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5-07-09陈锋张胜山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经济结构经济新常态

陈锋+张胜山

摘 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经济新常态下如何适应新形势谋求发展,深刻理解经济新常态的科学内涵,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宏观上把握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以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信心。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结构

一、准确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进一步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全面客观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经济发展走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准确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内涵,一是经济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习总书记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强调,中国经济增长7%左右,已相当可观。现在中国经济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增长达不到的。二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具体体现在第三产业、消费需求正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三是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因此,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关键是转方式、调结构。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系统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从三大需求、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消费需求。过去那种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第二,投资需求,过去的传统产业相对饱和,现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第三,出口需求。全球总需求不振,低成本出口竞争优势在削弱,现在是培养竞争新优势,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第四,生产能力。过去是供给不足,现在是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第五,生产要素,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第六,市场竞争。过去主要是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逐步转向质量型为主的竞争,逐步建立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第七,资源环境。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第八,经济风险。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第九,宏观调控。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科学进行宏观调控。以上九个方面是在新旧常态转换中阐述趋势性变化。

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

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的源头在投资,因此,治理产能过剩的第一步就是减少投资,投资一旦减少,经济发展速度就会放缓。如果说经济放缓是因为减少了这些可能造成产能进一步过剩的投资造成的,那么这个放缓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创新驱动。在新常态下,原来依赖投资和出口等传统因素已不可行,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转向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不能高度依赖投资,否则会造成资本所有者在经济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过高,而劳动者的收入所占比重就低,从而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在新常态下要重视民生,有利于减少收入分配差距。

(二)新常态下面临的新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民投资率远高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陷入“投资—增长—过剩”的悖论。长期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容易造成经济增长的投资“依赖症”,导致经济运行忽上忽下的周期性波动;进一步强化经济的外部性依赖,使我国在国际分工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位置;挤占了居民消费;引发产能过剩;容易滋生腐败;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而消费率从2001年61.4%降到2010年的47.4%,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外贸依存度处于较高水平。在2005—2007年间,我国外贸进出口依存度大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过去的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很不平衡,但动力强劲、平稳和持久。而今,传统的增长动力正在衰竭,可能面临“三驾马车”同时“乏力”的危险。

(三)要素供给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发展方式面临“无米下锅”的风险

从劳动投入来看,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这就意味着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从耕地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耕地面积大约减少了1.3亿亩,现在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对此,习总书记强调,对耕地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进行保护。从生态环境来看,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的资源能源需求,导致我国已经消耗的资源超过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我国正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生态赤字”。严重的空气污染,被严重破坏的自然生态,给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

(四)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与再平衡的“新常态”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呈现出总体复苏疲软的态势。发达国家率先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再工业化为核心,以绿色增长和智能增长为基本方向,以新能源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是以自我调整为主,从外部需求拉动为主转向内需推动为主。这次调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金融危机重新塑造全球分工格局。金融危机打破了旧的国际分工格局,各国都在追求提升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并将重建全球经济秩序。我国要改变在价值链低端做最终生产者,要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发展。二是发达国家用再工业化应对去工业化。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认识到,要抓实业,去工业化。为保证再工业化战略有效实施,美国、英国等普遍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吸引转移出去的制造业回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三是世界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困扰,各国家都采用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比如3D打印、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核能生物学等等。科技的发展,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新常态是新旧动力转换的过程,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关键是转方式、调结构。

(一)实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为开拓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境界提供基本前提

妨碍发展的往往是对过去做法的过于熟悉,只有突破既有理念,才能为找到新的出路创造前提条件。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由中高速发展向中高端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物价“天花板”没有被顶破,就业“底线”也没有被突破。但也应看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因此,应树立优质发展理念、人本发展理念、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和谐发展理念。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在科技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是要实现发展动力的转型。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转向依靠深化改革来形成“制度红利”,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主要靠开放、靠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作为后发国家,过去几十年里我们选择了一条简单地引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捷径”,自身的创新动力受到了抑制,“后发优势”可能演变为“后发劣势”。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针对我国教育和科研体制中的行政化和官本位日益严重问题,教育改革要“去行政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原始创新、源头创新、应用创新和高端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三)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党的十八大将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大举措之一。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强调,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加快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电商、物流以及跟节能环保、教育等方面相关的行业。二是加快优化企业结构,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三是调整区域结构,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我国区域发展的协同性不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1.

猜你喜欢

经济结构经济新常态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建设与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