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的极化效应与风险外部性治理研究

2015-07-12张世晓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武汉430205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外部性金融业资源配置

■ 张世晓 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 武汉 430205)

引言

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深化、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但我们也可以发现,在现有金融机制条件下,金融也有经济极化效应的特征。金融的这种经济极化效应可能酝酿着多种经济与社会风险,但是金融业自身却并不承担或并不完全承担相应的风险。金融的极化效应主要有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的极化效应、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极化效应、经济金融周期性运行的极化效应三种表现形式,即: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的极化效应方面,在现有金融机制下,无论间接金融或直接金融,均倾向于为具有较高净资产额、合格抵押物、质押物的客户主体提供融资,从而使这些本已处于资源优势的客户主体更有能力借助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赢得更多资源积累的机会,另外,资源优势者也才有更多的剩余资金参与金融业所提供的各种金融资产投资机会并获得盈利,使得金融成了为资源优势者服务的金融;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极化效应方面,金融业普遍倾向于向本已金融资源丰富的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因而产生了金融机构、金融资源的金融集聚等区域金融极化现象,以及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甚至农村向城市输送金融资源的现象,造成金融区域极化效应,成为区域要素资源流动的粘性因素,进一步加剧区域经济差异;经济金融周期性运行的极化效应方面,金融业普遍倾向于在良好收益预期的经济上升期增加投融资规模、在负面收益预期的经济下滑期减少投融资规模,单个金融机构的理性行为却形成了整个金融行业的非理性倾向,从而使金融成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加速器。

图1 金融极化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演化图

金融的资源配置主体差异、区域配置差异、经济周期性配置差异等极化效应会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性风险。但是由于这些风险具有外部性特征,金融体系没有风险内化的完全压力,使得金融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不具有对应的、完全的风险承担和风险防范功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监管等方式建立金融业极化效应的风险内化与治理机制就存在必要性。

文献综述

金融的资源配置主体差异性极化效应引发的最主要风险在于有可能加剧收入差异性,在相关研究中,Greenwood,Jeremy and Boyan Jovanovic(1990)的研究假设收入禀赋为外生、金融市场存在一定交易成本,则金融与收入差异性在一定时期存在正相关关系;Banerjee,Abhijit V.and Andrew F.Newman(1993)与Galor,Oded and Joseph Zeira(1993)的研究均认为只有对金融市场进行完善才能保障金融促进收入差异性的减少,而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则有可能扩大收入差异性;Clarke,George,Xu,Lixin Colin and Zou,Hengfu(2003)的实证研究证明金融有可能通过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而使得收入差异性扩大;在现有文献中,狭义的金融极化效应即指金融的区域集聚,Gras(1922)从城市发展阶段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聚与金融集聚问题,并认为金融集聚具有更高的集中程度;Pak(1999)认为金融中介的集聚能够通过金融基础资源共享取得规模收益,从而巩固了金融资源的区域集中。

金融的经济周期性极化效应相关研究中,Bagehot(1873)、Fisher(1933)、Bernanke and Gerlter and Gilchrist(1996)、Suarez and Sussman(1997)、Berger and Udell(1998)等先后在相关领域进行了研究,逐步建立起金融经济周期理论,解释了“金融加速器”效应,认为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与摩擦将会放大经济冲击与波动,使得经济周期性加剧。

金融的风险外部性相关研究中,郑超愚、蔡浩仪与徐忠(2000)、徐联初(2000)、祝海英和白钦先(2010)、周晖(2010)等从不同角度对金融风险的负外部性进行了分析。2007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Maskin教授也在2011年4月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指出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不是贪婪和恐惧,而是未能内部化的银行外部性。

在这些研究中,有些解释和检验了金融发展与金融资源配置主体差异、收入差异性的正相关性,有些分析了贷款集中现象;有些分析了金融的区域极化效应;有些研究了金融经济周期性理论;有些从金融风险的爆发波及整个经济角度阐述金融的外部性特征。但是,尚没有建立较为统一的金融极化效应及其经济社会风险外部性理论框架,即从金融风险外溢的作用机理角度分析金融风险外部性的发生过程,或从资源配置主体差异化、区域配置差异性、经济周期配置差异性等金融极化效应角度研究金融风险外部性。

本文拟从分析金融的极化效应机理开始;进一步分析金融极化效应风险和风险承担机制;在分析金融极化风险外部性过程中尝试建立较为统一的金融极化效应风险外部性理论框架;最后提出建立金融极化效应风险外部性治理机制的相关建议。

金融的极化效应发生机理

(一)金融的资源配置主体差异化极化效应

在现有一般金融机制条件下,金融的资源配置主体差异性极化效应通过两种途径产生。一方面,无论间接金融或直接金融,对融资对象具有几乎一致的评估标准,倾向于向拥有较高净资产、拥有较多抵押质押资产和其他担保条件、盈利状况与盈利预期良好的客户提供融资,使本已处于资源优势者更有条件调动社会经济资源为我所用,而资源本已处于劣势者越发失去了获得外部经济资源的机会,资源配置主体的金融条件差异性进一步扩大,从而产生金融极化效应;另一方面,金融业更倾向于向拥有更多净资产的客户推出高端服务和金融工具产品,同时,也只有拥有较多净资产的客户才更有机会享有金融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才更有机会通过参与各种金融工具投资获取更多收益,从而产生了金融的极化效应。

金融业的这些选择符合一般市场规律和个体理性选择,为“合格的”客户提供融资和投资服务盈利概率预期更大、风险更小,但是其结果则会使得资源优势者获得更多投融资机会、资源劣势者则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到投融资服务对象之外,产生了金融的极化效应。

(二)金融的区域空间极化效应

特定区域的金融集聚现象在全球范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而形成金融的区域空间极化效应,即金融资源、金融资本、金融机构在区域空间的集中配置。由于要素禀赋和发展的路径依赖,特定区域形成金融资本的高收益区,吸引各类金融资源的集聚。从理论上分析,市场能够最终自发实现金融资源的区域均衡化配置,但是,由于金融资源区域流动粘性的因素的存在,可能造成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长期非均衡化,甚至进一步巩固和加剧了区域金融、经济的非均衡状况(张世晓,2008)。

(三)金融的经济周期极化效应

在现有金融机制及市场机制条件下,各种类型的金融均基于良好的盈利预期进行金融资源的投入。在经济上升周期,各行业均在良好运行和盈利预期下具备更强的投资和融资意愿,金融业资源投入的增加便具有了需求与供给双方面的条件。然而金融业的这种扩张行为无疑会给经济上升趋势增加助推力,从而使金融具有了加速器式的极化效应。在经济衰退期,金融业信用评估机制自然会发挥与经济上升期相反的作用,各金融机构争相收回或减少金融资源投入、变现担保资产,从而加速经济的衰退,加大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速度和幅度,使得经济、社会风险加剧。

(四)金融极化效应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如果假设金融业对特定对象(包括诸如特定融资对象、区域或特定期间)进行融资业务的比例占总体(如所有融资对象、所有区域或一个经济周期)投资比例为P,且假设金融业对特定对象的本期投资比例基于其禀赋或前期资产状况、盈利预期和风险概率等参数,则可以建立一个金融极化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这一模型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演化过程可以绘制演化图,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P、纵轴表示 ,t为时期。

通过图1显示,发现系统演化过程中存在3个不动点:P=0,P=0.5,P=1,其中P=0.5为稳定不动点,系统演化过程中具有向P=0.5收敛的特性。这一结论基于我们做出的“两对象禀赋相同”假设条件,如果改变这一假设条件,则系统演化会向P=0或P=1点收敛,能够较为直观地描述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上述金融极化效应的发生过程。

金融极化效应风险、风险外部性与金融极化效应风险的统一理论框架

(一)金融极化效应风险

金融的极化效应引发或加剧了相应的经济与社会风险,包括:

1.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的极化效应风险。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的极化效应有可能加剧收入差异化,在经济上,将降低社会总边际效用水平,并降低有效的总需求水平,从而影响经济增长水平;在社会方面,有可能使金融业成为为财富资源优势者服务的行业,不但影响行业声誉,也将加剧社会矛盾,积累社会性风险。

2.区域差异的极化效应风险。区域差异的极化效应有可能加剧区域经济差异性,造成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从而引发诸多经济与社会风险,如区域经济承载失衡、城乡差距加大、城乡金融资源单向转移、劳动力大规模波动性迁移造成的社会压力、地域歧视等。

3.经济周期性的极化效应风险。在经济上,金融业的顺周期性使得经济周期性波动速度和幅度加大,将会加剧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投入;在社会方面,造成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农户利益受损等,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二)金融极化效应的风险承担机制与风险外部性

1.金融极化效应风险的承担机制。金融极化效应风险有个体风险与社会风险、微观风险与宏观风险,即金融极化效应风险具有金融业内部承担与外部承担两种类型。

金融的资源配置主体极化效应风险可能加剧收入差异化,降低社会总效用水平和社会总需求水平,引发社会矛盾,相应的风险主要由社会承担;金融的区域差异性极化效应风险可能造成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相应的风险也主要由社会承担;金融的经济周期性极化效应风险,有可能引发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加剧,不但使得社会承担相应风险,也会使得相关金融机构承担风险。

2.金融极化效应风险的外部性。金融极化效应所产生的相应风险不是或主要不是由金融业、金融机构自身承担,而是存在金融极化效应风险的外部性。金融的资源配置主体极化效应风险主要由社会承担,存在几乎全部的风险外部性;金融的区域差异性极化效应风险也主要有社会承担,存在几乎全部的风险外部性;金融的经济周期性极化效应风险使其自身承担一定风险,但更大程度上也由社会承担,存在较大程度的风险外部性。

风险外部性使得危机发生时不得不由社会承担相应的损失,而为了降低整个社会的损失程度,不得不由政府出面解决危机,社会将进一步为此付出成本进行金融业的“救助”,造成所谓“大而不倒”以及金融业对社会、政府的“绑架”。

(三)金融极化效应的统一理论框架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尝试建立关于金融极化效应分析的统一理论框架,包括金融极化效应的统一定义和金融极化效应的统一理论解释。

1.统一的定义。基于以上分析,定义金融极化效应为金融业在金融资源配置的主体选择、金融资源配置的区域选择、金融资源配置的时期选择等方面的集中现象或特征,这种主体、区域和时期的集中会积累不同程度的经济与社会风险。

2.统一的理论解释。对于各类金融极化现象的统一理论解释建立在有限信息下的有限理性理论、个体理性集体非理性理论基础上。首先,在市场环境以及现有金融机制背景下,金融业市场化主体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受到信息成本约束,个体在有限信息条件下无法超越有限理性判断的局限,于是,金融资源配置向优势主体集中、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向特定优势区域集中、金融资源配置在经济上升期集中配置是各金融业个体的理性选择;随后,金融业个体的理性选择便演化为各类型金融极化效应及其风险,集体非理性风险便随之而来。

金融的资源配置主体差异性、区域差异性、经济周期差异性等极化效应表明,在现有金融机制下,金融业基于融资对象禀赋或既有资产条件和盈利预期决定是否进行金融资源配置,这种信用评估模式便决定了,金融具有经济极化效应特征;这种极化效应会带来收入差异性加剧、区域经济差异性扩大、经济周期性加剧等经济与社会性风险;但是,金融业并不承担或并不完全承担其极化效应所带来的风险,即存在金融极化效应风险外部性,也成为金融危机等风险事件的诱因;同时金融业获得了公共授权的特许经营资格,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也享有特殊的垄断利益;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可以基于公共利益对金融极化效应进行规制,以建立金融极化效应风险外部性的治理机制。

金融极化效应风险外部性治理机制

金融极化效应风险外部性特征使得相应风险由社会承担,金融业缺乏内在的风险约束机制,金融机构的极化投资在获取收益的同时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风险,因而需要金融监管机构建立金融极化效应风险的监管机制,对极化效应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并促使金融极化效应具有内部化成本承担和约束。

(一)适度竞争与市场覆盖

金融业竞争秩序遵循适度竞争原则将有助于实现市场均衡化,并降低金融极化效应风险。随着金融深化的推进,金融业准入门槛应逐步降低,使金融业的垄断程度降低,并保持适度竞争状态。适度竞争将使金融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化,扩大金融业的市场覆盖范围,使不同资源禀赋的经济主体、不同发展程度的经济区域能够更加均衡化地获得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业所提供的服务,有助于消除收入差异性、区域差异性的金融极化效应,实现均衡发展。

(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

金融业由于获得政府的经营许可而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和准公共品性质,同时,社会也在承担较大程度的金融业极化效应外部性风险,因此,金融业除了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经营并获得利润以外,还应该针对其极化效应风险承担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化、降低经济社会风险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社会收入均衡化责任、区域经济均衡化发展责任。金融业应基于降低极化效应风险履行社会责任,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农业农村融资、大学生和居民创业融资、再就业融资、脱贫事业融资,进行金融资源的区域均衡化配置等,监管机构也应针对金融业履行这种降低极化效应风险的社会责任进行监管。

(三)逆周期监管措施

针对金融业在时间维度上的极化效应风险,监管机构应实施有针对性的逆周期资本与业务监管措施,在经济上升期紧缩金融业的信用扩展能力,在经济衰退期放松金融业的信用扩展能力,控制金融体系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极化效应风险。

综上所述,对于金融的极化效应风险及其外部性,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即采取个体理性加集体理性协调、内部化加社会化、市场加政府、责任加监管救助等综合措施。对于资源配置主体差异性的金融极化效应,重点采取金融业“社会责任机制”加“监管调节机制”的综合治理模式;对于区域差异化的金融极化效应,重点采取“市场规律”加“要素流动粘性的政府疏导”综合治理模式;对于金融的经济周期性极化效应,重点采取“投资风险管理”加“逆周期监管政策”的综合治理模式。

1.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

2.杨楠,孙元欣.贫富差距、债务经济与金融危机—基于资产分布视角的美国金融危机成因探讨[J].经济管理,2010(1)

3.聂强.中国金融发展对贫富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J].学术界,2010(4)

4.赵海蕾,谢玉梅.市场趋利条件下的信贷资金马太效应分析[J].特区经济,2011(3)

5.张世晓.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差异的关联度[J].改革,2008(1)

6.张世晓.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4)

7.张世晓,王国华.区域金融集聚竞争实证研究—基于非线性系统动力学虫口模型的仿真分析[J].时代金融,2009(2)

8.宋玉华,李泽祥.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新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9.张志伟.诺奖得主马斯金:银行外部性是金融危机主因[J].证券日报,2011-4-25

10.Greenwood,Jeremy and Boyan Jovanovic,1990,“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5)

11.Banerjee,Abhijit V.and Andrew F.Newman,1993,“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1(2)

12.Galor,Oded and Joseph Zeira,1993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0(1)

13.Clarke,George,Xu,Lixin Colin and Zou,Hengfu,2003,“Finance and Income Inequality:Test of Alternative Theorie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984,March

猜你喜欢

外部性金融业资源配置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PYRAMID PAINS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
金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