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曲池与合谷对发热大鼠下丘脑前列腺素E2 的影响*

2015-07-11周晓英李世兵林星辉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曲池合谷下丘脑

周晓英,李世兵,张 林,钟 艳,林星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是由于机体体温调节系统异常所致,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所产生的外源性致热源或由微生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刺激物激发而释放的内源性致热源均可引起[1]。在近年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针刺退热有起效快、作用持久、无药毒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针刺退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发热介质白介素-6(IL-6)、前列腺E2(PGE2)、环磷酸腺苷(cAMP)等的释放有关[2],因此本项目拟观察针刺曲池、合谷穴对发热大鼠体温及下丘脑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影响,以探讨针刺退热的退热效应及其效应机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选用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 大鼠,6 ~8周龄,体质重(200 ±20)g。

1.2 药品与试剂

阿司匹林粉:上海如吉生物科技发展公司。银翘解毒颗粒:组成为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生产企业: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4020211。干酵母粉: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许可证号:420528010005。下丘脑前列腺素E2 酶联试剂盒:长沙丽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实验仪器

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是φ0.30 ×(25 mm ~50 mm);精密电子天平:GX-200,日本AND;电子体温计:DT001,深圳和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高速冷冻离心机:GT10-1 型,北京时代北利离心机有限公司;超低温保存箱:MDF-382E,日本三洋。

2 实验方法

2.1 酵母致热模型制备

先将大鼠在室温为18℃~22℃的实验室内适应3天,每天测体温3 次(方法:将大鼠固定后待其平静几分钟,挤出直肠内粪块,再将体温计探头的末端涂抹凡士林后,缓缓插入大鼠直肠内约2 ~3 cm 处,待显示器上的数字稳定后读数)。实验前10 h 禁食,可自由饮水。实验当天每只大鼠测体温3 次,每次间隔半小时,剔除体温波动超过0.3℃的大鼠,取3 次体温的平均值作为基础体温。将大鼠随机分成6 组,正常组不做处理,模型组背部皮下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外,其余4组用酵母致热法造模,即将20% 酵母混悬液按10 ml/kg于大鼠背部皮下注射,按压注射部位1 min 以防液体外渗[3]。

2.2 实验分组

注射酵母8 h 后选择体温上升0.8℃以上者,随机分为正常组(灌服蒸馏水)、模型组(灌服蒸馏水)、中药组(灌服银翘解毒颗粒)、阿司匹林组(灌服阿司匹林)、针刺组(针刺曲池、合谷)、非经非穴组(针刺曲池、合谷穴旁开0.5 cm),共6 组,每组10 只。

2.3 处理方法

2.3.1 取穴方法 主要参照《常用动物针灸穴位图谱》,同时结合模拟人体经穴并比较解剖学方法进行。合谷:前肢第1、第2 掌骨间,约当第2 掌骨中点桡侧;曲池:桡骨近端的关节外侧前方凹陷中。

2.3.2 针刺方法 采用0.5 寸、30 号的华佗牌针灸针,以络合碘消毒后分别针刺大鼠双侧曲池直刺0.4 cm,合谷直刺0.1 cm,用捻转泻法:大拇指作用力向后时用力捻转,然后轻力向前退回。捻转幅度为360°,频率60 次/min,持续捻针1 min,每15 min 行针1 次,留针30 min。

2.3.3 药物灌胃方法 将阿司匹林用生理盐水配置成浓度为10 mg/ml 的阿司匹林混悬液50 ml,银翘解毒颗粒用生理盐水配置成浓度为1.5 g/ml 的银翘解毒颗粒混悬液50 ml,0 ~4℃冰箱放置备用。大鼠灌药容积均为10 ml/kg。空白组及模型组均灌以等量的蒸馏水。

2.4 观测指标

各组进行治疗后的20 min、40 min、1 h、2 h、3 h、4 h分别测量大鼠体温1 次,并记录下来分析统计,比较各时间点各组之间的差异情况。

每组按照处理方法给予处理,按照预定时间进行体温测定后,分别于治疗后2 h、4 h 测量体温后再各取5 只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后快速断头(2 min 内取出),取出下丘脑,干冰速冻,存放于-70℃冰箱内保存备用。检测时取下丘脑35 mg 左右,加入1 ml PBS(PH7.4)。用匀浆机将标本匀浆充分,离心20 min(2000 ~3000 转/min)。仔细收集上清。分装后一份待检测,其余冷冻备用。检测方法按照酶联检测说明书进行。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大鼠体温变化情况

表1 各组经处理后体温变化情况 (±s,℃)

表1 各组经处理后体温变化情况 (±s,℃)

注:与正常组比较,**P <0.05,* P <0.01,○P >0.05;与模型组相比,##P <0.05,#P <0.01;与阿司匹林组比较,◆◆P <0.05,◆P <0.01,☆P >0.05;与针刺组比较,△P <0.01,△△P <0.05,&P >0.05;与基础体温比较,□□P <0.05,□P <0.01,▽P >0.05。

图1 各组体温变化曲线图

表2 各组下丘脑PGE2含量 (±s,单位:ng/L)

表2 各组下丘脑PGE2含量 (±s,单位:ng/L)

注:与正常组比较,**P <0.05,* P <0.01,○P >0.05;与模型组比较,#P <0.01;与阿司匹林组比较,◆◆P <0.05,◆P <0.01,☆P >0.05;与针刺组比较,△P <0.01,△△P <0.05,&P >0.05。

由表1 及图1 可以看出,大鼠注射酵母后,体温有明显的下降相和上升相,起始时体温先降低,约2 h 后大鼠体温迅速上升,约7、8 h 左右于峰值平台期并能维持数小时。各组经过处理后,除模型组和正常组外,大鼠体温开始下降,其中针刺组下降曲线较陡,中药组和阿司匹林组的曲线相对较接近,非穴组下降曲线较平缓。

在注射酵母悬浊液8 h 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药组、阿司匹林组、针刺组及非经非穴组大鼠的体温均显著升高(P <0.01 或P <0.05),说明造模成功。各组经过处理后,阿司匹林组、中药组、针刺组、非经非穴组各组体温与模型组相比,在1 h、2 h、3 h、4 h时,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说明均能使酵母致热大鼠的体温下降。经处理1 h 后,针刺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础体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处理2 h 后,针刺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阿司匹林组相比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处理4 h 后,中药组和阿司匹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中药组与基础体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说明,针刺曲池、合谷,口服阿司匹林、口服中药均有退热效果,但是针刺曲池、合谷起效解热时间短、作用持久。非经非穴组也有解热作用,但是退热效果较其他几种方式疗效稍差。

3.2 大鼠下丘脑PGE2变化情况

图2 各组下丘脑PGE2含量比较

由图2 可见,经治疗2 h 后,阿司匹林组、中药组、针刺组、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 <0.01);阿司匹林组、中药组及非经非穴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 <0.01);针刺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针刺组与中药组、阿司匹林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 <0.01);中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非经非穴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1)。处理4 h后,针刺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后2 h、4 h 各组的体温值分别与相应PGE2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经统计学处理二者之间均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r 分别为0.762,0.864,P <0.01)。以上说明针刺组在2 h、4 h 时PGE2含量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中药组、非经非穴组;阿司匹林组和中药组在4 h 时大鼠丘脑PGE2含量相差不大,非经非穴组丘脑PGE2含量较其他组均较高。可推断针刺曲池、合谷可降低大鼠下丘脑PGE2含量。

4 讨论

发热为临床上常见的症状,许多学者也一直致力于发热机制的研究,对于发热主要是在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下,激活体内免疫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EP),即大量致热性细胞因子,这些因子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4]。致热因子很多,近年来也有一些新的递质被发现。在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中,PGE2是最重要的中枢发热介质之一,已得到大量的实验证实[5],给脑室或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注射PGE2,动物均有发热反应,且发热程度与注射量成正比[5-6]。因此,本项目通过测定下丘脑PGE2含量的变化,探讨退热的作用机理。现在临床上的退热药仅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且随着耐药性、毒副作用等问题的日益严重,针灸疗法退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本实验通过研究针刺退热的疗效及机理,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本实验选取的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可疏风解表、调和营卫,对热病无汗者可发,多汗者可敛。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调节全身功能,具有清热祛风、调和营卫等作用,可助阳气、祛火,治外感发热。两穴相配为治疗高热的经验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有退热之功效,是治疗目赤、流涕、咽喉肿痛及发热的要穴,且两穴均在上肢处,体表定位容易,取穴方便,操作快捷方便,技术实用,适合临床推广。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针刺曲池、合谷穴的解热时间短、作用持久,可以通过降低下丘脑中的PGE2水平从而达到退热的效果。

[1] 缪媛媛,孟庆义. 解析发热与不明原因发热[J]. 临床误诊误治,2013,26(4):5

[2] 吴晓岚,赵书芬. IL-1β 致热机制的研究进展[J]. 解剖科学进展,2004,10(3):267-270

[3] 唐晓峰,薛漫清,王晖,等. 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25(3):327-330

[4] 张林,钟艳,贺香嫦,等.针刺退热的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7):95-96

[5] 杨金蓉,宋军,胡荣,等.川芍挥发油的解热作用及对下丘脑PGE2含量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4):34-36

[6] 周晓英,钟艳,李世兵,等.针刺退热的实验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6):183-184

猜你喜欢

曲池合谷下丘脑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基于《针灸大成》的曲池穴穴位本意及临床应用探微
科学家发现控制衰老开关
中药对下丘脑作用的研究进展
小穴位 大健康
兴奋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对结节乳头体核c-Fos表达的影响及其受体途径
How to Avoid Weight Gain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