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积山西魏石窟形制分析

2015-07-12王一潮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741000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维摩麦积山文殊

王一潮 (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741000)

麦积山西魏石窟形制分析

王一潮 (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741000)

麦积山西魏时期主要沿袭了本地北魏洞窟旧的形制,造像上有借鉴或采用同时期流行图式的可能,内容方面这时期依旧延续中原大乘佛教流行的绘画题材。

麦积山;西魏;石窟;造像

通常洞窟的形制是按照具体需求而设计的,禅学是魏晋时期与般若学并行的佛学两大派别之一,主张默坐专念,构成“专心一境”的禅观。与南朝般若重教义比较而言,北朝佛教更侧重实践,尤其是禅观。“一些本土的知名禅师往往师承外域来华禅师,尊奉某类佛典,颂经修禅,并形成相对稳定的传承关系和禅僧群体。”1流行于北方,重视实践的修行。因此麦积山北朝晚期的小型洞窟,窟内虽有塑像,但窟门狭小,并不适合于礼拜,这种形制的洞窟实际上具有禅窟的性质,是西部地区重视禅观的具体反映。”2麦积山石窟的形制规模小,另一方面在崖上开凿过多的大型窟是不合实际的,且由于石质疏松,流行于北方石窟的中心方柱在麦积山未见出现。

麦积山西魏时期主要沿袭了本地北魏洞窟的旧形制和旧样式,如方形,三壁三龛、方形无像窟,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的佛和菩萨。新出现崖阁式窟、横长方形窟。崖阁式窟实质上是仿木式窟檐建筑,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云冈第9、10、12窟。横长方形窟也是陇东地区大型洞窟主要窟形之一,如庆阳南、北石窟寺北魏奚康生所开二窟。大体是受中原地区影响的北魏旧制延续。3

关于西魏石窟在编号与分期上多有争议,研究者的划分不一。据金维诺《麦积山石窟的兴建及其艺术成就》与蒋毅明等编《中国石窟·麦积山》的图版说明,公认20、43、44、54、60、102、123、127、135、132、146、147、161、162为西魏石窟。其中以后重修的有41、43、54、60、105、191。西魏开凿的窟约为20个,基本分为三个类型:A.方形窟窟门方形或圆拱形,顶部呈多样化,有平顶、套斗顶和四角攒尖顶,分两种样式。A-1:正、左、右三壁各设一座佛,如第20、102窟,第20窟为平顶,第102窟为四角攒尖顶;A-2:正、左、右三壁正中各开一圆拱形的浅龛,龛楣浮塑,如平顶的第123窟.长方形盝顶的第127窟,其中第135窟正壁为三龛;B.龛窟平面长方形,平顶或斜敞口顶,造像多为一佛二菩萨,如60窟。C.崖阁以43窟为典型,三间四柱式殿堂,大型单檐庑殿顶崖阁,为葬西魏文皇后乙弗氏之处,称“寂陵”。后壁凿盝顶龛,即为“柩室”。现存圆塑5身浮塑4身,均为五代和宋代重修或重塑,还有第28、30窟也为庑殿顶崖阁。

平顶窟的有第20、88、92、105、110、120、123、135、146、147、162、172窟,四角攒尖窟有第44、102、195、200窟,其中平顶龛有60、161,圆拱龛为第41、54、132,庑殿顶崖阁为第43窟,第30窟,盝顶窟为127,第87窟为覆斗藻井窟,其中西魏这时期的大型窟为第127、135窟。

此时出现了释迦、文殊、维摩诘同居一窟,各占一壁的布局,并突出了对阿弥陀佛的供奉。同时也出现了童男、童女的形象。造像沿袭了北魏晚期以来流行的“秀骨清像”,麦积山流行褒衣博带式袈裟,佛像普遍是高肉髻,面相长圆清秀,微微俯视,有的佛像下颌有丰圆的感觉,如20、44窟。在西魏晚期出现了肉髻低平的佛像,裙摆不像早期那样的八字覆于座前,衣纹趋于呈水平方向展开,如第60窟的正壁佛。菩萨面相多长圆清秀,下颌丰满圆润,披巾有交叉穿环式、相交于膝式和沿身下垂式。弟子服饰有双领下垂和袒右肩两种样式,西魏时期按造像的组合分为:A.三佛组合;B.一佛组合,C.特殊组合。

A.三壁三佛87窟、120窟;三壁三佛二菩萨二弟子87、120;B.三壁一佛44、102、123.一佛二菩萨,44窟(有现存一弟子),一佛与维摩、文殊第102、123窟;C.三佛窟或一佛窟中出现四角塑力士、弟子的形象,如第87、112、120、102、105窟。第87窟现存为三佛四菩萨二弟子;第20窟原作三佛二菩萨,现存二佛二菩萨;第44窟现存一佛二菩萨一弟子;第60窟现存一佛二菩萨,菩萨为西魏风格;第102窟三壁为佛、维摩、文殊、佛的右侧阿难及其它三角的胁侍菩萨;第105窟现存二佛四菩萨二弟子;第112窟现存二佛二力士;第120窟现存三佛二菩萨二弟子;第123窟三壁为佛、维摩、文殊,又塑二菩萨、二弟子及供养童男、童女;第191号摩崖泥塑上部现存一佛一弟子。

造像的内容都是依据佛经创作的。麦积山壁画内容多经变类和本生类,西魏时期依旧延续中原大乘佛教流行的绘画题材,多取材于《法华经》《维摩诘经》等经卷中的故事。第127、135窟绘《维摩诘经》问疾品,文殊与维摩维摩诘与文殊说法像,正壁描绘了《涅槃经》的场面,色彩虽然模糊,但主要情景尚能辨认。都有争夺舍利场面,同时通过分舍利平息事端的圆满结局,寄托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绘画的图式往往有时代流行的样式。从佛的造像到壁画都可以找到时代前期流行的样式,如第127窟壁画,顶部天井画帝释天,帝释天是“释提恒因”简称,为了表现其王者的尊贵身份,中国佛教艺术一般都借用传统东王公遨游太空的现成样式。横长方形的画面上画帝释天身穿袍服,周围环绕飞天多身,一架四龙驾驭的云车跟在后面,云车的前后左右有多个乘龙持旌旗的人物伴行。这幅图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具有同样的图形处理手法,前者可看作是对后者图形的继承和改良。云车上都有华盖宝幢,车前同为一排龙(127窟为4龙、《洛神赋图》为六条龙),第127窟图的云车前后左右有多身乘龙持旌旗的人物伴行。不排除在图式上这时期有流行此类图式的可能,中国在早期佛教造像上和道教有相互借鉴的例子,如佛教的飞天形象就来源道教。

注释:

1.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15.

2.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后记》.文物出版社,2003:265-266.

3.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182.

王一潮(1974-)男,陕西武功人,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维摩麦积山文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新范式研究
——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文化创意设计
敦煌壁画中的“探身维摩”像①
文殊菩萨
云冈石窟中维摩诘造像的类型与分期
晒经石、麦积山石窟
On Zhu Daosheng’s Buddhist Ecological Thought
陈然作品
印度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造像
1969·麦积山 岁月如刀 石佛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