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 征服 创造
——谈评剧与观众

2015-07-12么玉峰唐山市艺术研究所063000

大众文艺 2015年6期
关键词:评剧剧场舞台

么玉峰 苏 安 (唐山市艺术研究所 063000)

适应 征服 创造
——谈评剧与观众

么玉峰 苏 安 (唐山市艺术研究所 063000)

一百年多年前,冀东大地丰厚沃土,培育了一朵戏曲园地绚丽奇葩——评剧,同时,也创造了一代代欣赏评剧的观众。随着时代发展,评剧作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审美对象,与其审美主体——观众,在时代精神感召下,继承发展,逐步完美,为世界戏剧之林,提供了窥探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戏剧方式。

然而当今时代,评剧面对众多文化传媒竞争,特别是电视这个强大传媒工具对亿万观众的吸引,艺术家使出浑身本事,不但无济于事,而且在不断竞争中,还逐渐迷失了方向。下面,仅从评剧与观众的角度,进行一点理论上的思考,以求教于大家。

评剧历史告诉我们,它的前身是流行在冀东一带的莲花落。这些唱莲花落的艺人多是农民,更多是贫苦农民。他们没有固定的班社,也不脱离农活,只在农闲时到各村打地摊演唱。当时唱莲花落,也是荒灾年农民乞讨的一种生存方式。流行在冀东的莲花落,是杂耍的一种形式,有唱什不闲的、唱乐亭大鼓的、唱滦州影的、唱秧歌小调的等等。不管是演唱一个人的单口或两个人的对口,旁边围起人看,这就是最早的演员与观众,也可以说是评剧的雏形。这时候既没有剧场,也没有屋子,演员在那表演,就等于是演出区;观众在那看就是观众区。由于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等前辈艺人共同奋斗,在莲花落基础上,创立了“平腔梆子戏”——评剧。他们唱进了唐山、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大城市,甚至唱到上海滩。

在剧场里,演员与观众是一种活人与活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观众亲临现场观看舞台上演员表演,这种心里经验,是在家里看电视得不到的。不管你看电视如何感动,它不是与真人交流互动,那只不过是看人的影子。观众进剧场与演员、与其他观众直接交流,这是一种人类心灵的精神需求。上千人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体验。尽管个体的审美感受不同,一群人集合到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经历,同时他们也具有了另外一些品格,这些品格常常超过了他们的独立反应。这种集体意识的耗散、汲取,就好比人身体里的糖分, 须臾不可缺。

观众进剧场看戏,都愿意坐前排,看得清晰,听得真。于是,戏剧艺术家抓住这一点,力求缩短剧场观众与舞台的距离,搞起了小剧场艺术。距离是近了,可蹩脚的演技,却让观众倒了胃口,同时,这种来自外国的戏剧形式,其缺点是忽略了剧场艺术集体心理体验的特征。不是观众离舞台越近,审美心里契合愈密切。

戏曲最早的形成与祭祀宗教活动有关,这些活动属于一种集体意识的盛宴。这种集体意识活动元素与戏曲交融,舞台艺术具有了审美特点。我们看那些大型演唱会、体育比赛,现场几万人,后面的观众连人和运动员都看不清,成千上万观众却看得如醉如痴,这不就是集体意识得以释放的巨大魔力吗?而那种小剧场戏剧,观众与舞台距离近,可心里远;广场大型活动,观众身体远,心理近。评剧艺术家应该抓住这种人与人鲜活交流的戏剧艺术本质,最大限度满足观众审美精神需求。

评剧界人士纷纷赞扬唐山人是最佳评剧观众。据说唐山有几个观众能把《花为媒》剧中的唱和念白全部背下来。唐山某评剧团下乡演出《桃花庵》,场上演员一时把词忘了,台下观众立即提醒。若说观众是评剧的上帝,我们可以说,唐山观众是最标准的评剧上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百年来,评剧一代又一代观众,把看评剧作为自己精神生活的最大需求。有观众的需要,才有艺术家的生产,每一方正如马克思说的:“把自己当做对方创造出来”。一代代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一大批如《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经典剧目,正是通过观众,在剧场内外传达着无穷的艺术魅力,适应、征服、创造了一代代欣赏评剧的观众,凝聚了中国人心灵的幽情壮采。

其实,演员与观众就是互相创造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观众从舞台上演员表演得到审美愉快,在对方得到了肯定,同时也在创造着自己。他们来到剧场看演出,是一次群体完成的社会行动,观众带着自己的感情、思考,走进剧场,再走出剧场,带向社会,散发影响。今天评剧观众走不进剧场,除去多元传媒的竞争、新观众尚待培养,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新编评剧剧目,艺术粗制滥造,演出的传统剧目水平低下。新创作的剧目基本上是为参加什么节、汇演,严格讲,适应的是评委。参加完艺术节,得了奖,立即“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根本遑论去适应、征服、创造观众。

电视、电脑等传媒的高度发展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一个象征,虽然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文明的东西,我们还是要感谢这一人类科技的进步。当代科技传媒,让整个地球变成一个村。现代观众的眼界是过去观众无法想象的,他们可称之名符其实的全国观众、世界观众。一出经典的评剧剧目,如在央视《空中剧院》播放,全国几十万观众可同时收看。评剧完全可以借助电视、电脑这一高科技传媒手段去发展自己,争取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

评剧与各戏曲兄弟剧种一样,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舞台艺术。就是说,舞台上其他的艺术组成部分包括剧本、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都要通过演员表演体现出来。俗话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的自然形体、声音,经过艺术的火炉,千锤百炼,生铁化为绕指柔。演员天赋、好的老师传授、加上自己刻苦努力,才是一名合格的评剧演员。评剧舞台表演艺术,经过历代艺术家和观众的共同创造,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韵味的声腔系统和既讲究规范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形体表演。这种相对独立的艺术美,在演员身上具象化、肉身化,积淀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这种美,不像昆剧、京剧老大哥雍容华贵,是名门贵妇,它很像从农村走来的一个淳朴、天真、俏皮的小姑娘。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位小姑娘身上穿戴、用品,日新月异,但本色不改。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新凤霞,那种表现被压迫妇女命运的凄婉声腔,那种表现解放妇女新生活,流利甜美的韵味,她们在舞台上似唱似说,声腔旋律节奏变化不大,韵味无穷,且吐字极为清晰,含有极深演唱功力。两位评剧艺术家舞台上表演,自然、大方,每个人物演来无不形神兼备,释放出强烈审美感应。观众在剧场里看她们演出,好比冬夜里坐在温暖的小屋,品着浓香酒,听她们诉说着家常话。

评剧表演艺术家魏荣元,那宽厚纯正的的声腔音韵,一招一式的规矩形体、充满激情、生动鲜活的剧中人物;评剧表演艺术家张德福,用评剧唱作念打表演手段,把传统小生贾俊英与解放军雷军长,同样演得活灵活现。观众能不为艺术家舞台上传达出的美,拍手叫绝?为此,我改用一句俗语:不怕不识美,就怕不是美。我相信,观众精神追求的评剧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冀东民俗、民情相融合,千百年积淀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只要你的美,货真价实,十三亿观众不愁没人进剧场。谁愿意整天躲在自己家里的小天地,看粗制滥造的破电视剧?

评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艺术地展示我们冀东文化的形象代言,作为评剧的故乡人,我们有责任大力弘扬评剧艺术。让我们正确解决好评剧与观众的问题,适应、征服、创造成千上万评剧观众,让评剧在新世纪戏曲园地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评剧剧场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浅谈评剧的乐队及伴奏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开心剧场
论《日出》的剧场性
关于评剧艺术发展的几点思考
评剧《良宵》海报
开心剧场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