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传承与创新
——以国家级保护项目蓝印花布为例

2015-07-12张洋洋南通大学艺术学院226001

大众文艺 2015年6期
关键词:印花布南通文化遗产

张洋洋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226001)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传承与创新
——以国家级保护项目蓝印花布为例

张洋洋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226001)

针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生存空间狭小的困境,结合地方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以动画的形式对国家级保护项目南通蓝印花布进行二度创作,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挖掘中国动画创作的题材与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动画化;蓝印花布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410304036Z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最大特征就是活态流变。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生活中,大多数的人每天都围绕着怎么过日子,在家与职场之间两点一线,大都不会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的生存状况,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一定在很远或很高的地方,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说的语言,听的戏曲,穿的衣服,甚至吃的食物都有可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在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受到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在时间、空间和文化氛围上常被制约,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生存空间狭小的境地。

现在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在南通。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宋代称为药斑布,明代称为浇花布。土布与天然兰草是农家最常见的物品,故蓝印花布染作坊遍布大街小巷。蓝印花布主要用来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帐、枕套、包袱布等。蓝印花布图案朴素优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与神话传说。其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数千年的时光流转也仍然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动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背景

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名词意思为“灵魂”,动词则有“赋予生命”的意思。动画就好像富有魔法,挥动它的魔杖,运用绘画的手法,创造生命运动的艺术。

动画作为现代艺术,也曾融入到传统艺术和古典名著之中,早期的电影《铁扇公主》是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一段经典故事,由万籁鸣、万古蟾联合导演。他们在借鉴了美国动画片中的一些元素以外,还大胆的运用了中国古典绘画和古典文化艺术的方式方法,将中国山水画的风格成功地融入动画并搬上银幕。1961年7月,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面世。这是中国动画艺术史第一部水墨动画,曾有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说:“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早期的中国动画,都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可以从造型,场景和故事情节中看出。这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可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受这些先例启发,用动画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迹可循、有例可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共同精神与意志的体现,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现实功能的丧失和审美功能的退化。尤其是在当下视觉文化语境下,声音和景象,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以动画的形式二度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保护、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路径和发展所需。

在南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蓝印花布只是桌面上的一块防尘布,是一块手帕、一只布袋,是橱柜上的一个装饰玩偶。以蓝白相间的花样图案静静的装点着人们的生活。但蓝印花布不仅仅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它是南通地方的印染技艺,传统文化,民俗风情。

在历来的动画作品中,无论什么题材、何种风格,都会受到创作者本身的民族思想,生活习惯,文化信仰的影响,在角色、场景、动作以及主题思想等各方面体现出本民族特征。每一部动画都或强或弱的带有自己民族的文化烙印。动画是同小说、电影一样的,是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形式,也就是一种媒介。所以笔者认为动画是可以用来表现传统文化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南通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海门山歌、海安花鼓、仿真秀等,都是民间传统,是前人的智慧。但蓝印花布在南通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独特因素。其一,它是实实在在可以触摸的,并且制作过程能观看并体验到。其二,它有鲜明的色彩特征,蓝白色的艺术。在动画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到它的特点。以蓝印花布为题材,以动画短片为形式,以提高传统文化的认同为最终目标,将动画的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进行创作。

三、以动画形式表现蓝印花布的创作、成果及意义

动画创作一般分为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前期在于思考和搜集,思考的是创作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去创作。搜集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制作工艺、图案成品等。例如南通蓝印花布是通过手工刻制花版、手工刮浆、手工染色以及手工刮白、固色、凉干等多道工艺制成。染色前,会将石膏和豆粉制成的防染浆,涂抹在花版镂空部分的土布上,这样染料就无法渗入图案部分,再染以蓝靛,蓝白之美显现在世人眼前。该如何用动画来表现这些制作流程步骤。又如南通蓝印花布的图案简洁朴素,多为寓意吉祥如意的传统折枝花纹、花鸟动物及古时人物等,十分优美雅致,因而在民间流传甚广。该选择哪些图案,利于剧本的编写。需要对蓝印花布进行充分的前期研究和准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参观考察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同时进行动画前期创作中故事剧本的撰写。在场景与人物设定中,结合南通当地的风俗,建筑特色等,仍旧不离开本土文化。创作中期,主要投入到画画中,颜色,色调,风格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线条笔触。进入后期,即最后整理,合成、剪辑、输出成片。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人们关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商品,纸质的时代正在被翻过去,电子产品的不断升级,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现实功效丧失和审美功能退化的尴尬局面。但新的历史境遇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带来了新的艺术媒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传播是动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于特定历史时空和文化氛围中的二度创作,它一方面突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认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年轻人,同时也是对中国动画在创作方式上的推动。它不是动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单相加和重叠,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形式是动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向互动、共赢共生的生存。更多的人会先现注重图像,再看文字,人们也就越来越倚重用画面来表达情感,追求理想,阐释世界,动画就是这一新新媒介。也许有人会觉得,动画就是卡通,是娱乐,是看着玩玩,如果结合传统文化,结合非物质文化,会使得传统不像传统,缺少其中的意境,最后变成四不像。但是如果没有付诸行动,没有尝试过,是不会感受到动画的纯粹美好。它并不会减少传统文化半分的美,反而直抒胸臆,表达感情不做作。色彩的浓淡明暗,声音节奏的抑扬顿挫,空间想象不受现实所束缚,这些都是动画带来的奇妙之处。人们观赏起来有如香象渡河,更能深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释放出的文化内涵,承载并延续的民族文化精神。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通蓝印花布技艺为创作题材,以动画艺术为创新表现手段,以挖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提高传统文化的认同为目标,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法。采用动画的形式诠释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让公众通过全新的方式了解蓝印花布、重温传统文化,扩大传承群体,同时,实现传统文化、动画艺术和大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和良性循环,以此达到共鸣体验。

如果良好的利用动画这一较新的艺术媒介,在保护传统时,平衡好新与老之间的杆子,动画就犹如一个博物馆、一部纪录片、一本书,也将具备承载历史的责任与力量。

[1]史蒂芬•卡瓦利耶.世界动画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09.

[2]李钦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猜你喜欢

印花布南通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与文化遗产相遇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百企结对 携手并进:南通展现时代担当 致力推动跨江融合
南通职业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