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公选课现状与策略研究

2015-07-08张琼元柯兰青

文教资料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学校课程

张琼元 柯兰青

(徐州工程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大学生公选课现状与策略研究

张琼元 柯兰青

(徐州工程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公共选修课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目的主要是增强学生知识贯通与融合,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阐述公选课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学生角度分析大学公选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并从公选课课程设置、课程配备及公选课课程评价三方面提出可行性改进措施。

公选课 课程设置 课程配备 课程评价

目前全国大学普遍开设公选课,公选课是各高校根据学校现有资源进行课程设置和配备,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向全校学生开放,供学生自由选择。20世纪90年代末,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推动下,公选课成为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

由于学校管理者与学生在公选课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没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致使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公选课的开设偏离设立初衷,没有发挥出它的应有作用,非但不受重视,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教风和学风。2015年全国两会提出“关注教育改革,助推教育发展”的主张,学校应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完善学校办学自主权及评价监督机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实现教育以人为本。通过教育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梦想的高素质人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为个人今后多向发展提供全面准备。因此公共选修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公选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选课课程设置不合理。

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学校在课程选择上未将学生兴趣与需求纳入考虑范围,有些学校甚至硬性规定学生选择课程方向,学生必须在公共选修课的一些模板中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且那些课程大多是学生的非专业领域,这些学分与毕业资格的获得直接挂钩。这些规定的意图非常清楚,促使学生多接触不同学科信息,有机会接受其他学科训练,实现知识结构的学科交叉[2]。学生可以通过选课系统选择课程、教师及上课时间和地点,但选课的时候,学校只是例行公事,通知学生选课方式和时间,学生对学校开设公选课的了解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根据老师或者学长学姐的建议选择,有些甚至没有任何了解,仅凭课程名称选课,缺少科学性。

学校对于一些热门课程的开展力度不够,选择某一课程的学生人数过剩时,学校只能把部分学生调剂到其他冷门课程上,违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主观意愿。且选课系统比较薄弱,经常在学生选课的关键时刻发生瘫痪现象,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因此选不到自己中意的课程,所以学校应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选修的课程,达到全面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师资和教材配备短缺。

一个学校对公共选修课是否重视,师资力量占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根本不重视公选课的师资配置,直接从学校任课老师中选取一部分老师担纲公选课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专业是否匹配等因素。近年来连续扩招后,教师疲于应付教学和科研的考评,压力较大,没有充分时间和精力准备公选课教学,再加上学校对开设公选课的教师缺少实质性特殊奖励,使教学缺乏积极性。且多数任课教师对公共选修课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公共选修课是专业课程之外的课程,不需要严格要求和管理[3]。其结果是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之间、课程组内部乃至学院很少组织公选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研讨,教师缺乏竞争与合作的学术环境,主动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环境和动力不足。

通过调查访问,公选课教材或者参考书目的问题亟待解决,大多数公选课教材缺乏科学体系,随意拼凑。大部分来源于教师推荐,学校可能由于每门课程的参与人数及实际开展的公选课门类等不确定因素,并未为各门公选课配备专业教材。如一些艺术类轻松课程,直接以视频或新闻等教学内容代替讲课,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散漫,行为不拘,降低学习效率。

(三)公选课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由于学校对公选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没有明确规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公选课结业后没有专门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评,不容易带动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心态进行反省。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反馈,比如,教学内容没有与课程主题紧密结合,不能切实联系实际发散学生思维,一些公选课老师的教学态度散漫,教学缺少计划性和目的性,上课内容和形式比较呆板,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或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之互动。学校对教学和考核过程缺乏监控和管理,没有明确提出监督考核措施和课程考核标准。学院公选课大多是任课教师以试卷作为考察形式,且教师会在结课之前对教学重点进行反复,学生即使不上课也能以较高成绩通过考试,从而变相纵容学生不去上课,使考试流于形式,体现不出课程的应用性,达不到开设公选课的目的[4]。

二、推动公选课教学管理改革的对策

(一)教师增强公选课认同感,培养职业道德情感。

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加强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校内公选课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加强课堂平时考核、监管。注重教学方式改革,不满足于课堂教学,将课堂讲解与户外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实用化,贴近生活。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容忽视,以学生为主体,多倾听学生声音,在交流中擦出知识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多方面、多层次检验学习效果。

教师之间、学院之间组织公选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研讨,为教师营造平等、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努力实现学科交叉贯通,以公选课为载体,以学生自身专业知识为基础,深入浅出地融汇和贯穿学科与学科之连接。鼓励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教授、骨干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同时可积极向校外寻求稀缺资源,聘请其他院校和行业的专家、成功人士开设公共选修课[5]。

(二)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学生首先应该通过学校教务处网站对学校公选课运行流程加以了解,对各门公选课的任课教师进行了解,以便课程开始之后促进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引领学生由被动地位至主导地位,实现由“接受者”过渡为“研究者”,主动将校内公选课当做拓宽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途径。

对一些长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可在学校网站上传教师的教学视频,为下一届学生选修公选课提供必要参考。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可较直观地促进学生对某一门公选课及任课教师的了解,学生一次选择成功的比率将大大提高。

(三)科学建立教学考察体系,加强对公选课教学质量的评估。

完善其考察制度、选课方式、考核方式、开课制度等,将公选课权力下放,全面加深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对校内公选课的理解和认识,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地位。建议组织教学督导人员对公共选修课程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突击抽查与评估。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各系、部教师多开设一些有关科技前沿学科和研究热点内容的选修课程,实现多种形式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6]。对于表现优秀的任课老师可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一些反应良好的课程予以立项和经费支持,争取建设一批高水准的精品课程。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部门对公选课教学的管理,不断优化课程,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根据专业需要、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课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各院系专业布局情况,对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论证,重新修订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课程内容应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结构要真正体现学科交叉、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要求。组织一些有关公选课的比赛,如“最受欢迎公选课”、“公选课评比大赛”等,以体现学校老师和领导对公选课的重视程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成功开设和发展并不是某单一因素造成的,而受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方面因素影响和驱动。通过加强公选课教学管理,推动学生知识面拓展和多元化发展,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1]王敏,谢东.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3).

[2]陈联,孙慧.国外公选课的设置及其借鉴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2009(2).

[3]邱泽国.高等学校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9(12).

[4]李粉红.新建本科院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计算机,2014.

[5]朱明.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3(2).

[6]周德军,朱琼,谢维竹,常志斌,鞠建国.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改革调研分析——以江苏大学校公共选修课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为例[J].科技文摘报·教育周刊,2010(6).

本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省级指导项目《关于大学生公选课课堂学习参与程度》(XCX2014042)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