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贾平凹《商州三录》中体现的农村生活的转变
2015-07-13张雪峰青岛滨海学院26555
张雪峰 (青岛滨海学院 26555)
贾平凹创作的以《商州三录》为代表的商州系列小说中,浸润着他对家乡故土的深厚感情,那一部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他眷恋故土感情的流泻。贾平凹在《商州三录》的叙述中折射出社会背景是文化大革命,它给农村人带的影响是,由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到悲惨的生活,深刻揭示了文革在农村的影响。
一、变革的商州
(一)家庭结构、伦理的变化
“商州再录”中周武寨里周武两家几代人的变迁、分离和结合,经历的政治运动和人的善恶变换就是典型的家庭结构和伦理的体现。 由家庭关系、血缘纽带和地域情结凝结成的乡土观念有着维系传统的向心力和稳定性。在现实生活的冲击下,发生着聚散离合的变迁,这是贾平凹对商州世情人性变迁情况的观照。他把商州人家庭的分裂和结合作为小说的着力点,情节从次衍生,结果又重归。挖掘家庭生活的细节,把个体融入社会,观照社会历史进程对家庭结构制约和影响,这就是社会伦理问题。每一个家庭中的成员或正在筹建家庭的人,不得不背离自己原有的生活而进入新的生活轨道,变化的世界迫使他们在现世中不断做出新的选择,进行着改变调整。
(二)变革中商州人
《商州三录》与中80年代同期的小说有所不同,在内容上贾平凹在对“文革”反思的同时也开始了文化寻根从文化的角度开始审视家乡故土农村人民。最突出的代表是:农民、知识分子、新女性。
1.农民
贾平凹“在乡间的十九年”中,深深地揭示了农民性格的特点,并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贾平凹早期小说以“商州三录”(《商州初录》《商州再录》《商州又录》)为“寻根文学”文学代表作。融小说、散文于一体的“新笔记体小说“也是经典的文化寻根之作。贾平凹在作品中塑造的农民形象即是对商州故土民间精神的关注。《商州三录》饱含丰富多彩的商州本土文化底蕴,首先是口头禅“洋芋糁子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独具商州民间乡土韵味,再是在商州广泛流传的各类民间奇闻趣事,鬼神文化,口头的说唱文化都透露出贾平凹对商州乡土浓厚的民间审美趣味。《商州三录》一味地被大家看作是民间文化寻根的代表作,也正是贾平凹塑造的一系列商州农民粗犷的形象、淳朴憨厚的品性等才把商州的民间文化表现那般透彻和深刻。
2.知识分子
“商州三录”中所叙写的知识分子在看到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追求生命存在的充实、解放、和浪漫情调,到头来只能是得到一点可怜的虚假的满足,坠入无尽的绝望深渊。他们不是饱含知识的艺术家和不断创造的男女,而变成单有文化的平凡人。回到商州本土的知识分子,只是沉溺于已有文化的固定世界里,不求上进更无所创造求新的思想和行为。他们这种回归不是超越性的创作,更不是追求理想的。所以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没有起到他本身价值应有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留下的城市文明浮华虚无的影子。
3.新女性
《商州三录》中的乡土气息中的人物形象还通过一系列美好的女性形象体现出来,她们与传统的女性不一样。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可是她们的思想却不受禁锢,面对压迫敢于其恶势力做斗争,为了新生活,辛苦劳作,自食其力,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模式。可以用“新女性”这个词来形容,思想新,精神面貌新,胸襟开阔,身上散发着现代与传统的综合魅力。为了更好的来衬托“新女性”的思想和行为特点,贾平凹还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与此相对的封建传统女性和充满反面色彩的女性人物,思想充满着传统的劣根性:无创造性、无反抗性。传统的世俗和现代文明下的世俗观在她们的身上很好的体现出来了。她们的差异性也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对抗。她们也是新思想的代表者,但是她们的结局却各不相同,有的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有的却在流言蜚语中备受煎熬,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从两种不同的结局可以看出这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改革带来的一起新事物,解放了她们,塑造了她们,诱惑了她们。
二、充满矛盾的商州
(一)乡村与都市
贾平凹肯定了现代化带给商州人的巨大利益,也流露出对传统价值观的淡泊和消失的忧虑,关照农民传统的传统生活方式被打破和现代化的城市文明对商州人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商州最能跟上时代的是龙驹寨,西安街头出现什么风气,龙驹寨很快也就出现什么风气。深山里的农民在跟随县城人穿皮鞋的同时,买胶鞋,县城人穿凉鞋他们就用布条仿制可是却不耐穿往往一个上午的光阴就穿烂了。在更大的西安城,流行的发型和时装装扮更是一时一个样,深山里的农民就开始恨县城人的变化无常。他们恨自己辛苦劳作几个月甚至是一年,到了城里去卖山货换来的钱,不能使他们跟上时代的脚步。农村限于交通和地势等客观因素,以及农民自身认知水平和知识文化程度的限制,农村没有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只能是在自己地上耕种解决生活,外加一点卖山货等小贩生意来补贴家用,这种生活发展的模式注定是落后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的节奏的。而生活方式的影响力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下来,这样的影响使农民的生活担子更加繁重了,或者说在同等的生活空间条件里这个环境下,城市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与农村文明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碰撞,前者带来的消极影响大于后者。
现代城市的生活快节奏,导致了城市人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人情味更少了,现实性加强了。而商州本土的山里人或多或少的也在跟随城市主流走,而骨子里的本性未变,那分淳朴和憨厚反而映衬的更加的美好和无暇。这是农村和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对比产生的城乡发展的冲突,传统的继承和现代文明的普遍流传显现出的城市人的劣根性和农村人的友好。
(二)传统与现代
传统民俗和现代意识的碰撞在《商州又录》中多有表现,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带来的影响从家庭到社会无处不在,成为新时期人们不能避免的普遍性问题。在漫长封闭的岁月里,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保守”型民俗的主导地位。但是进入新时代后,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平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需要与时俱进,具备自主创新精神的新型人。从而传统中“进取”和“守旧”两种民俗的争锋相对,强弱交换,逐渐成为新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民俗。“进取”性民俗在贾平凹《商州三录》小说中重要性也意味着他对现代意识的本身的充分肯定。传统民俗和现代意识的碰撞表达出的是二者相互融合的过程和结果。
三、变革的思索
(一)田野牧歌的向往
深山沟壑中凿通了大道,农村人可以看报纸了解新闻,经济水平好了买了收音机,通过这些现代媒体方式时刻关注国家的政策。在国家的扶持下加上自己辛勤劳作的性格特点,在不断的摸索中发展。作起了小贩生意,在分到自家的土地上种出累累硕果,搞起了富业,口袋鼓了,生活变得好,吃的不再是以往的“稻糠拌柿子晒干磨成的炒面”。
改革带了一系列的利农扶农政策,农民摆脱了地主绅劣的欺诈和剥削。土地是自己的,挣得钱也是自己的,也使乡人更加勤劳的耕种自家的一亩二分地,在探索中摸索前进,寻找致富的各种方法途径。在商州这片土地的农村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
化。
(二)现代文明的眷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进行热火朝天的改革,市场经济的萌动发芽冲荡着乡村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现代文明和乡村文明的交战中,最突出的还是现代文明影响下的人的行为与传统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贾平凹对于对现代文明,他是热烈呼唤的,但同时他又感到困惑和担忧。
现在生活日益好转的农村人,他们的思想状况也跟随着社会发展的大流而向前看,非常的注重文化教育,生活也紧跟随城市的进程。这种新的形势下的影响都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穿着紧随时尚大潮,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肢体受到了解放。
《商州初录》它主要关注的是商州“美丽、富饶而充满古老的野性的神秘地方”。贾平凹讴歌故乡商州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和故乡人淳朴的人格,倾慕那种生活的静谧、安逸,对那种纯美的乡土生活流露出无限的向往和眷恋。商州人生活地域交通闭塞,似乎有点与世隔绝,但却有者世外桃源的原始粗狂之美,人们生活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情趣。外来的“现代文明”之风虽有波及,但没有根本改变故土源远流长的原生态。商州人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延续着古老而日久弥新的生活方式。但没有亘古不变的,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发展进步,特别是随着改革的加深,城市文明对乡村的逐渐渗透,乡村的宁静和平衡被侵蚀和打破,乡村人的田园生活,成为了在社会变革时代日益烦躁、紧张和虚伪的都市人向往和追逐的精神家园。随着山里和外面世界的沟通联系日益频繁,原本朴实无华的山里人——尤其是山里的年轻人也爱时髦了,穿着打扮也模仿着城里人,流行的元素不断扩展开来,此时乡村朴素的土地、自然的人性,野性活泼和谐的精神生态,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强烈冲击和濡染,演绎出一曲曲怨曲和一首首悲歌,古老的传统被抛弃,人们的生活情态不断发生着变化。贾平凹对往昔山民生活的眷恋和礼赞,也为精神生态处于严中失衡的都市人和现实世界中人的心灵世界的危机表示担忧,更有一种忧郁和无奈。希望能以商州的自然风情美和人格美来疗治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心灵的缺失,为日益物质化和焦灼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洗涤了灵魂。
商州即是贾平凹写作的背景也是他作品的主题、母体,还提供基本的素材,封建思想的部分解放,城市文明的影响下,不再是男耕女织的传统生存模式,女性的解放要求男女平等,使女性也有了自由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权,粗犷的中原汉子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闯荡,传统民风民俗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下展示着它的魅力,都来自商州这块神秘的土地。
[1]郜元宝,张冉冉.贾平凹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贾平凹.贾平凹文集.第5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3]贾平凹.贾平凹文集.第2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4]伍梅.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4.
[5]周引莉.论贾平凹的民间情怀与文人意识[J].当代文坛,2014(1).
[6]梁丽.我是乡下人——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创作心理浅析[J].科教文汇,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