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不尽的人生悲歌
——对小说《湘女萧萧》中的集体无意识的解读

2015-07-13王丽平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名作欣赏 2015年33期
关键词:荣格萧萧湘西

⊙王丽平[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

唱不尽的人生悲歌
——对小说《湘女萧萧》中的集体无意识的解读

⊙王丽平[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

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提出的,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沈从文的短篇小说《湘女萧萧》讲述了一个童养媳萧萧的坎坷命运,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萧萧作为童养媳的生存状态,揭露出潜藏在湘西人田园牧歌式生活背后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沈从文 《湘女萧萧》 童养媳 女学生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湘女萧萧》讲述了一个童养媳“萧萧”的坎坷命运,与大家熟知的《边城》风格相似,小说《湘女萧萧》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它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温和淳朴的人性,笔调柔和,情节舒缓,细节丰盈而巧妙。然而小说中的主人公萧萧却有着和翠翠完全不同的命运。萧萧自小孤苦无依,十二岁就做了童养媳,到婆家时“小丈夫”刚断奶。萧萧在爱情萌动的花季被人引诱而怀孕,面临着“沉潭”或“发卖”的命运,后来因为生了儿子才被婆家留下……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在描写封建落后的传统生活的同时也饱含了对自然淳朴的人性的赞美。众所周知,沈从文渴望在文学创作中建立一个“人性的希腊小庙”,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他却不知在其所赞美的生活背后其实潜藏着深刻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正是这种连作家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集体无意识造成了“萧萧们”的悲剧人生。

一、童养媳——畸形文化的遗存

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分析学家荣格提出的,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由于它的存在不像个人无意识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了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①这种遗传不仅包括了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还包括了历史文化上对深层次意识的积淀。“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②“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社会,沈从文的小说《萧萧》中所描述的“童养媳”就是封建社会下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缩影。童养媳,这一种畸形的婚姻制度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从三国时期就记载有童养媳的现象,自宋朝起历代均有不少文献记载这一情况,直至民国初年,童养媳仍然普遍存在。古往今来,涉及这一问题的文学作品也是多不胜数,如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现代作家萧红写作的《呼兰河传》,里面都生动地描写了童养媳的悲惨命运。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③小说《湘女萧萧》的开始就用一种非常平淡的语气为湘西人几千年来遗存的“童养媳”传统拉开了帷幕。紧接着小说描写到花轿中的新娘被铜锁锁着,虽穿着体面红绿衣裳,却要嚎啕大哭。究其原因,却是因为这些小女人从此将同一个陌生男子睡在一张床上做着承宗接祖的事情,想想难免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哭,于是就哭了”。可见这里的女子对于童养媳这一畸形的婚姻制度是没有反抗意识的,她们哭正体现了几千年遗存下来的传统习惯在湘西人心理上的沉淀,是集体无意识的悲哀。而小说的主人公萧萧更是在什么事也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做了人家的媳妇了,她的人生就在懵懂无知中被推入了无底的深潭。

二、懵懂——生命意识的缺失

年幼无知的萧萧嫁给了年纪还不到三岁的小丈夫,按照规矩,她要喊丈夫做弟弟。“她每天应做的事是抱弟弟到村前柳树下去玩。……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④婆婆的百般折磨阻拦不住萧萧十五岁时高如成人,可惜她的心却还是糊糊涂涂。小说中萧萧的长大是一种原始的、畸形的成长过程,她的身体在原始的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快速发育着,然而她的心灵却在集体无意识的笼罩下依旧懵懂无知。萧萧作为一个花季少女,应该有自己想过的生活,然而这种生活却只能存在于睡梦中。小说中写到萧萧夜里睡觉常常梦到自己变成鱼到水中各处溜,或者自由地飞到天上众星中,这些都说明萧萧潜意识里是渴望自由的。然而这种少女本应该享受的自由生活却被遗存的集体无意识所扼杀了。

卡西尔认为:“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他生存的每时每刻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⑤萧萧在集体无意识的笼罩下从未对自己的生存状态进行查问和审视,她的快乐里潜藏着无知与麻木。她对腐朽落后的婚姻制度从来没有过自觉的反抗,只是随着原始的人性的成长,不可避免地与传统的礼法制度发生了碰撞。当萧萧生理发育成熟的时候,遭到了雇工花狗的引诱,她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就变成了个妇人。小说中的萧萧是个极度缺乏生命意识的人,她对自己的身份地位从未有过清醒的认识,她不但不懂得反抗落后的婚姻制度,甚至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被引诱后的萧萧并没有因为背叛婚姻而痛悔,直到身体因怀孕发生变化才让她明白这是“切实的罪证”。懵懂无知的她面临的将是“沉潭”或“发卖”的命运。

三、轮回——无尽的生命悲歌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而在萧萧悲惨的命运后面就有无数双手在集体无意识的笼罩下摧残着这个少女的生命。面对萧萧将被“沉潭”或“发卖”的悲惨命运,引诱萧萧怀孕的花狗悄悄逃跑了,伯父不忍把萧萧沉潭,便让其嫁人作“二路亲”。萧萧的婆家人却觉得这处罚极其自然,并且可以在改嫁上收回一笔钱。而小说中一句“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规矩像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充分暴露出人的生命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下被随意处置,贱如草芥。

同样是童养媳,萧红笔下的小团圆媳妇因长得“太大方”被婆婆百般虐待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一个年仅十二岁整日“笑呵呵”的小姑娘结果被活活折磨而死。沈从文笔下的萧萧虽然背叛了婚姻最终却因生了儿子而幸免于发卖的命运。沈从文在小说中让人性战胜了落后的制度,这不过是因为作家渴望建立一个“人性的希腊小庙”。然而无论作家怎样努力淡化矛盾,都无法掩盖残酷的现实与制度。萧萧的命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她的一生仿佛是幸运的,实际上却充满了悲剧性。这种悲剧性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必然性,即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已经成为湘西人深层次意识的积淀,不断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小说的结局意味深长:萧萧的大儿子“牛儿十二岁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六岁。……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⑥。又一个萧萧诞生了!生命循环往复,唱不尽的是人类命运的悲歌。

此外,小说中还写到一群具有自觉反抗意识的力量——“女学生”,而这一力量却被愚昧无知的湘西人所鄙薄和耻笑。小说中的女学生就像故事的背景,不断地出现在村子旁边,乡下人有着关于她们的种种荒诞不经的传闻。湘西人对女学生的态度是轻蔑的,对于这些他们不了解的人与生活,保持着距离与好奇。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受害者,身处泥淖而浑然不觉,对新生的力量进行着顽固的抵抗。小说中对“女学生”的描写进一步反映了湘西人思想的闭塞与落后,他们在集体无意识的大网下麻木地生存着。

读完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淳朴的、善良的百姓。然而他们却以温和善良的态度,在平静和安宁中进行着残忍的杀戮而浑然不知。几千年来,他们所坚守的民风民俗组成了一种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一直顽强地保留下来并沉淀在湘西人的世界中。他们墨守成规,排斥一切新事物,麻木地按照那些旧风俗、旧习惯生活和思索。他们带着封建思想的镣铐生活着,又不停地用锁住自己的镣铐去拴住别人,在集体无意识中变成了扼杀同胞的刽子手。这些病态的民族灵魂,木然地苟活在这个悲寂的世界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人生就是一曲曲唱不尽的悲凉的歌。

①②[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61页。

③④⑥沈从文:《湘女萧萧》,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79页,第80页,第45页。

⑤[德]卡西尔:《人论》(第一版),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1]沈从文.湘女萧萧[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2][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3][德]卡西尔.人论(第一版)[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王晓明.“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M].收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5]钱理群等.中国现在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萧红.呼兰河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8]茅盾.呼兰河传·序[A].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作者:王丽平,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荣格萧萧湘西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恰好夏风微甜
The Swimming Pig
从山东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准“滴灌”
废园
湘西 国画
与诸子湘西游
荣格启航
从“爱”到“可持续爱”
竹子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