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领中国发展的总纲
2015-07-12齐力
齐 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指导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并且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系统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是统领中国发展的总纲。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顾名思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到21世纪中叶建国百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曾引领了世界发展潮流。在以“和”为精髓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历来主张以和为贵,和能兴家、和能兴业、和能兴国。历史上,郑和七下西洋,送去的是友善、和平、科技;而西方殖民者发现新大陆,送去的是殖民掠夺。文化基因的不同,使我们的文化理念与西方殖民主义截然不同。基于此,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一直延续至今,灿烂辉煌。在“和”的影响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才能独领风骚。所以,走和平发展之路不仅是民族复兴之路,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同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和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举措,这就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改革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所在,更是面临着许多历史性的伟大斗争的考验。在当前,面对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利益藩篱和制度“天花板”等问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总目标,是因为我们的制度有自身的优势,并且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完善和发展各项制度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一是不断完善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发挥效率,不是高高在上的“天花板”。二是实现国家治理权力更替平稳有序,关键是实现国家领导层依法有序更替,这是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否民主的首要条件。三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确定政府的职能绿线和政绩绿线,使每个人心里清楚并履责,与此同时,明确政府的生态、安全生产、耕地、法律红线不能踩;清晰政府的角色地位,积极做优秀的产业领航员、优秀的国家规划设计师、优秀的制度供给者和市场空间的开拓者与维护者。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的战略部署,是事关能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能不能实现中国梦的稳压器,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才能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来实现,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必须制定一系列法律制度,才能用法律清晰界定政府对资源配置清单。必须建立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体系,才能保证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其次,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决策科学化的内在要求。在实现决策科学化过程中不犯错误,关键是决策科学化要有法治保障机制,尤其是新常态下,改革决策有很强的时间变异性,为了防止变异和减少变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其中解决决策程序和评估的合法性至关重要。再次,推进依法治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回顾苏东剧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没有解决好制度安排,尤其是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所以,只有注重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建设,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五、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从严、干部管理从严、作风要求从严、组织建设从严、制度执行从严
刘云山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要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线,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从严、干部管理从严、作风要求从严、组织建设从严、制度执行从严”的“五个从严”要求,“从严”应当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新常态。
在政治新常态下,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因为全面从严治党是事关我们党长期执政会不会变质的关键所在,也是防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利益集团对政治产生一些消极影响的着力点。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将“从严治党”提升到“全面从严”高度的原因所在。一是从严治党的内容要全面。党的建设历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新时期,从严治党必须全方位覆盖到思想教育、干部管理、作风要求、组织建设、制度执行。进一步讲,就是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从严治吏、从严选好管好干部;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形成良好政治生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最认真的态度和钉钉子的精神抓好制度执行。二是从严治党的对象要全面。党员无论地处哪个领域、身在哪个职位,都应当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自觉接受党的教育、管理、监督,从中央到地方织起一张法网,实现对治理对象的全覆盖,不留死角。三是从严治党的主体要全面。落实“党要管党”的关键是党委要担起担子,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党的纪检监察机构要真正落实监督责任,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健全党建工作述职考评和问责机制,加大党建考核权重,“倒逼”各主体履责到位;引入党外主体,发挥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效能。四是从严治党的方法要全面。从学习教育入手,依靠法治方式,保证党内法规的刚性执行;遵照《党章》要求,严肃地开展党内生活,使全党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