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地气” 大众文化的必由之路

2015-07-12邵迎华辽宁省朝阳县文化馆122000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接地气传播者大众文化

邵迎华 (辽宁省朝阳县文化馆 122000)

“接地气” 大众文化的必由之路

邵迎华 (辽宁省朝阳县文化馆 122000)

大众文化来自群众,大众文化的目的是服务群众,文化只有回归群众之中,才能发挥其引领作用,在文化发展的转型期,文化如何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习总书记曾经讲过“接地气”,如何“接地气”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探索的一个问题。

大众文化辅导者接地气回归群众

大众文化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并被其热心接受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应该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一种通俗的文化产品。既然是文化产品,就要涉及到质量的低劣高低问题,但是,大众文化产品质量高低好坏,取决于哪里?这就是我们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文化的引领作用在政府的舆论导向,在于意识形态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于如何地去适应大众口味“接地气”,那怎样才达到多方的相互统一,让文化下接地气、上有人气、让我们民族的文化真正的起到引领人、感染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呢?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我们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农村、农业、农民有天然感情。我常说接地气,这次来,主要是同基层保持直接接触,了解最真实情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经常下来,就是要学习虚心了解、虚心掌握第一手资料,而不能只看书面材料。”习总书记的讲话一语中的。接下来,本文就从大众文化的实质分析一下如何“接地气”的事儿。

一、大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始终是以政府主导的文化形式在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大多是在被动的接受,政府引领送文化,这固然是好事,是惠及民生的大好事,但是,在政府送文化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厢情愿、顾此失彼”的问题,我们的一些传播文化的单位,比如,国有剧团、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在提高免费文化的服务的同时,或多或少的都存在“政府主动送,群众被动接”的固有模式。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由政府主动送文化所造成的弊端就是——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大众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加之长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文化的冲击,造成了我们有些从事大众文化的传播者、辅导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慵懒习惯,总满足于做几件大事,搞几次大型的文化活动,造造声势,应付上级的考核。追其结果,这不但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文化的亵渎,同时,也助长了形式主义的歪风。如何改变大众文化传播者,也就是从业人员“闭门造车”和一味地组织安排“政府购买服务”的计划模式,如何才能达到群众所求所愿,进而转化为让文化的传播转变为让老百姓自己去创作,去表现他们平常的现实生活,实现自身对文化的需求愿望,只有解决好了这个问题,才是我们真正地体现了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二、大众文化的实质性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它的来源只有一个渠道,那就是人民群众,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就是文化的精髓,所以必须回归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去,文化只有象税收一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现在,随着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各地的文化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我们这些大众文化的传播者,就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它与老百姓的距离远近,有没有象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真正地“接地气“。如果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我们提供的文化产品爱看、乐意看并积极地参与其中,感染其中,达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这就说明我们的大众文化是接地气的,也是有人气的,只有这样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才是大众文化的实质所在。

三、大众文化如何去“接地气”

所谓的“接地气”,归结成一句话,无非就是要广泛地接触老百姓,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用文化艺术的方式来反映最基层普通民众的诉求,把他们最基本的文化权益维护好。

那么,作为一名大众文化的传播者、辅导者,如何去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拓展自己自身业务的新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要想真正“接地气”,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和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要深入到基层一线,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去,真正体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以他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来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让群众自己办文化,让普通大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这才是真正地“接地气”。

大众文化的“接地气”是一个过程,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过程,绝不是形式主义的一阵风。走到群众中间,引领群众自娱自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是大众文化传播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拿朝阳市的凌河沿岸群众文化活动带建设暨群众文化节来做例子,它已经连续搞了十届,活动之初,主办者就是在积极深入基层调研的过程中,摸住了群众的文化脉搏而发起的大众文化传播工程,“我幕后,你台前,我辅导,你歌唱,让人民放歌,让百姓登台,共圆‘草根梦’。”这不仅充分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更是点燃了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可以说既接了地气,又增了人气。

四、大众文化未来的走向

随着党的十八胜利召开,我国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已经有了保障,这这样的大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建设就必须脱离长官意志,直击百姓心声,在政府的引领下,充分发挥群众创造力。同时,也要求我们从事大众文化的传播者要积极探索创新。在实践中,发掘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最受老百姓喜欢。因为,随着他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在台下的被动接受,他们已经产生了登台表演的欲望,这就是大众文化传播发展的基础。可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这样的愿望往往很难实现,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大众文化的辅导者来完成老百姓登台的愿望,把老百姓喜欢的认可的身边的人或者事儿,搬上舞台,让老百姓自编自演。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会上强调:“基层文化服务要多一点家常味、多一点泥土气、多一点小而活。”这就要求我们大众文化的辅导者摆正自己的位置,瞄准服务的对象,推陈出新服务大众。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好做与否,取决于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党员干部下基层,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是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了解群众需要的前提和基础,因为,群众就是“地气”,是各项事业的力量源泉,脱离群众,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接地气”,就是接近群众,置身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反映最基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遵循自然规律。党员干部经常下基层“接地气”,将其作为增才气、强底气、聚人气的“常修课”。反映在大众文化传播方面,在面向基层的大众文化服务中,我们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真正的“接地气”,文化才能在老百姓的精神世界扎根。

猜你喜欢

接地气传播者大众文化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浅析“大众文化”
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者权力问题的分析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