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后”高校辅导员自我成长路径探究

2015-07-08刘璐

文教资料 2015年7期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工作

刘璐

(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80后”高校辅导员自我成长路径探究

刘璐

(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自2002年起,80年代出生的高校毕业生、研究生开始大量走进全国各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目前,“80后”辅导员已成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军。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80后”辅导员自然成为政府、社会、学校群体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理论界大多重点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专业化、辅导员职业倦怠等问题,鲜有辅导员自我成长的相关理论研究。作者认为,在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解决职业倦怠的同时,“80后”辅导员如何成长、如何自我培育、如何更好地发展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及高校的发展,应该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及相关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80后” 高校辅导员 自我成长路径

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的16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的群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首次明确规定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与职责,并确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在对辅导员队伍素质与能力日趋严格要求的大环境下,笔者认为,辅导员自身的成长是教育界急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最有效的资源不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而是个人的生命素质。高校辅导员犹如救生员,只有自己做到有活力、有能力,才能减轻落水者的负担,才能教会并放手让落水者自己游泳求生,进而救生员才会在成就感中产生更多创造力与活力,在未来帮助更多的落水者。在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中,辅导员只有懂得关注自我,关注自我成长,才有能力帮助学生,促进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校辅导员从开始进入这个工作领域到持续不断的辅导实践中,自我成长一直都是整个职业生涯中的重大实践课题。

一、“80后”高校辅导员群体特征与职业现状分析

“80后”辅导员作为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军,已经走过最初“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入门学习期,大多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了三五年甚至更久,已经逐渐熟悉辅导员角色,适应学校和院系的工作环境,熟练进行学生思政与日常管理工作。但在工作中时常感到观念冲突,面对人生规划会有很多迷茫、困惑。当前“80后”高校辅导员的群体特征与职业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归属感不够

当前我国“80后”辅导员多为品学兼优的硕士毕业生,年龄在30岁以下,中共党员,思想素质高,在校期间多为主要学生干部,在老师同学与家长心中地位较高。寒窗苦读近20年,怀着满心的憧憬与对未来满腔的热情,想在自己心仪的岗位上让多年所学能得以所用。然而根据相关学者做的统计,真正因为热爱辅导员职业、认为辅导员职业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存在感的“80后”辅导员是极少数。大多“80后”辅导员之所以走上辅导员工作岗位,部分是由于就业形势困难,事业单位、公务员报考竞争更激烈,于是“被就业”,辅导员的岗位成了暂时落脚的“避难所”[1]。在休息时间相对较充裕、科研环境相对浓厚且拥有较多学术资源的校园环境,辅导员职业可以当做缓冲的“跳板”,为自己未来考博、考公务员、科研提供自身需要的资源。因此大体上呈现出“80后”辅导员在思想、心理、感情上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价值感不高,职业归属意识缺失的现象。

(二)职业成长意识淡薄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者,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担负着教育、管理、服务等多种重要的责任,涉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民间流行这么一段话的解释 “大学里辅导员平时都在干吗”:“学生不上课,找辅导员。学生出状况,找辅导员。学生寝室矛盾,找辅导员。学生不交学费,找辅导员。学生失恋情感郁结,找辅导员……”虽说有戏说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辅导员职业的“繁”与“杂”。大量时间与精力都忙于种种重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客观上造成大多“80后”辅导员鲜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职业倦怠随之而来,职业发展陷于停滞,使得辅导员从主观上出现职业信念的淡化和职业成长意识缺失。

(三)职业素养欠缺

当前,“80后”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面临多重挑战。大多“80后”辅导员人生阅历不够丰富、工作经历不长,致使“80后”辅导员在胜任大学生“人生导师”这一角色时往往力不从心。“人生导师”的目标定位体现了党和国家及社会对辅导员的高要求,辅导员应该以引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为己任,从长远角度为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多方面指点迷津,做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指路人。这一角色定位显然离不开丰富的社会阅历及深刻的人生体验。而对于“80后”辅导员而言,大部分还未三十而立,且无论成长环境还是教育经历相对一帆风顺,大多只有“校门”到“校门”的简单经历。入职时很多高校也并没有对新进辅导员进行基础培训,更不用提完整系统的培训。人生体验的匮乏和职业知识的不足等职业素养的欠缺,导致“80后”辅导员在对学生做思政工作时,不同程度地出现说服力不强、时效性不高等困难。

(四)职业心理失衡

马克思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自己出发的。”随着年龄的增长,“80后”辅导员面临结婚生子、扶老养幼等生活负担,开始考虑个人未来的发展、需要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但在工作岗位上从事了若干年的“80后”辅导员逐渐发现:自己的辛苦付出,却在很多时候得不到学生、领导与社会的认可;辅导员岗位与大学、研究生苦读了几年的原专业几近陌生甚至荒废;辅导员在大学场域作为一个尴尬的存在,个人职业晋升空间也相对狭窄:作为管理人员,职位晋升的竞争非常激烈;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待遇上又低于同层级的专业教师。如此种种现实中的职业困惑和对个人前途的担忧引发了“80后”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心理失衡。

(五)职业发展方向不明

古人云:“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这说明做事要有针对性、方向性的重要性。“80后”辅导员在工作中是否有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直接影响个人职业的发展是碌碌无为还是大有可为。然而根据相关学者研究统计,在其被访的“80后”辅导员中,在“学校保障措施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只有39.5%的辅导员基本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近60.5%的辅导员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学校保障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12%的辅导员会选择跳槽;23%的辅导员选择干一天是一天;19%的辅导员选择不会将精力全完放在辅导员工作上,寻找兼职(经商、在外代课等);5%的辅导员选择转行政;仅有17%的辅导员根据辅导员工作内容选择一个方向,争取成为某一方面专家;24%的辅导员说不清楚[2]。上述数据说明大多的“80后”辅导员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缺乏深度思考,没有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80后”高校辅导员自我成长路径探究

针对“80后”高校辅导员总体表现出的群体职业现状分析,笔者欲从培育内在敬业精神、激发自我成长觉悟、沉淀个人知识储备、注重自我心理调适、建立个人职业愿景几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80后”高校辅导员探索出自我成长路径。

(一)培育内在敬业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孔子也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敬业精神是一种文化精神,是辅导员职业道德的灵魂。作为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在学校规范制度制定的同时,又是辅导员自诉自求的。即辅导员的敬业精神是他律的和自律的统一,是辅导员的职业权力与职业责任、职业人格的统一。因此,单靠舆论、规章、法律等外在手段约束辅导员践行敬业规范的作用非常有限,对于“80后”辅导员正在从事的育人事业,更需要细心、耐心、责任心地浇灌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从辅导员自身而言,要学生工作有持久动力,需要“80后”辅导员把敬业认知从道德规范层面提升到精神敬业的高度,从而对辅导员职业保持持久的动力。

具体而言,“80后”辅导员敬业精神的培育,首先必须结合辅导员职业的要求和辅导员的需要层次,围绕“80后”辅导员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潜力发挥,注重“80后”辅导员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加强“80后”辅导员自身理想信念、职业精神、职业人格等方面的培养,鼓励“80后”辅导员的自我塑造。此外,敬业精神与主体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关系密切。敬业主体的忧患意识通常会在很大程度上内化并转化为行动主体更持久的精神动力。因此,在敬业精神的培育中,“80后”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把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与学校、学生、教育事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超越。

(二)激发自我成长觉悟

当前,“80后”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朝气蓬勃的“90后”青年学生。面对“90后”学生独特的个性色彩与前沿的思想观念,“80后”辅导员应与时代同步,不断及时地学习先进的知识文化与新生物,在学生工作中发展创新观念,激发自我成长的觉悟与意识,以保证“80后”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会出现认知上的盲区。

在引导“80后”辅导员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首先,应强调“80后”辅导员对其“真我”的锤炼,引导“80后”辅导员勤于学习,潜心研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拥有真才实学,用真情实感关心学生。其次,作为知识与思想的传播者,“80后”辅导员的“我”已不再是自然人的“小我”,而是具有良好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大我”。因此,“80后”辅导员应加强自我修养,作为人师表的育人园丁,塑造辅导员“大我”的良好形象。第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激发“80后”辅导员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辅导员重视和践行自主学习,才能做好学生的榜样,所带的学生才更能自主学习。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身体忙于事务不要闲芜了脑袋,面对有知识的人工作更需要的是知识与智慧。辅导员要珍惜和把握每个锻炼的机会,加强学习。”要激发自我成长觉悟,“80后”辅导员要树立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理念,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将日常学生工作中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认真地记录和总结,不断地做反思工作。同时,“80后”辅导员还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精神,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完成从传统“事务性辅导员”到现代“研究型辅导员”的超越。

(三)强化个人知识储备

怀特海说:“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3]这种力量究其实质就是智慧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它不是一种实体的东西,而是一种自觉的责任态度、一种出自本体关怀的眼光、一种反思的问题意识[4]。充足的知识储备就是形成这种力量的基础。因此,“80后”辅导员在职业生涯中应立足工作实践,在倚靠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的不定期辅导员学习以外,自身要增强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求知欲望,不断地给自身充电,强化个人在理论知识、实践阅历以及科研等各方面的积累与储备,并运用专业的理论思维将其解决并上升到学术的高度,以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面对日益提高的教育环境要求,提升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注重自我心理调适

每个人在职场中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需要对自我心理进行调适,以适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扰。尤其对于成长环境较单纯、个人经历不够丰富、受挫不多的“80后”辅导员而言,面对压力大、责任重、标准高的工作职责,难免会出现自我心理上的困扰。如果不进行及时的自我心理调适,势必会影响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最终影响学生的成才成长。阿考夫说:“当一个人变得更有能力、更勤奋、更富于创造性、知觉力、洞察力、理解力,更有见识、更谨慎、更易有辨别力时,可以说这就是他成长的表现。”“80后”辅导员对个人心理及意识及时调整的过程是其自我反思能力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因此“80后”辅导员在学生工作遇到困扰时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首先,“80后”辅导员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经常自觉反省自己的不足与限制。另外,还要善于觉察自己的情绪问题,努力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个人成长。同时,“80后”辅导员还要丰富自己的个人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使自己的生活健康均衡发展。

(五)建立个人职业愿景

个人职业愿景,是我们在职业中想要的未来图景、价值观、实现目标及个人存在的理由,是个人在职业上最关心、最热切渴望达成的事情,是一种期望的未来或意向。要建立个人职业职业愿景,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是重点。对于处于不同职业阶段或专长迥异的“80后”辅导员而言,个人的职业愿景与发展方向的建立与明确应不同。例如:对于学历层次较高、愿意从事教学工作的“80后”辅导员,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对所学专业进行再次进修,尝试逐步向教学岗位发展;对于水平较高、组织与协调能力较强的“80后”辅导员,可考虑作为学院行政管理干部的后备力量,往行政管理岗位发展;部分“80后”辅导员还可以根据辅导员岗位的需要,突出在专业化方面的发展,即辅导员专家化的发展路径,尝试逐渐成为思政教育方面、党务工作、心理教育或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的专家等。如此明晰、合理且符合“80后”辅导员发展意愿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给“80后”辅导员提供明确的发展前景。

[1]冯宁.独立学院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2]左劲中.从个体角度分析H学院辅导员职业规划现状[J].巢湖学院学报,2012(5).

[3][英]A·N·怀特海.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朱小蔓.走向自我成长型教师培养的高师素质教育[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猜你喜欢

辅导员职业工作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不工作,爽飞了?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选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