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2015-07-11李涯雪武文鹏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椎动脉供血基底

丁 宁,李涯雪,程 东,武文鹏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2.哈尔滨理工大学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 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VBI)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所导致的相应供血区域局灶神经功能缺损而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1-2]。VBI 是神经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临床以眩晕、恶心和呕吐为常见症状,大多数不伴有耳鸣,是后循环梗死的危险信号,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3]。中医药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4-5]。笔者自2013年7 月以来,采用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并以单纯使用药物治疗作为对照,进行临床疗效及其对经颅多普勒(TCD)影响的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80 例为2013 年7 月至2014 年10 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门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间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 例,男24 例,女16 例;年龄41 岁~65 岁,平均年龄(54.72 ±9.84)岁;病程1 ~18 个月,平均病程(6.35 ±3.67)个月。对照组40例,男21 例,女19 例;年龄40 岁~63 岁,平均年龄(56.14 ±8.79)岁;病程1 个月~16 个月,平均病程(6.92 ±3.4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6]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即:①以典型眩晕为主症状,为发作性的视物有旋转感或自觉头晕或晕胀不适或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或不稳感或目眩,多因头位和/或体位变动诱发;②可伴有头痛、呕吐、复视、视觉障碍、视物变形、内耳疼痛、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昏厥、肢体共济失调、猝倒等其他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③可出现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辐辏反射障碍、咽反射和角膜反射减退或消失,自发性眼震及轻微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阳性的病理反射等;④符合超声多普勒(TCD)的血流不足或椎动脉血流不足影像征;⑤可有反复发作史。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②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者;③年龄40 ~65 周岁(含40 周岁和65 周岁);④2 周前内未接受过其他相应治疗;⑤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试验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眼源性、耳源性眩晕,由前庭神经元炎、美尼尔综合征、内听动脉栓塞、迷路炎、链霉素中毒等所致的眩晕;②严重心、肺疾患者;③严重肝功能、肾功能损害者;④伴有精神症状无法合作者;⑤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⑥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等不适宜针刺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5 mg,1 次/天,睡前口服。

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取穴:于氏头针“颞区”、风池、大椎、百会、太阳、头维、供血。于氏头针“颞区”定位:头维下方0.5 寸、顶骨结节前下0.5 寸及其二者之间。操作:患者正坐,自然体位,对腧穴局部进行常规消毒,选取φ0.40 mm×50 mm 无菌不锈钢毫针。在于氏头针“颞区”进针时,将针体与皮肤呈15°快速刺至帽状腱膜下,沿帽状腱膜刺入1.5 寸,同时刺3 针。用拇指或食指切按风池穴,待患者有酸重感后,将针刺入风池穴内,候气至,用力捻转按压,使针下沉紧,至产生热感,守气2 min。余穴常规针刺,平补平泻。针下得气后,留针40 min,1 次/天,连续治疗6 天后休息1 天。

两组均治疗21 天后进行疗效评价。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等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仪(型号:CompanionIII 型,由德国EME 公司生产)分别检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

3.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并结合血流动力学检测情况进行疗效判定。即:痊愈:眩晕等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消失,能够正常工作、生活,TCD 检查结果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恢复正常;显效:眩晕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改善,但偶有不同程度的头晕,TCD 检查结果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基本正常;有效:眩晕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但时有复发,对工作、生活影响不明显,TCD 检查结果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有所改善;无效:眩晕等临床症状、体征未见改善,甚至加重,对工作和生活有明显影响,TCD 检查结果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未见改善或加重。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P <0.05 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效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愈显率为85%,对照组愈显率65%,组间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 <0.01);治疗后组间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均P <0.01)。说明针刺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流动力学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比较 (±s,cm/s)

表2 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比较 (±s,cm/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1。

LVA RVA BA治疗组 治疗前组别 时间 n 40 22.04±2.78 24.27±2.65 32.63±3.58治疗后 40 32.13±2.45* # 36.58±2.73* # 41.86±3.60* #对照组 治疗前 40 21.87±2.91 23.80±2.92 33.24±3.72治疗后 40 30.35±2.67* 34.71±2.56* 38.75±3.59*

4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颈椎骨质病变、椎动脉受到机械压迫、椎动脉粥样硬化、基底动脉舒缩功能障碍、解剖异常等多种原因使位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及椎动脉神经丛受激惹[8],致使椎-基底动脉系痉挛,发生局部缺氧缺血。椎-基底动脉沿途发出脊髓动脉、迷路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桥支、小脑上动脉。供应脊髓颈段、迷路、小脑、丘脑、脑干、大脑枕叶和颞叶基底部。VBI 的特点表现为短暂的、可逆性的局部脑血流循环障碍。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血流动力学改变。经颅多普勒超声显像(TCD)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测得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脑血管的功能[9],被视为是一种简便的、经济的、无创伤性的检查手段,可以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1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属中医学“眩晕”等范畴[11]。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脑,且与各脏腑功能关系密切,可由风、痰、湿、虚引起,故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和“无风不作眩”。针刺能够疏通经络、调理气血[12-13]。对头部进行针刺能够通过局部刺激使大量感觉冲动输入中枢神经系统,使脑部血液循环加快,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调整血液流速和血容量,恢复椎-基底动脉供血,减轻眩晕等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示,针刺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方面均优于药物治疗。可见,针刺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肯定,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少,需在今后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 李莉,王祖红,易荣,等.腹针配合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5):23-25

[2] 滕秀英,周志伟.电项针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3,30(2):80-82

[3] 张磊,于学平.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2):14-16

[4] 徐建钟,郭红建.不同手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3,30(3):120-121

[5] 吕万娟,倪光夏.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6):94-96

[6]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38

[8] 吴文刚,孙丽华,吴北峰.颈椎复位配合经筋推拿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2 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44-45

[9] 舒遵华,王国强,黎明全,等. 耳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12):1161-1164

[10] 张家琼,成祥林,汪华,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4,11(15):24-26

[11] 王甜,孟智宏.以风池为主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8):66-68

[12] 王立军,张霁,刘金五,等. 化瘀双补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0,38(6):40-42

[13] 王立军,张霁,刘金五,等. 益红抗脑栓胶囊结合针灸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中医药信息,2013,30(4):59-60

猜你喜欢

椎动脉供血基底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辣语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a-C基底对WSx 薄膜组织结构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