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症46例
2015-07-10姚宏军
姚宏军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044000)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症46例
姚宏军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044000)
失眠症是指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的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疾患[1]。笔者应用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症,能显著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门诊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23例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46~68岁,平均57.92岁;病程1~24个月,平均11.25个月;睡眠时间最短1h,最长5h,平均3.91h。对照组23例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45~69岁,平均57.84岁;病程1~23个月,平均11.42个月;睡眠时间最短1.5h,最长5h,平均3.96h。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辨病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符合胆胃不和、痰热上扰失眠症证型: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3]中失眠的诊断。①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②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③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持续1个月。
纳入标准:符合失眠症的中医辨病辨证标准及西医诊断标准者;年龄40~7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可按计划坚持治疗的患者。
排除标准: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基础疾病及药物或酒精依赖等因素引起的继发性失眠症。年龄在40周岁以下或70周岁以上者;合并有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肿瘤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温胆汤加味方(药物组成: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枳壳10g,竹茹15g,夜交藤15g,炒酸枣仁30g,远志15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饭前、晚饭前2次温服。
对照组服用地西泮片每次2.5mg,每晚睡前半小时服用。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用药1个疗程观察疗效。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2]。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时间、入睡后觉醒次数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睡眠时间、入睡后觉醒次数比较(¯x±s)
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头痛、嗜睡、乏力等)发生率比较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讨论
失眠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中医学属不寐。不寐在《黄帝内经》中称为“不得卧”“目不瞑”。认为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致。《素问·逆调论》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引申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均属于此。明代李中梓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不寐证的病因及治疗提出了卓有见识的论述,包括气虚、阴虚、痰滞、水停、胃不和5种情况,其中痰滞者用温胆汤加胆南星、酸枣仁、雄黄末;胃不和者用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温胆汤包括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等,功能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症见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等。夜交藤、炒酸枣仁、远志等有宁心安神作用。合方应用治疗失眠症疗效较佳。而应用地西泮片治疗失眠症出现头痛、嗜睡、乏力等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多。综合比较,应用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睡眠,减轻患者痛苦。
[1]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9-41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中华神经精神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6,19(5):318-320.
201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