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仲的智慧

2015-07-09鲁先圣

月读 2015年7期
关键词:鲍叔牙齐桓公国君

鲁先圣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他为相四十年,推行以民本为题旨的一系列治国之策,从而使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因而,可以说,没有管仲,就没有齐国的霸业,没有管仲,就没有齐桓公的王者地位。事实上,在春秋以来的诸多历史典籍中,对于管仲功绩的记载,类似这样的评价不可胜数。

管鲍之交

关于管仲担任齐国宰相的过程,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鲍叔牙。管鲍从小就是挚友,然而,成年以后,鲍叔牙做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老师,他推荐管仲做了另一个公子纠的老师。当时,两个公子都作为人质生活在国外,小白在莒国,纠在鲁国。两个人各为其主,尽心尽力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干。正在这个时候,齐国的国君齐襄公死了。

为了继承君位,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听到消息立即启程回国。管仲带领一支队伍,到公子小白的必经之路上去截杀小白。管仲亲自射箭,射中了小白的衣服带钩,小白装死骗过管仲,使得公子纠放松戒备,放慢了前进的速度。

这边的小白和鲍叔牙,快马加鞭昼夜兼程,抢先回到了临淄。公子小白在群臣的拥戴下,继承了王位,他就是后来一统中原、称霸诸侯的齐桓公。齐桓公刚刚即位,立即命令大将率领精兵攻打曾协助公子纠的鲁国,并要严惩管仲。鲁国看到公子小白成就了大业,再帮助公子纠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索性卖个人情,杀死了公子纠,并把管仲囚禁了送给齐国的军队。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高义让贤的故事,就在此时的齐国上演了。此时的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的地位如日中天,但他做出了一个惊世之举:他对齐桓公说,自己才学远在管仲之下,管仲先前帮助公子纠,是尽分内职责,他没有什么过错。作为一个贤明的君王应该不计前嫌重用人才,才会让天下人佩服。

作为一代雄主的齐桓公,自然有这样的胸怀和容量。他问鲍叔牙,让管仲担任什么职务。鲍叔牙说,宰相之位非管仲莫属,自己心甘情愿在管仲之下。

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劝告,任命管仲为齐国的宰相,为自己成就了一世英名,更使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之下成就了一匡天下的霸业;而管仲、鲍叔牙的故事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让贤高义的经典美谈。

一个贤明的君王与一个旷世之才组合在一起,从而有了后来齐国四十年的“管桓之治”,这中间起决定因素的人物毫无疑问是后来渐渐从齐国的历史中隐去的鲍叔牙。对于这一点,齐桓公和管仲都是清楚的,所以,他们不仅仅让鲍叔牙安享齐国大治的快乐,而且告诉后代的君王要让鲍叔牙的后人永远享有俸禄。事实上,在齐国存在的几百年里,鲍叔牙以后的十几代子孙,在齐国都是有名的大夫。他们不仅仅享受着国君给他们的各种待遇,更享受着人们对祖先鲍叔牙荐才举贤美名的尊敬。

爱民利民富民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时候,齐桓公问管仲有什么才能。鲍叔牙说自己有五处不如管仲:对人民实行宽惠政策,爱护人民,时刻想着人民的利益;治理国家能够抓住根本,不会舍本逐末;能够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从而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戴;能够制定和实行为天下人遵守的礼义准则;能够身先士卒亲自临阵,率领将士勇敢作战。而这五个方面的长处,正是一个国家最需要的,正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

根基。

管仲担任宰相以后,齐桓公问他改革政治从哪里入手。管仲说,从爱民开始,首先让普通百姓得到实惠。桓公按照管仲的建议,颁布法令:“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行之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就是说,每百石谷物,税取一钟(古代度量单位,合六斛四斗)。百姓从新的法令中得到了实惠,都拥戴国家的法令。

接着,管仲又提出,治国兴邦这还远远不够,真正使国家富强,使百姓得利,还应该从兴德政、办实事入手,做好六件事情: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伏利,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此谓输之以财;导水潦,利坡沟,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赈罢露,资乏绝,此谓赈其穷。同时管仲还把富民当作治理国家的第一要务,他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他甚至还提出了以工代赈的办法帮助农民克服灾荒造成的困难。

管仲的治国精髓,就是他的民本思想。他建议实行的所有政策,考虑的基点都是民众百姓的利益。他的这些治国之策,受到普通百姓的赞成和拥护。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遇上了欲建不朽之业的齐桓公,他的这些在一般国君看来是削自己的威望、灭自己的威风的举措,才能够得到批准和实施。

理顺利害关系

一整套的富民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使齐国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摆脱了贫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个时候,管仲又及时地提出了从民本关系出发,正确处理新的社会关系的思想,理顺国家面临的各种利害关系。管仲说:“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意思是说,国家乱的根源在上而不在下,“乱自上始”,提醒国君时刻注意自己的欲望言行,一切都应该在百姓能够承担的范围内,才不会产生祸乱。

国家的强盛,使得官员的俸禄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奢侈浪费的风气在一些官员中间开始流行。齐桓公想遏制这种风气,就问计于管仲。管仲说:“君尝之,民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为什么官员中盛行奢侈之风?国君看看你自己穿的是华服狐裘,吃的是山珍桂浆,你自己做了这样的表率,大臣当然就效法了。如果国君你身体力行,先从自己做起,轻车简从,衣食朴素,你看看大臣们会怎么样做。齐桓公顿开茅塞,他换上了朴素的衣冠上朝,出行也是轻车简从。齐国尽管没有颁布什么禁止奢侈的法令,但不久,奢侈腐化之风就得到了根本的扭转,节约简朴逐渐成为社会时尚。

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管仲在这个时候又提出了“通调民利”的治国策略,就是要协调好“四民”的关系。管仲认为,老百姓太富或太贫都不是好事,太富裕了,容易不思进取;太贫穷了,就容易无所畏惧。他因而提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也”。石的意思是指建筑的基础,意思是说这四个行业都是国家的基础。

管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士农工商四民并举的政治家,他第一个把士农工商并列为国家的基础行业,并提出要分业定居,对他们要给予不同的政策,对于弱势行业,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农民是社会成员的多数,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所以对于农业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倾斜;手工业则实行官营和私营两套体制;对于商业,管仲更有独到的政策,他认为如果对富商巨贾放任自流,商人最终会操纵国家的经济命脉,甚至干预政治,因此在发展商业的同时,又要打击富商巨贾,而盐、铁、粮食、布帛等重要物资,则由国家垄断经营。

管仲富国强兵的治国之策,在齐桓公的全力支持下,在齐国上行下效,逐步推行起来。他的这些政策,即使今天看来,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甚至有许多政策,我们转了很多圈子,尝试了很多办法,发现原来在几千年前,齐国的管仲早就实行了。比如,对于发展商业的论述,今天对于我们依然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身后遗憾

管仲任齐国宰相四十年,把齐国建设成了一个富足强大的国家。公元前679年,齐与宋、陈、卫、郑会盟于鄄,开始称霸。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又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的有鲁、宋、郑、卫等国。通过这次会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645年,为齐国操劳了四十年的一代贤相管仲病情日益沉重。无论齐桓公还是臣民,都为齐国将要失去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而担忧。人们知道,齐国没有管仲就没有今天的强盛,没有管仲也就没有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人们希望在管仲身后,能够再有一个人物继承他的事业,使齐国能够长治久安。齐桓公每天都去探视管仲的病情,他问管仲,谁可以接替他的职位。管仲推荐了隰朋。齐桓公又问易牙、竖刁、开方怎么样。管仲说这都是些弄权的小人,奉劝齐桓公一定不要重用他们。

但遗憾的是,齐桓公在管仲死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没有重用隰朋,而是重用了管仲警告他不要用的三个人,结果这些弄臣左右朝纲,在朝廷兴风作浪,造成了齐桓公死无葬身之地的后果。齐桓公因为自己晚年用人上的固执己见,将自己与管仲历四十多年创立的霸业毁于一旦,使齐国进入了长达几十年的动荡时期。

猜你喜欢

鲍叔牙齐桓公国君
师旷劝学
管鲍之交
狂泉
鲍叔牙与管仲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
齐桓公:缘何能成为“五霸之首”
品悟经典
狂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