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病及宫颈癌的联系性分析
2015-07-09罗艳王若虹
罗艳 王若虹
【摘 要】目的:探讨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病及宫颈癌的联系性分析。方法:分析我院就诊的209例HPV感染患者及经活体组织检查证实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宫颈病变的发病年龄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宫颈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是高危型HPV感染。结论:早发现,早治疗对降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病;宫颈癌;联系性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疾病,其中宫颈上皮内瘤病(CIN)可以更为直接地说明宫颈癌病变的动态过程。有资料表明,宫颈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以及CIN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HPV感染患者及经活体组织检查证实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209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HPV感染患者,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0.8±16.9)岁,其中证实有宫颈上皮内瘤病及宫颈癌的患者共32例。
1.2 HPV-DNA标本采集
采用窥器使患者的宫颈暴露出来,然后用专门的HPV采样刷进行HPV-DNA标本采集,采样刷要置于患者的宫颈口,同时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采样刷,10s之后方可将其取出。取出的采样刷需放在有固定液的标本储存瓶中,将采样刷多余的部分要事先折断,做好相关的标记后即可进行检测。
1.3 HPV-DNA测定
①用裂解液将HPV-DNA双链结构裂解为相应的单链结构;②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RNA- DNA)单链探针进行特异性结合为RNA-DNA杂合体;③进一步捕获RNA-DNA杂合体;④加DR1促使第二抗体与RNA-DNA杂合体结合;⑤加DR2促使碱性磷酸酶底物发光,依据发光强度来确定碱性磷酸酶含量,进而确定RNA-DNA杂合体的含量阳性标准为HPV-DNA≥1.0 pg/mL。
1.4 组织病理学检查
宫颈病变的诊断一般需要进行三个层次的检查,即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阴道镜下定位多点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等。根据Richar标准,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可分为CI NⅠ级、CINII级、CI NIII级,宫颈癌多诊断为鳞状细胞浸润癌、腺癌、腺鳞癌。
2 结果
由上可知,HPV感染和年龄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发生在18~29岁及30~39岁年龄段,见表1。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以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而宫颈上皮内瘤变与子宫颈癌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由此看来,HPV感染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宫颈病变的程度。
3 讨论
HPV感染及HPV相关性肿瘤高危因素主要有年龄、免疫抑制以及高危性行为等。性活跃的年轻女性比较容易感染HPV。相关研究表明:最容易感染HPV的年龄范围是18~30岁,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女性CIN、宫颈癌的发病率较低,CIN、宫颈癌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通过该资料可知,HPV感染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尤其是在18~29岁及30~39岁这两个年龄段,HPV感染与年龄差异的关系密不可分。究其原因可能有: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过早进行性生活,而且频率较高,造成性生活的不规律,易于引发宫颈炎,同时也造成HPV感染率提高,HPV病毒和细胞染色体有很好的亲和力,促使宫颈上皮细胞进一步转化,引发宫颈上皮细胞瘤变,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治疗,就很有可能发展成宫颈癌。
所以,HPV检测对于预防宫颈炎发生癌变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因素就是HPV感染,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一般都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具体的演变就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CINII级-CI NIII级)-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等的连续发展过程。
本组资料显示,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病变有着直接的关系,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必要因素是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同时宫颈病变程度和下生殖道HPV感染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降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发生率,在临床中务必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吴韩梅,李惠玲,林建敏. 女性下生殖道湿疣(HPV)与上皮内瘤变关系的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2008,12(4):1695-1696.
[2]杨毅,王友芳,郎景和,等. 1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杂交捕获法2评估宫颈上皮内瘤病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3):39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