的民间化审美论略》,《文艺争鸣》2005年第5期。

作者:孔燕君,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编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个人化历史观小说
法兰克福书展个人化书籍走红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尚长荣三部曲”带来无尽思考——且说个人化艺术创造的价值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习近平的历史观
女性形象的个人化书写——严歌苓小说解读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
《全国新书目》2009年4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