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浙东乡土作家群笔下的婚俗陋习

2015-07-12高邦旭宁波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5年30期
关键词:作家群浙东婚俗

⊙高邦旭[宁波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论浙东乡土作家群笔下的婚俗陋习

⊙高邦旭[宁波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五四”后期,浙东一批作家在立足乡土民俗风情、传承鲁迅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浙东乡土作家群。这个拥有独特区域文化背景的作家群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对当地风物、人文环境、生活方式进行真实观照,更进一步以理性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审视乡土民俗的陋习,特别是对婚俗陋习的描写,从而达到鲁迅所倡导的以民俗为切入口改造国民性的目的,并引起疗救的功能。

浙东作家群现实主义婚俗陋习

开创现代乡土小说风气的大师鲁迅,作为浙东乡土作家群的领路人,独具匠心地首先在作品中引入了民俗文艺的方法,不仅通过乡土民俗画透露出对乡心、乡情的呼唤,也通过民俗描写去表现对中国乡土风俗中顽疾的国民性恨之强烈,从而表现对国民的爱之深切,例如在对《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风波》中七斤可笑可悲的命运等作品的批判中都看出了封闭、落后、野蛮、迷信的风俗对人性的荼毒和对人性的呼唤。在其引领下的浙东作家群,一方面传承了鲁迅的创作精神;另一方面对各自的写作进行更进一步拓展,使其包涵更深厚的人生内涵。而在笔者看来,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相同的文化传统的滋养,使得浙东乡土作家群笔下对风俗的描写具有地方色彩的标记,而其作品中那些对于婚俗陋习的描写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美学意味,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与深思。

一、乡土话语对婚俗陋习的真实观照

作为“五四”后第一代乡土作家代表的浙东作家群,他们出现在文坛上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创作卓著的代表有王鲁彦、许杰、许钦文等等。他们生活在浙东这片深藏着历史文化传统和浓厚的启蒙思想文化氛围的土地中,其独特的越文化的乡土话语也便于独到地传达出“五四”新文学对于启蒙文化的要求。透过浙东乡土作家群运用精致乡土话语对于乡风民俗的描写,充分展示了在独属的区域民俗背景下形成的属于当时当地文学现象的别样意义,同时也可以展示早期乡土文学的诸多特色及其对于推动整体文学发展的文学史意义。这些浙东作家们站在整个浙东地区的大背景下从民俗的角度审视着文化,同时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自身熟悉的乡土话语刻画着隐含在最深处的民俗生活相。因此,在作品中主张以民俗生活形态来揭示主题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民俗反映在乡土生活中可谓纷繁复杂,并有良陋之分。正如张紫晨在《民俗学讲演集》中所说:“良与陋之间只是相对的,而且在演变中,有些民俗有良而陋,又可由陋而良,有些民俗虽为陋习,经过演变和改革亦可变为良俗。”①所以在我看来浙东乡土小说致力于婚俗陋习的现实描写,不仅为了进行无情的剖析、鞭挞,更是为了看到改革的必要性,“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②,从而达到净化人心与人性、改变万古不化的婚俗陋习对人性摧残的效果。

浙东作家群笔下运用乡土话语描述了多样的地域民俗风采,其中通过婚俗的描写去深入了解与认识地域特色与文化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这些作品中的婚姻习俗,其中的婚俗陋习占了很大比重,探究其原因可能是这样的描写最为真实地展现了民俗态的生活,也使得作家更能以贴近自己生活的方式进行创作,从而产生出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有影响力的作品。

对于婚俗陋习,目前辞海、现代汉语大辞典中还没有对其给出专门定义,因此,只能依据《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定义,陋俗(陋习)指不好的风俗、不好的习惯、陈规陋习;而婚俗指有关婚姻习俗。我们了解了婚俗陋习的大致定义再去作品中整体认识浙东乡土作家群笔下的这种独有的风俗习惯。从引领乡土文学的鲁迅先生谈起,他的作品中就已经开始运用以婚姻中的病态民俗为题材进行创作,《祝福》中祥林嫂的再醮婚,在这种婚俗陋习的影响下,别说是旁人,就连祥林嫂自己都自始至终地相信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的迷信,这些都深入她的生命,影响她的言行,并最终导致了悲惨的命运。对于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过拥有类似生活体验的浙东乡土作家们,他们对婚俗陋习的描写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化探究,发现在民俗化进程中婚俗陋习的异同点,从而找出研究它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这些浙东乡土作家们运用属于当时当地的现实主义的乡土话语站在文艺民俗学的角度透视这些婚俗中的陋习文化。由于不同作家所生长和熟悉的个人生活的不同,所选择的贴近角度的不同,我们看到他们笔下所描绘的婚俗风习也存在着差异,大致细分开来,可以分为典妻(如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许杰《赌徒吉顺》),再醮婚(如许钦文《老泪》、许杰《改嫁》),入赘婚(如许钦文《步上老》),叔嫂婚(如许钦文《难兄难弟》),冥婚(如王鲁彦《菊英的出嫁》),童养媳(如潘漠华《冷泉岩》),守寡(许杰《台下的喜剧》、魏金枝《报复》)以及其他婚俗。这些真实观照下的婚俗陋习的描写,不仅对表层的特殊风情进行了描绘,更深入其深层次的普遍性的社会内容、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进行刻画。作家们传承了鲁迅精神中的“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写出他们的胸臆”,使用自身熟稔的乡土小说的叙述语言、人物语言,并多采取通俗的农民口语和适当带有生活化的方言词汇,形成了乡土话语颇浓的叙述口吻。

在这独特的美学风味的基础上对民俗深层结构成分进行细致探究,虽然在创作中对于揭示社会病源的途径和突破口——陋俗生活态的关注和选择不同,但是从这些浙东乡镇及民族的固有习俗的描绘中,显示那些特定时代区域社会生活本质中的阴暗、窒息的成分。这些现实主义手法下的真实观照,使得文艺民俗的审美层次得到提高,一方面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地描写了浙东故土的乡风民俗;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人生的观照下,他们将笔触深入到越文化的贫弱中,深挖开掘,对陋习展开反思批判,从婚俗陋习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去寻绎出中国文化史上独有的深邃的文化内涵。

二、犀利笔调对婚俗陋习的理性批判

“以民俗为切入口去改造国民性”,是鲁迅为代表的浙东作家群所极力主张和积极践行的文学观,他们抓住风俗文化中的黑暗面特别是婚俗中的陋习进行无情的剖析,加深了文化的批判意味。他们通过乡村生活中婚姻习俗这一视角的真实生活图景的描绘,对浙东乡村的麻木、贫穷、野蛮、愚昧的生活进行客观的再现与展示,他们通过犀利的笔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行理性的审视与批判,从而挖掘出引起乡村苦难的根源,揭示出病痛,引起疗治。

历史积淀下来的风俗习惯,是在岁月的流逝中保存下来的社会生活的固有成分。浙东地区在独有的越文化习俗积淀下,拥有很多带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不同类型的婚俗习惯,而这些习俗便成为浙东作家群笔下着力去探究文化意义并进行理性批判的重点。

以浙东婚俗陋习中典妻现象为例。从宋代开始吴越地区的典妻之风开始流行,元代以后盛行起来,而到了明清之际沿袭成俗。清人徐坷在《清稗类钞》中记述:“在浙江的宁、绍、台各地,常发生典妻之事,有妻与人,期以十五年,满则纳资取赎。”随着历史发展,典妻作为一种习俗,不仅没有消失,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浙东地区仍有发展延续的态势。因此,浙东的乡土作家们注意到这一婚俗陋习,将它写入自己的作品中,进行挖掘剖析。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与许杰的《赌徒吉顺》这两篇作品都关注到了这一中国封建礼教中最残酷的陋习,许杰的《赌徒吉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反映典妻陋习的小说。吉顺是个泥瓦匠,由于他在城里交上了几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朋友,染上了赌博的恶习,最终债台高垒,把妻子租给了别人。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中,也是春宝妈由于家庭贫困,被春宝爹典当给了秀才,作为借腹生子的工具。在这里不仅写出了典妻的原因,也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被典妇女的典妻生活,以及解典后的悲惨生活。这些描写都让我们从完整的角度去了解这一婚俗陋习,并通过作者在其间的理性批判看到所要抒发的情感与现实意义。在封建宗法制社会中,妇女作为可以进行交换的工具和物质,几乎失去了人的意义,仅仅是有生殖能力的传宗接代的工具,这种蛮婚陋俗严格侵害了女性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给妇女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显示了女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非人的悲惨遭遇。运用客观冷静的眼光审视这种习俗,作家柔石和许杰都极力提出了自己的理性批判,揭示并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下对人性特别是女性的无情摧残,以及造成这种毫无反抗气息的以夫权为主的婚俗制度下病态灵魂的原因,从而又一次看到国民灵魂的劣根性。他们的批判抓住以“人”为中心这一观念,从呼唤人性出发,看到了中国妇女在古老闭塞的浙东乡村所处的地位和真实处境。从悲愤与同情的民俗化描写入手去进一步改造国民性。

以承担着展现乡土陋俗、批判愚昧落后为己任的浙东作家群,他们的作品除了典妻这种习俗外,还包括再醮婚、叔嫂婚、童养媳等等,这一类型的作品都旨在揭示封建礼教的愚昧,揭露乡间宗法制度的残酷,以揭露、批判达到改造的目的。然而,除了对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婚俗的批判外,还有一类是揭露迷信愚昧的乡风乡俗,这是一种精神世界的陈腐,比现实存在的陋习更深入民族的根髓中,在迷信的婚俗陋习中人们的灵魂被严重扭曲、侵蚀。存在于浙东地区古老的婚俗——冥婚,就是婚俗中的蛮俗陋习中的迷信观点对人们思想的侵入,表现了封建迷信思想对人思想的禁锢和麻痹。冥婚又称攀阴亲、配干丧、鬼配亲,是丧葬与婚俗相融合的变式婚姻,指“生前非夫妇,死后移棺合葬,行婚嫁之礼”的习俗,以浙东作家王鲁彦笔下的《菊英的出嫁》为代表的冥婚描写就给我们展示了落后的浙江镇海地区存在的这类婚俗陋习的原始信仰和叙述者本人所持的理性批判的观点。在这篇作品中,我们虽然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但是作者在文章中重点想要陈述的事实是女性在传统文化、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严重束缚下的不幸命运。作者运用了绵密的笔致写出母亲为一个已死去十年,如今“正满十八岁”的女儿菊英订下了一门阴亲,选好良辰吉日,倾其所有隆重地为女儿举行婚配。这种在其他地域看来令人惊叹与震颤的文化习俗,是浙东地区真实存在的文化景观,王鲁彦煞有介事地对冥婚的程式进行细致铺排,让我们体会到令人咋舌的荒唐可笑。在这里作者不仅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更以强烈的伦理批判融入其间。看到了婚俗陋习是人们的精神枷锁,这是国民性灵魂病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五四”文化批评在民俗角度的延伸和补充。

通过文化选择的意义来看待对婚俗陋习描写的理性审视与批判,我们不仅观赏到特有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景观,更可以从落后、腐朽、麻痹的婚俗传统中看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原始迷信对人的灵魂的侵蚀和愚弄。浙东作家一种强烈的主观批判意识,使得他们笔下的作品涂上一种批判色彩。这种批判色彩不仅在整体的作品中表现出来,也在每一个细小的视角上表现出来。比如他们对落后习俗的批判,对封建迷信的批判,对扭曲人格的批判。也正是有这些犀利笔调的理性批判才使得我们能正视浙东乡村的破败、萧条、骚动以及其间一种不协调的灰色画面。最终使得我们认识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以及重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三、敏锐眼光注视下婚俗陋习的现实意义

日本现代民俗学家后滕兴善指出:“民俗研究最重要问题是要透过事象、民间传承的表面,来探索隐藏在它们最深处的内涵。”③那些最深处的内涵就是深藏在人的内心的民俗信仰,而透过人的内心的民俗信仰才能更敏锐地发现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观念,而是对当代社会文化都有重要含义的现实话语。其原因在于,民俗既有传承性和延续性,但同时也有很强的时代性特征。这就意味着,民俗不光是打开过去的一把钥匙,同时它也在反映着现在的文化,因而也是打开现在的一把钥匙。我们更应该从时代进程的发展中去探寻它们发展的轨迹,趋利避害地发展优秀的民俗文化,使得民俗文化的发展充满时代精神。

然而,并不能说陋俗没有存在意义和价值,正如陈勤建先生在《文艺民俗学》中所提到的,“那些多少年遗留下来的陋俗陈规,虽然注定都是应当灭亡的,但它们作为‘现存的’,在必然的限度内,还是合理的,合乎理性的。仍是社会本质规律发展的一个环节”④。因此在浙东作家敏锐眼光注视下的乡村婚俗陋习必定有其存在的意义,也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警醒的现实意义。这些婚俗陋习的描写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野去看待浙东乡土文化,看到这些婚姻民俗中积极有趣的成分,并加以吸收完善和延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越文化的婚俗陋习中的积弱积贫、弊端丛生的负面积淀。这就更需要我们对其中的陋习展开深刻反思,将其看作“现代化”的阻滞因素,而对阻碍现代社会发展的弊病进行激烈批判,于乡土风俗中看到改造民族文化的更为深邃的普遍性意义。例如从乡土文化中女性的婚姻信仰这个在时代进程中发生巨大演变的角度来看,过去旧式的婚俗陋习中的封建性和权威性对女性有着极大的伤害,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伴随着“五四”时期对不合理的婚俗提出改革要求,紧随时代发展的作家们同时也在不断揭示和披露这些陋习的存在并提出批判和建议的进程中,经过时间的洗礼,一些封建传统的婚俗陋习已经被现代文明的婚俗良习所替代。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浙东作家群用深厚的笔触深入婚俗文化陋习的中心,不仅揭其弊病,更对现代化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空具有跨越延续的特点,也注定了民俗文化——同拥有这种跨越延续的特点,我们从现存的传统习俗的印迹中还隐约看到了当时当地的文化影像,对其做出价值判断后,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态度去折射出存在的现代民俗观。婚俗陋习的现实关注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贴近生活的浙东乡土作家群的敏锐的深入观察和细致描写,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中存在的独特面,从而更好地看到当时对于国民性改造的要求,认识和学习到这些民俗文化对当代民俗发展的教育意义。

独特的地域文化反映了独特的风俗和民情,浙东文化习俗在越文化这样一个大氛围的影响下拥有自己独特发展态势和发展轨迹,其中流行的婚俗陋习也是其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生活在其中的浙东作家群这样一个独立群体看到了婚俗陋习这个值得揭示与描绘的点,细致深入地运用现实主义的笔法真实去刻画了婚俗中的陋习,从而揭露了传统陋习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残害,最终顺应“五四”时期启蒙思想的号召,在作品中或隐或显地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口号,针砭时弊,改造社会,并随着时代发展,留下了具有特色的时代和民俗的双重意蕴。

①张紫晨编:《民俗学讲演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页。

②鲁迅:《〈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5页。

③[日]后藤兴善:《民俗学入门》,王汝澜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76页。

④陈勤建:《文艺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页。

[1]毛海莹.构建生命之美:女性民俗与当代江南女性[J].民俗研究,2013(2).

[2]毛晓平.民俗对文学的浸润——以浙东现代作家为例[J].河北学刊,2002(5).

作者:高邦旭,宁波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与文化批评。

编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作家群浙东婚俗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新浙东报〉史料选编》编辑经过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浙东传统村落祠堂史及建筑形制研究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地域作家群研究的新样本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大地的声音
——东北作家群的文化体认与民族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