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域下的交替传译
2015-07-10隋丹妮王亦兵
隋丹妮 王亦兵
内容摘要:本文以模因论作为交替传译研究的基本理论,试图从由文化发展规律及感知的模仿和复制方式为基础的翻译模因为切入点,探讨基于模因论的口译中最常见的形式---交替传译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模因论 交替传译
一.前言
模因(Meme)源自希腊,意为“被模仿的事物”,是不同宿主间传递行为、文化和不同认知模式的单位,传播方式体现为模仿和复制。由于模因被学者们解释为是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单位,因此,模因论可以应用于各类学科,为跨学科研究注入新鲜力量(Dawkins,1982;Blackmore,1999)[1、2]。
我国最早将模因论与语言研究相结合的是语言学家何自然教授,他首次用模因的信息传导方式分析语言现象:“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在语言文化交际当中,语言选择、使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文化、语言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何自然,2007)[3]。随着模因论与语言学理论结合的发展,学者们逐渐将研究细化,如模因论与语用学、模因论与翻译等。翻译模因主要研究的内容是模因的信息传播方式,即以文化为传播单位。模因并不是单一的,它分为不同的基因类型和表现形式。就翻译现象而言,可以把模因基因类型看作是源语和目标语相互转化时对源信息表意的等值传递;而模因表现类型则是将源语和目标语的转化看作是意义传译的非等值复制。相对于翻译领域中的笔译,口译拥有极其复杂和抽象的认知过程,而模因论的信息传播和复制功能恰恰能用来诠释口译,尤其是交替传译的认知过程。
二.模因论与“认知负荷模型”
交替传译绝非简单的信息的单向加工过程。口译知名研究者法国学者吉尔提出了交替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将交替传译的加工分为两个阶段,PhaseI:CI=N(笔记)+M(记忆,尤其是短时工作记忆)+C(信息整合),PhaseII:CI=Rem(记忆)+Read(笔记)+P(语言产生)[4]。根据该认知模型,交替传译过程主要包括笔记能力、识别笔记、记忆、分析和语言产生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译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分析能力。每一种能力都是译者需要全部具备且做到“实力相当”,因为任何一种能力的欠缺都会导致整个过程的失衡并最终导致语言产生的失败。
模因是信息单位,尤其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单位,它承载着信息传递的经典方式,即复制和传播。而吉尔的交替传译“认知负荷模型”清晰的展示了口译过程涉及的精力分配和对译者多种认知能力要求,更是源语信息向目标语信息转化的信息加工过程,因此,可以大胆的将模因论用于交替传译的分析中。
三.模因论与交替传译
交替传译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接收--信息加工(分析、处理)--信息的输出。从“认知负荷模型”角度看,该加工过程可细化为:源语输入一信息解码一记忆加工一信息编码一目标语输出,该过程与模因论的信息传导过程颇为相似。模因论的信息复制和传导过程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Francis Heylighten,2008)[5]。同化是指模因,即文化信息能够影响个体,并成为新个体认知和习得的一部分;记忆则是将新个体的模因保存在记忆中,并成为长时记忆,一旦遇到相关信息刺激便迅速被激活;表达即提取新模因信息并用新个体的体系表达出来;传播是模因信息传递的载体,具有保留信息完整性的功能。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交替传译过程的实质是两种语言的转化,更是两种文化间的传递,是文化传播的过程。译者接听源语信息,通过解码,记忆同化的外国文化,此时语言模因成为源语信息模因的新个体。源语信息模因根据目的语进行编码,再根据加工系统自动将语言的概念表征及其不同的语言体系,包括语法、语音、词汇、语义表征连接起来,最后由新的模因个体传播出去。
交替传译过程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外国文化和语言模因,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之一就是完成同化过程。我们可以把发言人表达的信息看作是一个综合的模因体系,其中包括发言人所要传达的文字信息、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当这个综合的模因体系以语音的形式传达给译者时,译者进入编码体系,当新模因体系输入时会激活译者认知体系中的相关内容进入到对新信息的理解分析,即解码过程中。此时,模因体系的信息已发生了变化。在现实的口译过程中,当译者听到源语时,即进入到语言输入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求译者对源语所表达信息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往往译者在听到标题后便能推断出源语表达的主要内容及篇章的布局方式。比如,通常的会议致辞或发言,通过题目了解关键词及关键术语,推断出翻译内容的所属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通常会议致辞无论涉及哪种领域,通篇的布局皆雷同,包括寒暄,活动简述,活动意义,最后致谢。因此,在语言的输入环节,学生要听懂题目,加强题目关键词的记录及演讲内容结构和大意的推理能力,此外,知识面的扩充也至关重要。
人们熟知的记忆类型主要有两种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而对处于加工任务中的记忆要素更多的称为工作记忆。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工作记忆能力尤为重要,不仅如此,在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中记忆不仅是重要的认知能力和信息加工环节,更存在于其他的认知能力中,因此,对于译者的短时工作记忆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交替传译的过程不仅仅依赖短时工作记忆,更需要有长时记忆作为基础,两者共同作用完成信息模因的再加工,因此,无论是作为认知要素还是认知能力,记忆在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模因论角度看,记忆是模因成功完成复制的第二步骤。如何完成记忆以及如何有效的记忆是译者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因为记忆能力存在于交替传译过程的始终并与其他能力紧密相关。影响记忆时间长短的两个必要条件为:一是译者是否对发言人发出的新模因体系感兴趣并被吸引;二是该新模因体系是否反复出现。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如果译者对新出现的模因体系倍感兴趣并能无意识的接纳这种新认知,甚至取代了译者原有的认知体系并快速的对其进行信息解码。再如果译者多次从发言者处接收到该模因体系,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译者习得了该体系即深刻理解了该模因体系所传达的信息,因此,其储存在译者记忆中的时间变得更长,甚至有可能成为长时记忆的一部分。能反映出译者记忆能力的技巧便是记笔记的能力,由于记忆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笔记技巧的掌握也不仅仅是快速的记录信息,它综合了分析信息、解码信息、识别信息和记录信息,这四个过程并不是先后完成的,而是当信息一旦输入后便同时作用。
译语表达是译者所经历的第三个阶段。译者完成源语的同化记忆后,由于接收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指令后,将会对目标语的新模因进行编码,进而输出。对于主要以口头表达为信息传递方式的交替传译而言,表达已进入完成语言转化的关键时期。这直接关系到译员口译质量的呈现,也是体现译员口译技能和素养的关键,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交替传译的最终目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将源语信息完整而准确的转化成目标语,让听者能够了解发言者所传达的准确信息,达到交流的目的。从模因论的信息复制功能角度看,即实现了译者将源语信息以目标语的方式传播出去。模因体系的复制和传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发言人将由文化、信息和语言组成的新模因体系传达给译者,译者通过记忆将该信息同化到自身的认知体系中并对其再认知,即重新编码、解码并最终以目标语的表达方式传播给听者。听者接收译者的口译翻译信息后能够理解并对该信息进行深加工使之与自身认知系统相融合,这说明译者成功的完成了信息的复制和传播过程。
四.结语
通过模因论分析交替传译的过程,能够进一步了解信息加工的过程及译者需要掌握的相关技能。译者口译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停顿、漏译、语意衔接不当等问题,而模因论的信息复制和传播过程的特性恰恰可以可用来分析上述原因,帮助译者找到问题所在从而提高口译质量。
参考文献
1.Dawkins, R. 1982. The Extended Phenotyp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Blackmore,S.1999.The Meme Machin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何自然,谢朝群.2007.模因与交际[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49
4.Daniel Gile,1995,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 [M]. Amsterdam & Philadephi: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5.Francis Heylighten.2008. Cultural evolution and memetics [J]. Encyclopedia of Complexity and System Science, B.Meyers, ed.: Springer
基金项目:2014年度辽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交替传译认知过程的模因论视角研究(L14BYY018)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