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2015-07-09

月读 2015年7期
关键词:民本百姓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精粹解读系列之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习近平

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首要地位。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既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精华,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宗旨的重要思想基础。因此,系统地梳理和理解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内涵及价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源流

夏商西周时期:民本思想的萌发阶段

我国的民本思想早在神话传说中就有反映,只是没有确凿的史料作为支撑。比如神农尝百草、有巢造屋、燧人取火、大禹治水等等,都反映了部落首领对部落成员的责任感。

夏朝的开国帝王启因得民而有天下,到了夏桀,由于“不敬德”而“虐于民”(《尚书·多方》),引发了“成汤革夏”。作为商朝的开国帝王,成汤“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政,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从而“百姓亲附,政令流行”(《淮南子·修务训》)。

然而到了商纣王统治时期,则“劳民力,夺民财,危民死,冤暴之令,加于百姓”(《管子·形势解》),致使民怨沸腾。武王伐纣之时,商朝军队阵前倒戈,纣王投火自焚而死。

夏、商的覆亡,使西周的统治者认识到人心向背与统治安危的关系,朦胧地意识到民众力量的重要性。像召公就说:“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尚书·召诰》)周公讲得更明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留下了“敬德保民”“民为邦本”“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等民本警句。这些警句是上古先贤对早期政治关系的认识和思考,虽然质朴,却有着直接的客观依据。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确立阶段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各诸侯国的君主、执政者,置身“百家争鸣”中的大批思想家,从“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社会变化中,特别是从数以百计的诸侯、大夫覆宗灭祀的惨剧中,深刻认识到民与“国”“家”安危存亡的关系。于是,如何理解和对待民的问题,成了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

基于这种要求,当时的开明治国者和思想家们开始对以往资料和经验进行理论的概括, 从而使民本思想首次获得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形态。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了季梁对隋侯说的话:“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同书庄公三十二年记载了虢国太史的话:“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这时,彻底否认神存在的无神论尽管还未出现,但在神民关系上已开始由神向民倾斜。而在君民关系上,也更加重视民的作用。鲁哀公元年(前494),逢滑对陈怀公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如同对待受伤者一样加以抚慰),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

当然,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主要还是集中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

春秋之时,齐国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令顺民心”的主张。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明确提出“德政”的人,他大力宣扬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认为“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道家创始人老子也说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而仁政思想的核心就是“得民”,得民的关键则是“得民心”。这就要求为政者“以德服人”,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他的大胆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梁惠王上》),是其民本思想最闪光之处。荀子较孟子更进一步,他以舟水比喻君民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这就是“君舟民水”理论的源头。此外,杂家的著述《吕氏春秋》中也提出了“怜人之困,哀人之穷”“信于民”等民本观点。

汉唐时期:民本思想的完善阶段

然而,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并未充分吸纳民本的思想,而推行残民以逞的严刑峻法,结果导致二世而亡。有鉴于此,代秦而起的西汉君臣全面总结了秦亡的历史教训,对民本思想进行了完善。汉初政治家陆贾在《新语》中指出:秦朝速亡的原因是“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认为民心不可侮,民意不可违,民力不可轻:“夫欲建国、强威、辟地、服远者,必得之于民。”政论家贾谊对秦朝二世而亡的反思更进一步,他对民本思想的阐发也超过了以往思想家,他在《新书·大政上》中强调民为政本:“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两汉之际的学者桓谭则以“王霸并用”来表述自己的民本思想,提出“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新论·王霸》)。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既是参与创业的一代英主,又是高扬民本思想的帝王代表。他特别欣赏荀子以舟水喻君民关系的观点,深刻认识到为国之术,必须以民为本;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更是认为官吏是为百姓服役的,他说:“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送薛存义之任序》)

明清(包括近代)时期:民本思想的升华阶段

明代中后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一些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开始对封建专制进行批判,这已经触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要害。如黄宗羲、顾炎武疾呼以“公天下”取代“私天下”,直指君王与臣民、治者与民众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黄宗羲更是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原君》),王夫之则认为“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周易外传》)。这时的民本思想具有了更多的自由平等、反对专制的性质,带有近代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传入中国,对传统民本思想向近代化的演变起了促进作用。当时,主张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宣传“民权”思想时,就援引了传统民本思想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像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引古训“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提出了“君民共治”的主张。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是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它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而且借鉴了西方的部分先进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强调治国者要以一颗仁心待民,正如荀子所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如此,才能赢得民心。仁心待民具体表现在安民、富民、乐民,这也是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

中国自古就有“治国必先安民”的理念。所谓安民,就是让百姓生活安定,生产有序,不为赋税徭役所累。对此,孔子曾言:“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孟子也说要“不违农时”。这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社会,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安民举措。孟子还提出要“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梁惠王上》),目的是减轻百姓的负担。汉代的贾谊对安民颇有见地,他认为安民是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只要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国家就不会发生动乱,社会就会稳定发展。因此,他在《过秦论》中说:“故先王者,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贾谊还告诫治国者,对于民众决不能怠慢,更不可欺骗他们。谁若怠慢、欺骗了民众,谁就将落得可悲的下场。后世统治者,如唐太宗、明成祖、康熙帝,采取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抑制土地兼并等安民措施,贞观之治、明朝的基业以及康乾盛世,于此有很大关系。

所谓富民,也称足民,即让百姓衣食无忧、生活富足,主要强调的是民生问题,因此也有人将其看作是安民的基础。民富则安,民贫则乱,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因此,统治者要想尽办法使百姓“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墨子指出:“民之所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非乐》)如果百姓到了不能生存的地步,政权便不会巩固。此外,中国古代强调道德教化,又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的古训,由此富民显得更为

重要。

乐民,有两层含义:一是就百姓的心理和精神层面而言,要求治国者切实为百姓利益着想,让百姓过得快乐;二是要求统治者能亲近百姓,与民同乐。正如孟子所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治国者只有与民众同甘苦共呼吸,才会受到民众的拥护。宋代的范仲淹说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为官者心系天下和百姓的胸怀和抱负。

民本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精华,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它要求统治者和官员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律己正人,由此生发出“明君”与“清官”意识,同时衍生出尚贤、举贤、任贤和反腐倡廉的思想。民本思想还要求“安民”“富民”“乐民”“保民”,由此生发出治国以“德主刑辅”、治民以教化为先的德治思想。显然,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治国之纲,此纲一举,就会有利国利民的政策出台,从而出现一个“政平讼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纵观历史,凡是民本思想高扬的时代,也是当政者制定的政策既反映百姓的愿望,又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时代,“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洪武永乐之治”“康乾盛世”的诞生,无不如是。

时至今日,民本思想仍有其现实意义。

首先,民本思想是当代民主建设的文化土壤。应当指出,任何一个国家民主的发展,都不是凭空进行的,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基础。历史经验证明,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应用于中国,根本行不通。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民主的模式也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国家的民主都会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汲取了西方近代以来的民主思想和积极成果,更吸收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尽管它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民主思想有本质的差异,但其强调人民的地位和重要性,甚至反对专制等要素在相当程度上与今天的民主思想是相通的。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所以能够生根发芽,正是在于它立足于本国的文化和实际,充分考虑到普通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需求。当代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传统民本思想作为文化土壤,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

其次,严惩腐败、注重道德离不开民本思想的支撑。纵观中国历史,历代清官、廉政者无不具有民本思想。北宋政治家司马光的奏状中随处可见他心系民情的心志,对于那些残害百姓的贪官污吏,他要求治以重罪。明太祖朱元璋的经历让他深知民间疾苦,因此对于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即使贪赃数目很小也施以重刑。海瑞清廉为政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人人传颂。腐败归根结底损害的是百姓利益,丧失的是民心,严惩腐败分子,百姓拍手称快,是以民为本的体现。

此外,民本思想还强调人文关怀、实行德政,以及执政者的道德行为和修养。这种道德精神与价值取向是当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需要大力提倡的。也就是说,从政者既要加强道德约束,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切实做到为民表率;而在治国方略上,则要实现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

最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吸取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重民”“富民”“爱民”“保民”“乐民”等传统民本思想体现了执政者对百姓地位的重视。民本思想的提出与推行,对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着积极作用。但它也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就需要从政者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批判的继承,真正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观、利益观。

猜你喜欢

民本百姓思想
兜底治疫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百姓看家“风”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百姓腰包更鼓了
浅谈民主与民本思想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试论洪遵的生平和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