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合作交流中看台湾原住民传统歌舞与表演形式

2015-07-13黄秀珍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361003

大众文艺 2015年12期
关键词:艺术团歌舞原住民

黄秀珍 (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 361003)

从合作交流中看台湾原住民传统歌舞与表演形式

黄秀珍 (厦门市思明区文化馆 361003)

台湾原住民传统歌舞丰富多彩,不但从服装色彩,音乐舞蹈上可以让人们辨识和认知,同时在台湾各族人们的心中,更具有界定其部落身份和文化内涵的意义,认识和了解传统的各族歌舞情境、不加以混淆和张冠李戴,是进一步了解台湾原住民歌舞的关键。

台湾少数民族;歌舞;合作;交流

自2010年起,厦门市思明区艺术团、星海舞蹈团就与台湾新世纪文化艺术团(团长利珍、妮卡尔)结下了金兰之交。无论是“海峡两岸元宵民俗文化节的《民俗欢闹贺新春》”到应邀赴台参与“2011年两岸原住民族、少数民族、闽南歌舞艺术研习文创论坛交流会”;从新疆第二届世界舞蹈节合作演出到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旅游文化节;从台东重安镇阿美族部落舞蹈大赛到北京CCTV的星光大道;每一次的合作和交流都更加增进了彼此之间深厚的情感和的文化认同。从多年的合作交流中可以看到,台湾新世纪文化艺术团以其传统的表演形式,向我们展示出了十四个族群其歌舞的别具一格,绚丽的服饰,高亢嘹亮的歌声,整齐而有力的手牵手舞蹈动作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族群文化符号,这种表演形式很直观地冲击我们的视野。而我正是通过这些交流、合作、展演、研习等系列的活动中,在学习的同时参与其中的创编过程,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机遇,成为了能够了解台湾各少数民族之间不同的歌舞形式和文化内涵。因此,我将多年的实践体会和积累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浅识,供大家商榷。

一、什么是台湾原住民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在17世纪汉人移民台湾之前,台湾原住民在台湾的活动已有大约八千年之久。据专家考证,台湾原住民,是指汉人移居台湾前最早抵达台湾定居的族群、原住民。族源中不同的人群经过日积月累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可供辨识的族群符号和信仰,这些族群的符号和信仰为生命的进程与更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录。纵观台湾各原住民族,拥有各自的起源和传说,但近年来依据语言学、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的推断,台湾原住民在遗传学和语言学的分类上属于南岛民族(Austronesian),和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和大洋洲等的南岛民族族群有着密切关联。现就目前来看,在台湾的原住民族群共归纳并分支为十四个族群。分别是;赛德克族、泰雅族、鲁凯族、阿美族、卑南族、太鲁阁族、排湾族、布侬族、邹族、赛夏族、雅美族、达悟族等。而这些丰富的十四个族群的歌舞文化,就根植于原住民的部落集体社会生活当中,是经历了岁月的积淀和物换星移之后而被民间艺人及文史专家保留下来的。透过今昔的对比,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尽管原住民没有自己的书写文字,但原住民各族的传统文化歌舞,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原貌和精神特质。

二、台湾少数民族传统歌舞与表演形式以其内涵

我们可以通过前人留下的文字来窥探出台湾原住民歌舞与表演形式。我们要如何才能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原住民歌舞并理解其文化涵义,首先就应该先了解原住民为什么唱歌、跳舞?不同的族群语言,不同的族群色彩,特别是不同的身体律动有着怎样不同的形式与意义?而且各族群在什么情况下唱歌、跳舞?族群之间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文化体系和传统歌舞?因此,我想,通过合作交流中看台湾原住民传统歌舞与表演形式,也是一种直接的途径。我们知道人类是通过肢体语言和音乐的律动之下,来表达人的情感与思想,并通过该形式来表现某种事物和特定的情节。现在,我们就台湾原住民唱歌跳舞的时机、动机与情景,与其在族群社会中的功能及文化内涵,需要做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只有经过深入了解之后,才能真正欣赏原住民歌舞的精神与美。

例举:2012年7月,我再次应台湾新世纪文化艺术团团长利珍、妮卡尔的邀请,前往台东重安阿美族部落参加丰年祭活动。活动进行了三天三夜,这期间让我在部落亲身体会和感受到了史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传统的原住民部落年祭庆祝秋收的情景,再现了以 “连臂踏歌、踊跃跳浪、声韻抑扬、鸣金为节”的原住民歌舞的情境。而这些的传统和形式的核心文化价值,就是呈现在我眼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时的敬畏;心手相连相牵时的那份良善与温度。

当然,这当中台湾原住民歌舞的丰富多彩,不但可以从服装色彩,音乐舞蹈上可以让人们辨识清楚,而且在台湾各族人们的心中,更具有界定其文化内涵的意义,认识和了解传统的歌舞情境、不加以混淆和张冠李戴,是了解台湾原住民歌舞的第一步。因此,我将认识和了解到的台湾原住民歌舞归纳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其一,祭祀类歌舞。传统的祭祀歌舞在台湾的各族群中具有神圣和神秘的地位,且男女老少分门别类,不能随意在非祭典情境中唱歌跳舞,相关的禁忌、规范也最多。祭祀类歌舞,它是由部落群体共同参与的仪式活动,是源自于远古人们对祖灵、图腾的精神寄托,而台湾原住民的各族祭祀活动是歌舞中最经典和神秘的表现形式。人类伊始,对于天地鬼神的敬畏并不亚于今人对科学的信仰。对于族群的人来说世间万物,人类吉凶无不受生活于冥冥之中的神明的支配,绝无一丝一毫的荒谬。部落要兴盛、繁衍,只能依赖天地鬼神的庇护。因此,祭祀(丰年祭)仪式类歌舞,通常具有完整的结构和丰富表现形式。其传统形式和内容是传递信息,获得神明欢喜和保佑,并向神明贡献出族群中最美、最好、最珍贵的物品用于祭祀活动。

其二,礼仪类歌舞。这类歌舞通常表现为;出生与成年、婚丧嫁娶、新屋落成、扬帆起航等等。各族的音乐歌舞、服装色彩和表演形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类歌舞是随着活动性质和人群的规模而设定,是特定人群在重要的社会活动中所进行礼仪时所表演的歌舞,例如:由台湾台北新世纪文化艺术团表演的各族[迎宾舞] [海洋动舞]、邹族的[新高山青]、達悟族的[勇士舞]、以及思明区艺术团、星海舞蹈团创编的卑南族舞[花之季] [牵]等

其三,劳动类歌舞。劳动和娱乐在台湾原住民歌舞的表演形式中是最具有其生活特质和产生认同感。此类歌舞大部分以呈现田间耕作与男欢女爱时;以织布放牧与打渔捕猎时;以劳动生活与休闲娱乐等表现形式进行传情达意、产生共鸣。由于劳动类歌舞与原住民生活息息相关,在形式上较没有约束,大多属于即兴歌舞的范畴。是真正做到了随歌而舞、随舞而乐。此类歌舞体现的是台湾原住民浪漫而自由的天性。例如:赛德克族的[精神舞]、排湾族的[刺福球] [上工歌]、卑南族的[卜來雅花环]、泰雅族的[竹筒舞]、阿美族的[斗舞]、賽夏族的[臀鈴之美]。

我们可以从台湾新世纪文化艺术团的十四各族群传统歌舞与表演形式中看出,无论是以祭祀歌舞来宣导台湾原住民对传承族群的传统文化、精神图腾的崇拜,还是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祖灵与神灵的敬畏;无论是以劳动歌舞传递出生活中勤劳质朴的人文景观,还是族群的精神之美。这些源于通过肢体语言和音乐的律动之下,来表达人的情感与思想的外在形式,再次向我们展示了台湾原住民歌舞在族群社会中的功能作用及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艺术团歌舞原住民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无愧于时代的少儿文艺创作——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创作实践为例
从“歌舞演故事”到“故事演歌舞”——论“梅舞”的缘起与形成
浅谈藏北巴青“果谐”歌舞
艺术为媒“侨之缘”云端献礼贺“双节”——兴化“侨之缘艺术团”精心编排中秋国庆在美云端演出节目
原住民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改革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