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2015-07-09高娜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治疗方法临床分析

高娜

【摘 要】目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所收治的6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如临床表现、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完全缓解(92.4%),缓解时间平均为(30.3±3.7)d。在诱导期间,5例失败且再次复发(7.6%),最终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2例在采取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时,出现不良反应(18.2%);另外33例发生肝功能损害(50.0%),17例发生中度转氨酶上升(25.8%),在对其进行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状态。结论:在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治疗;而当前采取全反式维酸钾联合三氧化二砷,且结合巩固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行。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白血病亚型,其临床主要特征表现为骨髓中早幼粒细胞克隆性增加,且病情较为凶险[1]。一旦患有此病,将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为更好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笔者对我院所收治的6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所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6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全部患者均通过骨髓细胞检查、融合基因检查或是染色体检查,同时满足“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有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介于10~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4±3.6)岁。

1.2 临床表现及特点

66例患者皆存在程度不等的头晕、乏力症状,且其中有45例伴有出血,31例伴有发热;13例胸骨压痛,9例脾肿大,4例淋巴结肿大。血常规检查:35例WBC>10×109/L,31例WBC<10×109/L;25例PLT≤20×109/L,18例PLT(20~49)×109/L,13例(50~100)×109/L,10例在100×109/L以上。骨髓象:检查显示有显著的增生,23例早幼粒细胞≤80%,43例早幼粒细胞>80%。

1.3 治疗措施

1.3.1 诱导治疗 入院后,对患者予以三氧化二砷、全反式维甲酸或复方黄黛片治疗,又或者是几种药物联合运用治疗,直到症状改善为止。其中,三氧化二砷的用法为:将5mg/m2的三氧化二砷添加至5%的葡萄糖溶液内,静脉滴注;而全反式维甲酸的用法为一天30~40mg,口服,在治疗过程中,针对无法耐受全反式维甲酸的患者,可对其予以复方黄黛片。在治疗期间,如果出现外周血WBC在20×109/L以上,那么需口服羟基脲,一天1~3g,又或是予以高三尖杉酯碱,一天1mg,该药物使用时间依据外周血白细胞的计数而定。定期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等进行检查,针对腹泻、腹胀的患者,可给予口服波尼松,一天5mg/m,并且予以其他支持疗法,如红细胞悬液输注等。

1.3.2 巩固治疗 经诱导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随后对其开展巩固治疗,即所采取的化疗方案有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2]。化疗所用药物的剂量,参照说明,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每隔两个月化疗一次。在化疗后,再对患者予以三氧化二砷与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服用剂量为一天20~30mg。完全缓解之后,针对髓内复方者,对其再予以三氧化二砷诱导,且给予地塞米松(5mg/次)、甲氨蝶呤(10mg/m2)以及阿糖胞苷(30mg/次),鞘内注射,以避免中枢神经白血病的发生,一周一次,持续治疗5~6次[3]。

1.4 观察指标

对本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其中,主要观察的是完全缓解率,同时对其疾病复发与不良反应等加以统计。

1.5 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数据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采用(χ-±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完全缓解与复发情况分析

经治疗后,本组66例患者中有61例完全缓解,其缓解率为92.4%(61/66),缓解时间为25~35d,平均为(30.3±3.7)d。在诱导期间,有5例失败且再次复发,所占比例为7.6%,之后在巩固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再实施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白血病细胞,疾病复发之后采取注射治疗,但最终因治疗无效而死亡,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在治疗前,有6例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在接受为期14d的诱导治疗后,恢复正常。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有12例在采取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时,出现如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在对其药物剂量加以调节之后,症状好转。另外,诱导治疗期间,有33例发生肝功能损害(50.0%),17例发生中度转氨酶上升(25.8%),在对其进行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状态。

3 讨论

在临床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指的是一种在人体骨髓内早幼粒细胞大量、异常聚集,且带有严重出血倾向的血液疾病,是白血病的一种[4]。在FAB分型中,此病属于M3型急性髓性白血病。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容易出现感染、出血以及DIC等特点,因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5]。然而,若经及时有效的治疗,且病情缓解,将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

对于此病的治疗,临床上最初是采取三氧化二砷治疗,且通过实践证实该药的效果。之后,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临床上渐渐采取三氧化二砷+全反式维甲酸治疗。

诸多研究指出[6]:采取上述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缓解的速度,缩短缓解时间,且能确保骨髓在治疗期间不受抑制,因此,该种治疗方案逐渐发展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首选治疗药物。在本次研究中,对66例患者予以诱导治疗(全反式维酸钾+三氧化二砷)与巩固治疗,最终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其完全缓解率高达92.4%;除治疗效果好,其还具有其他优点,即缓解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这就说明:对患有此病的患者予以诱导治疗与巩固治疗,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治疗;而当前采取全反式维酸钾联合三氧化二砷,且结合巩固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行。

参考文献

[1]王静,贾月萍,刘桂兰,等.不同方案诱导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12(5):405-409.

[2]杨力,胡彩华,董剑明,等.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浸润临床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3):261-263.

[3]曾进龙,王志超,张海良,等.3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2):47-48.

[4]刘礼平,赖允梅,李海亮,等.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51-52.

[5]周世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143-144.

[6]洪国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23(2):245-246.

猜你喜欢

治疗方法临床分析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治疗依从性分析
厦门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临床分析
389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咨询方法的国内适用性问题发现
细小病毒患犬病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脑小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