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东民歌传承与保护初探

2015-07-12何志超江苏省海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26100

大众文艺 2015年3期
关键词:海门海门市号子

何志超 (江苏省海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26100)

通东民歌传承与保护初探

何志超 (江苏省海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26100)

本文首先对通东民歌的流传范围、分类特点、现状进行系统性的阐述,进而整理总结海门市在通东民歌这一传统文化上的传承保护发展相关经验。

通东民歌;传承保护;途径措施

当人类迈进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变得越来越重视、越来越迫切。特别是以方言为基础的山歌民歌,由于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已经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变得岌岌可危,亟需我们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弘扬传承。通东民歌是江苏南通海门市中北部地区一种特有的方言民歌,近年来该市对通东民歌的传承保护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有益探索。

一、通东民歌的流传范围

在江苏省南通市东部,有着一方长达2000年历史的江海平原,人们称之为通东地区。通东地区老百姓讲的方言是南部江淮语系的通东话,通东话主要流传在海门市和启东市的北部、通州市的东部,以及如东市东部向北的沿海地区。通东民歌主要是以通东话这一方言来传唱的一种民歌。其在海门市主要流传地区为包场、东灶港、余东、正余、四甲、货隆、王浩、刘浩、树勋、东兴、国强的绝大部分以及常乐、万年、德胜的一部分。当然还有一小部分流传在江苏南通启东的吕四、天汾,通州区的二甲、三余、东社、五甲。可以这么说,海门是通东民歌的主要传承流传之地,对通东民歌的传承保护是历史赋予海门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所在。

二、通东民歌的分类特点

通东民歌从它的体裁(亦即音乐形态)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号子、山歌、小调、说唱以及民乐等5类。通东号子是通东民歌音乐中最丰富最生动的部分。因为它直接来源于劳动生活,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随口即兴哼唱出来的声音。每种不同的劳动动作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不同劳动号子及音乐曲调。从音乐上来讲,通东号子的曲调丰富繁多,旋律精彩独特,是通东民歌中的精华;通东山歌则是从各个侧面反映人们喜怒哀乐,表达通东人民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和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乐曲。它分为短山歌、长山歌、盘歌、叙事山歌等几种形式。短的山歌只有四句,长的山歌长达数百句,大多描写男女青年在劳动中的爱情故事;通东小调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的生活音调。他和号子、山歌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小调是经过适当加工和创作的,节奏比较规整,旋律也比较流畅,大多是多段词的反复进行;通东利市是人们把生活、农业、时政等内容即兴编成通俗易懂的民间说唱,并在喜庆、佳节期间前去说唱利市以表庆贺的乐曲;通东的民间乐曲是过去民间艺人用工尺谱记载,互相抄录,演奏都用民族乐器的乐曲。

三、通东民歌的现状分析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文化领域全球化的冲击,以通东方言来歌唱的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亦如部分地区的方言民歌一样,处于步入自然消亡的节奏,对通东民歌的传承保护工作已是刻不容缓。通过走访乡贤、文艺爱好者、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梳理反映的意见建议,将通东民歌的生存现状归纳为以下几点:

1.城镇化下的劳动力转移。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如火如荼发展,海门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转入城市去务工,以体力劳动为代表的传统农耕方式受到现代机械化农业的冲击,通东民歌赖以生存的土壤正走向逐步自我消亡的阶段。

2.文化、心理等环境发生变化。随着现代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多元化,数字影院、网络讯视等新兴文化传播媒介迅速占领着精神文化消费领域,尤其是以“快餐”表现形式为主的流行音乐更能被年轻人追捧和喜爱,并且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而作为传统音乐的通东民歌已经难以在年轻人心中产生共鸣,通东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日益式微。同时在人们普遍心理上存在着这是一种“老古派”的音乐认知意识,是已经不入流的音乐,社会认同意识的转变导致通东民歌难以拥有与流行元素音乐相抗衡的受众群体,支撑力量显得非常地薄弱。

3.通东民歌艺术人才断代。通东民歌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他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通东民歌的传承。在前两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期间,曾对通东民歌进行一番深度地挖掘整理搜集,在下乡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会传唱通东民歌的老艺人大部分已步入古稀耄耋之年,她们虽然不懂音谱为何物,但却能信手拈来般的唱出优美的东通民歌,且乐感依然很好。但处于中青年阶段的人们已经大部分不会唱通东民歌,只是初略了解或知道通东民歌,对于是否愿意学习、传承、保护通东民歌已是相当地冷漠。同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小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对家乡方言却已经处于半通状态,通东话已然是处于边缘语言的系列,大有消亡的痕迹。通东话已是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更不用说以她为基础而传承千年的通东民歌。

四、通东民歌传承保护的途径措施

通东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海门市的文化主管部门在通东民歌的传承保护途径措施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1.成立相关研究机构。海门地处江海平原中心区域,得江与海的天然养分,具有江海文化最典型的内在特质。把海门的沙地文化、东通文化提炼可统称为江海文化。通东民歌作为通东文化的主要构建,成为江海文化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海门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率先成立县级江海文化艺术研究院,核定专业编制,为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对通东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开展搜集整理、理论研究工作,并适时开展通东民歌文化传承与保护研讨会,集各界人士力量加强对通东民歌的保护传承力度。

2.培养通东民歌传承人才。海门有一位对通东民歌深入研究的文化工作者崔立民。这位同志虽已退休,但一直致力于对通东民歌的资料搜集、理论研究和传承保护,于2012年成为代表通东民歌的南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海门市正余小学于2012年3月在全市首创成立“通东民歌”社团,根据预设的目标与通东民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说、唱、演三大部分内容,方式循序渐进,学生也容易理解接受,成为了传承保护发展通东民歌的重要基地。

3.建立通东民俗文化产业集聚区。以余东古镇、刘浩镇、货隆镇和正余镇等海门通东地区为主要范围,建立文化特色强、孵化聚集效应强的文化产业基地。其中刘浩镇以江海城隍庙建设为载体,通过建设通东民俗文化产业园和举办通东民俗艺术节、通东号子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进一步提升通东文化(民歌)的感染力,构筑通东特色的文化产业。正余镇依托现有仿宋街区,深入实施以通东文化(民歌)教育中心和传统书画艺术为两大核心内容的正余仿宋文化街区。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开发运用,不断拓展其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强化对通东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4.通东民歌集结出版。自2011年正式启动《海门文化大观》系列丛书工作以来,作为其中一卷的《通东民歌卷》即将集结成稿,该卷书由通东民歌传承人崔立民同志为主要编撰者,共分为总序、概述、民歌选、附录、后记五大板块,其中民歌选又分通东山歌、通东号子、通东利市、通东说令、小调、童谣、通东新民歌七大类。该卷书的成稿出版将成为对通东民歌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一项重要文史资料,在通东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海门海门市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台上三分钟
我多想去看看
聚“星”成“火”携手同心——记海门侨商郁飞和他的侨商团队
开山号子喊山歌
江苏省海门市龙信幼儿园活动掠影
吃火锅的发现
海门赞
不会说海门话的海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