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岳《西征赋》写作手法及其主旨探析

2015-07-12关岩岩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14

名作欣赏 2015年21期
关键词:潘岳

⊙关岩岩[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济南 250014]

潘岳《西征赋》写作手法及其主旨探析

⊙关岩岩[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济南 250014]

潘岳的《西征赋》是述行赋中的宏篇大制,本文从文本的时空关系、对比运用、典故选取、主题设置、语言特色等写作手法、技巧入手,对《西征赋》进行分析研究,并在写作手法的分析中对文章的主旨给出笔者的解读。

《西征赋》 写作手法 个人荣辱 期待读者

《文心雕龙·诠赋》篇赞潘岳“策勋于鸿规”,其宏篇大制《西征赋》,更是纪行赋类的空前巨著。作品除了丰富的思想性、浓郁的人文性外,其写作技巧更是为人称道,刘勰称之为“魏晋之赋首”,实非谬誉。另外笔者认为:其关于“生”“位”与天、人关系的探讨,最终是落实到个人荣辱上的。

一、写作手法研究

第一,多维度的时空关系。在整体上以空间变换为写作顺序,即是汉魏晋纪行赋的一大特征“因地怀古”。在某一具体地点上则按照时间变化来进行写作,列举史事有所选择,其选择的标准是以支持其观点、能表达其思想为原则。同时,与某地相关但并未发生在该地方的故事有时也被作者用上,以弥补本地史料的不足。出于某地却不限于某地,写法自由灵活“,打破了线性时间的单向延展,使得……不同时空、不同状态下的情景得到‘同时性’呈现”①。如“鉴亡王之骄淫,窜南巢以投命”。段用夏桀被流放到南巢,与周王朝的崛起做对比,得出“人度量之乖舛,何相越之辽迥”②的感慨,是对相关事件的联想和嫁接,属于发散思维,避免了平面单调的叙述,在对比中使读者感受到两种执政者的理政方式的优劣。而其在具体某地则是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作,在“经渑池而长想,停余车而不进”和“当光武之蒙尘,致王诛于赤眉”两个自然段中,关于渑池的人文掌故先写蔺相如事、后写冯异事,按时间顺序排列。蔺相如事,写出爱蔺轻廉,情绪倾向明显,是作者对理想化“英才”的解读。冯异事,旨在说明皇帝要对属下有足够的信任,给属下足够的机会来展示自己,不要因考察的时间不够或方式不好而失去人才,希望在位者能够慧眼识“英才”。上下两件史事的铺排,在逻辑中显示了历史的理性。

第二,对比的运用。文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对比:有古今对比,如作者于“孟秋爰谢”,听政之余“阶长乐,登未央”,所见不过“雉于台陂,狐兔窟于殿傍”“洪锺顿于毁庙,乘风废而弗县”,游历昔日宫殿、禁中,繁华不再、古今异貌,黍离之感顿生。有同一时空里的不同环境和人物对比,如“经渑池而长想”,作者将秦、赵国力对比说明赵国局势之危;将廉颇、蔺相如对比,表达了对蔺相如的敬仰之情。对比的使用显示出作者鲜明的价值取向,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明王、盛世、贤臣的向往,以及对影响人生中“生”与“位”的“鬼神莫能要,圣智弗能豫”的不确定因素的思考和探讨。

第三,精心选取的典故。善于用典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使赋作呈现出渊懿典雅的面貌。赋中经典多引自《左传》《诗经》《易经》《道德经》《论语》等,如赋作开篇论述自己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时就提到“唯生与位,谓之大宝”,该句化自《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劲松彰于岁寒,贞臣见于国危”见于《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老子》第十八章“国家昏乱有贞臣”等。作者对典故的选择有其独到之处,如“降曲崤而怜虢,托与国于亡虞”段讲虢国君主因“德不建”而灭亡,所谓“德不建”即是表现出与明主相反的行为,不听臣下的谏言,一意孤行而至国破祀绝。西虢国位于今宝鸡市东,在潘岳之前,宝鸡的历史故事很多③,作者仅选择“假道伐虢”,绝非才力不足,而是刻意要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感情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而理智则是约束、规范这些动力的爵勒……古人认为‘为文尤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爵勒制之’(颜之推)。”④赋的铺排固可弥向丽靡,但仍有束缚他的“爵勒”,那就是一定要服从文章的整体需要而有机取舍。

白璧微瑕,赋作用典也存在不严谨之处。如“咸善立而声流,亦宠极而祸侈”段,赵飞燕、冯婕妤⑤、卫子夫⑥的结局虽然都很惨,但原因不同,至少冯婕妤、卫子夫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以奇见幸”“缘废自裁”。作者要表达的是因“宠极”而欲望膨胀、不知收敛,故而最后灾祸加身,也是一种应及时抽身、好自为之的自我警示,但所举事例太过牵强。

第四,不拘泥于一个主题。将遇事辄发的感慨浑然地镶嵌于所述的事情中,把所有的思想火花综合起来显示作者的整体思想倾向,而不是围绕某一思想主线来结构全篇。如“考土中于斯邑,成建都而营筑”段,敷演成王定都到周亡秦定天下。将与此地相关的事件作为起始,沿着一个方向简单地梳理兴衰脉络,在需要或者能发表感慨处,尽兴发挥,章法自由。另外,赋作没有一个严格的主题,关于王朝兴衰、人事否泰,可以随心感慨,一时一境,心情不同,思考方式不同,结论也不同。有历时的理性牵引,也有瞬时的情感激发。在杜邮想到白起之死:死于同僚进谗和君主遗弃。对政治倾轧中的君臣关系和大臣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感叹安身立命、取得功名之难。赋中亦有真性情的流露,如幼子夭折于新安,作者“虽勉励于延吴,实潜恸乎余慈”。结合潘岳的悼亡作品,可以说求官谋职只是作者一种立命和显示自己价值的途径,而亲情才是作者生命最后的信仰和依靠。

第五,语言方面,散韵结合,六言为主,杂以四言,用词精雕细琢。《西征赋》以骈句为主,间或运用其他不同句式,有些段落的文字句式则是骈散结合。如对偶句“行乎漫渎之口,憩乎曹阳之墟”“麟趾信于关雎,驺虞应乎鹊巢”等随处可见。赋作长对精细、短对工整,虽多涉及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但读来却不觉得生硬晦涩,给人一种柔顺的节奏感。在游历途中,作者总能用不同的方式完成空间的转换:或化用,如“纷吾既迈此全节,又继之以盘桓”化用《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⑦;或借历史故事转换视角,如用“愠韩马之大憝,阻关谷以称乱”将视角转向潼关;或改变动词,分别用“经”“登”“降”“升”“履”“津”“造”等动词来衔接空间转换,虽历地众多,但毫无呆板凝滞的感觉,正如隶书强调的“燕不双飞”,给人一种陌生化和新鲜感。

总之,《西征赋》在传承汉赋的同时,其写作手法亦多有创新,充分显示了西晋赋文重视文采、讲究铺陈的特点,是汉代赋作“舍筏”后的升华之作。

二、赋作主旨探微:落实到个人荣辱的“生”“位”与天、人关系的思考

赋作在“武皇忽其升遐,八音遏于四海”段中,从整体到具体,自天下大事一步步落实到自己。在叙述的过程中,掺杂着对即成事情原应怎么做的理性思考,可是事情总是不能朝理想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人们不能一直保持在理性的状态下做事,另一方面是人们无法精确把握事情的发展趋向。想与做、灵与肉之间的矛盾,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矛盾,在年近“知命”⑧却不知天命的潘岳身上难以获得最终的调和。

潘岳积极求用,以进身为意,列举明君贤臣的例子,探讨“生”“位”与天、人的矛盾,其政治思想或许并没有高尚到某种“关心民生疾苦,展现鲜明的民本思想”⑨的理想地步,自己的荣辱倒是在国家兴衰之上了。如“皇鉴揆余之忠诚”段:举例涉及圣人(孔子)、帝王(刘邦),平凡人,对故乡的眷恋,折中到自己——除了对故乡普遍的不分阶层的、出自本能的眷恋,“思缠绵于坟茔”更是注入了“孝”这一元素。“曹氏夺取汉王朝的政权算不忠,司马氏晋王朝的政权又是从魏王朝夺取来的,他是否真正‘顺天应人’呢?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派没有勇气解决这一问题。”⑩因此,政治原因导致“忠”的阐释变得狭隘,举政更提倡“名教”,“名教”天下“孝”的地位则抬升得更高了。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显示出符合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进取意识,它的期待读者肯定更倾向于上层统治者,希求被录用才是最大的目的。在看似理性、客观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颗火热的进取之心:对自我检讨、对当权者的迎合意味要远远大于对民生的人文关怀,这与潘岳醉心仕途的人生主线是一致的。

① 赵奎英:《混沌的秩序》,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

② 以下《西征赋》选文均出自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39-476页。

③ 《宝鸡县志》编纂委员会:《宝鸡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④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

⑤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88-4005页。

⑥ 司马迁撰:《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78页。

⑦ 洪兴祖撰,白文化等点校:《楚辞补注》,屈原:《离骚》,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页。

⑧ 王晓东:《潘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62-158页(按:潘岳正始八年(247)出生,至元康二年五月(292)被任命为长安令,于元康六年(296)被朝廷召回。该赋作于上任之后不久,因此应在四十六到五十岁之间且更靠近四十六岁)。

⑨ 陈会丽:《〈西征赋〉创作特色论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⑩ 任继愈:《中国古代思想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92页。

作 者:关岩岩,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潘岳
效岳游遨
潘岳侍母
饮食文化与成语——掷果潘安/掷果盈车
缱绻思情几人知——潘岳《悼亡诗》(其一)赏析
潘岳的12年环保印记
潘岳:没有刹车,驶向深渊
潘岳:生的漂亮,死的难看
美男子潘安是谁
潘岳及其悼亡诗研究
“潘安”貌美心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