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大戰略及其給澳門帶來的新機遇
2015-07-09曾志敏
曾志敏
自習主席上周在博鼇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暢望“一帶一路”願景後,“一帶一路”便成近來最具含金量的四個字。其中提到,中國將實行更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要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特區獨特優勢作用,協助“一帶一路”的建設。對於國家賦予的新任務,行政長官崔世安回應,全力配合,積極參與。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表示,著力落實中央要求和行政長官指示,思考如何發掘澳門特區包括歷史、文化、經貿、人脈、網絡等各個層面的獨特優勢,聯合業界、專業人士及市民的力量,發揮歸僑眾多、廣泛深厚的鄉族人脈作用,助力推廣“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大戰略
“一帶一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從地圖上看,一帶一路,就是一條陸路、一條水路,方向一路向西,直至歐洲為止。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中國與之除強化傳統的經貿往來外,通過援建交通及通訊等基礎設施,盤活一帶一路各國的經濟、打通商貿、物流通路,讓整個歐亞各國都得以互利共贏,持續發展。這便是一帶一路大戰略,世界也只有中國有能力搞,原因,一是中國資本過剩,肯定要走出去;二是國內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上建立完備了,東部和中部,都建得差不多,只是西部尚有可建空間,那過剩的如鋼鐵、水泥等這些產能怎麼辦?這和西方以前一樣,過剩的產能需要開闢新的市場,資本需要投資的空間。而東南亞和中亞的國家,都需要建設大規模的基礎設施,中國的過剩產能、資本和基礎設施建設技術,都是這些國家所需要的。所以中國成立亞投行,歐洲及亞太多國爭相加入結盟,目前有57個創始成員國。可見,“一帶一路”既有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有世界外部經濟失衡的環境要求。
“一帶一路”不易走
但“一帶一路”這個項目並不好做,中國面臨諸多挑戰。三類國家對中國的一帶一路表現出不同態度,有支持,有反對,也有持懷疑態度的。中國改革開放所走的三個階段:80年代開放國門,請進來;90年代講接軌,加入WTO;到本世紀初才開始走出去,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圍追堵截也就開始了,無論東南亞,還是非洲、拉丁美洲,你進入就會發生衝突,特別是對美國、日本這樣的既得利益國家造成了威脅,他們就要唱衰絲綢之路和抵制亞投行。
與之相反的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因為他們需要發展,尤其是那些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很低的國家,需要大力發展,可西方不給他們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有很多諸如民主、人權等附加條件限制,使得很多資本進入不了這些所需要的發展中國家。當然,中國亦非毫無條件,中國有條件,但不像西方那樣過分政治化,所以發展中國家支持中國。
中間,亦即持懷疑態度的,一種是受到美國的壓力,像韓國,它本身經濟體與中國非常整合,但它不好公開表態,因為美國是它的戰略同盟,澳大利亞的顧慮與韓國一樣。另一種像印尼,對中國到底要做什麼,不清楚,抱有懷疑態度,這和中國做的不夠有關係,“絲綢之路”說到現在也有一年多了,具體方案卻沒說清楚。或許我們的知識儲備不足,致使人家並不瞭解我們。此外“絲綢之路”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對有些國家來說比較麻煩。如菲律賓、越南,與中國有領土主權糾紛問題,你修基礎設施,他們會懷疑是不是對其國家安全產生影響。包括斯里蘭卡,科倫坡的港口讓新加坡管理沒問題,因為新加坡國家小,不會對其產生國家安全的問題,印度也不擔心,但只要中國一接手,情況就不同了。現時緬甸也學會玩這套,大規模的合作項目,會藉環保合不合格來評估。所以,總體上,發展中國家希望關聯中國的絲綢之路,但要真正落實下來,並不容易。從制度層面看,西方制度透明,卻以國家安全的名義,不讓中國出去。發展中國家,制度化程度低而不透明,一旦腐敗,做生意的人就比較麻煩,今天與這個總統簽協議,下個總統上來就不承認了,因而投資與合作充滿風險。
一帶一路,
中國的“馬歇爾計劃”
儘管如此,中國還是有信心有決心也有能力把“一帶一路”的戰略搞好。如上所述,中國的信心和能力建立在資本過剩,產能過剩,技術過關三大基點上,此外,當今世界,發展是主題,不用說非洲,東南亞國家也是窮。新加坡是個富裕國家,總感覺到很不安全,因為旁邊都是窮國家。中國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富鄰”更是重要,你富裕起來了,其他國家沒富裕,誰買你的商品?只有當其他國家也富了,可以大量買你的商品了,你才可持續發展。
而且隨著五十多個國家加入亞投行,中國“富鄰”成本也將大大減少,一帶一路已然成為中國的“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對復蘇歐洲經濟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馬歇爾計劃,西歐經濟不會那麼快復蘇。可它是排他性的,不向東歐國家開放,導致後來的美蘇冷戰。而中國的“絲綢之路”因為包容、開放性,只會比它做得更好。這點正如習近平所說,“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
一帶一路,澳門積極參與
國家將澳門納入“一帶一路”戰略,無疑給澳門經濟發展多元,帶來福音。作為“廿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其中一站點,澳門擁有極佳的地理及僑胞優勢,尤其與東南亞地區經貿往來密切,大可繼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商貿平臺後,再借“一帶一路”的東風,打造成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臺,直接參與國家發展戰略中,前景無限。
澳門背靠珠江三角洲,面向南海,擁有國際機場,自由出入境。東盟甚至韓國、日本、斯里蘭卡及印度,皆可持國民護照免簽證及入境許可進入,人員的自由流動,將是澳門重新融入海上絲路的重要優勢。澳門作為國際商貿和旅遊中心以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從未間斷過,現時借助國家戰略政策,澳門可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中發揮獨特優勢。一方面,基本法賦予澳門高度自治,澳門擁有自己的金融、稅收、財政體系以及其他一系列的關稅、貨幣、外匯、自由貿易政策,經中央人民政府授權可進行船舶登記、制訂民用航空的各項管理制度。因此澳門在與外國及地區,特別是東盟地區貿易交往時,相比內地其他省份,具有相當的制度優勢。再者,澳門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歸僑、僑眷,人口數量佔澳門總人口一成以上,他們有著國際化的人脈關係和社會聯繫,還具有從事多元化行業的背景,對澳門參與“一帶一路”戰略,起到舉足輕重作用。
有鑑於此,澳門政府開始“兩大部署”,包括有效利用澳門“僑”特色,發揮各界聯動作用,以及利用好“一個平臺”,向葡語國家傳達好中央政策。當然也須看到,由於受到面積狹小、空間不足等因素的影響,澳門融入“一帶一路”的戰略存在制約,這點,政府擬將橫琴拿來作為澳門承接“廿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互補平臺,發揮橫琴優勢,協同發展。總之,機會與挑戰並存,特別是在當今世界複雜多變格局下,今天澳門的社會、經濟、民生乃至政治等問題,都不可再單從澳門狹窄的單一角度思考。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澳門均會受到國際形勢變化及內地政策調整的“雙影響”。而且,澳門已進入高速投資期,投資資金的來源亦會受到國家金融政策,或國際融資問題等因素制約,面對這些變化發展,澳門再單靠博彩業老本,難一勞永逸。所以要找准定位、積極參與,將爭取國家政策支持與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起來,有效拓展澳門新興產業的發展空間,而非空有國家支持,卻因能力有限而錯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