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变革之路

2015-07-08张丽娟

文教资料 2015年7期
关键词:办学师生理念

张丽娟

(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甘肃 兰州 730050)

没有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的学校,也是没有品位的学校。学校文化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教育创新的重要方面,但是有部分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走入了误区,影响了学校教育发展改革质量与效率。

一、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误区

(一)认识上的误区

1.学校文化建设能让学校在评优选先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靠一个响亮的办学口号、一个漂亮的校徽或者一本精美的学校宣传画册等形式争创各类评比中的先进,仅仅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功利性认识。“学校文化应当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识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独特的精神风貌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是联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1]。它体现在师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并且具有正向作用,是一种由内向外生发辐射出的召唤性力量,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历久不衰的源泉。

2.学校文化建设就是校园环境的优化。

美化校园、装饰墙面,大搞饰品堆砌,是对学校文化一种以偏概全的认识,以至于学校文化有“形”而无“神”。硬件设施方面的改善固然必不可少,但只是学校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在追求学校硬件发展的同时,更注重赋予这些建筑和植物以文化内涵,追求符合本校特点的物质、精神与行为一致的状态,才会使学校文化根基更坚实。如果将学校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校园环境改造,走不出“美化校园”的建设思路,终归是表面的和肤浅的,这就是为什么学校虽然搞了文化建设,却不能把幸福和快乐带给学生的根本原因。

3.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墙壁文化。

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 “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不少学校都在校园墙壁上大做文章,名言警句、标语口号等铺天盖地。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些学校的墙壁虽然名人名言铺天盖地,但是杂乱无章、缺乏实质内涵,这样的墙壁文化很难发挥应有的教育功效。只有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实际,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发挥好学校主体——教师和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墙壁文化成为展示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风采,真正让墙壁说的“话”深入人心,让校园墙壁的教育功能最大化。

(二)实践中的误区

1.学校文化建设缺少系统规划。

许多学校的文化建设缺少整体谋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工作策略。不少学校流行什么就学什么。学校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时,首先要精心策划,要有整体意识和战略眼光,在挖掘和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纳社会先进文化,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包括学校教育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的确定、管理策略、制度和执行系统的完善等,而且要有明确的阶段性追求目标。有了这样一个指向明确、层次分明的规划,自然便于管理者、实施者和参与者思维清晰地加以实践和探索。

2.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

办学理念是一种精神意识,指导着师生行为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并养成。当下的困境便是办学理念仅挂在墙上,师生的行为依旧是我行我素、自由无序的表现。这种理念和行为的脱节、言行不一,长此以往,形成的便是文化的两面性。这种不良文化的形成不但不能凝聚人心,反而会削弱学校整体的权威,导致集体成为散沙。如此下去,即使学校开展的活动再多、再新、再奇,也很难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

3.学校缺乏精神的独立性。

许多学校在脱离办学实际的情况下,生搬硬套别人的办学理念。由于这些理念是移植他人他校的,在本校没有实现的基础,于是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很难被本校师生认可。这种“邯郸学步”式的“克隆”策略尤为一些文化薄弱学校所效仿,导致学校文化模式化,丧失应有的独立性和个性,其结果往往是“橘生淮北”。笔者认为,学校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一所现代学校最宝贵的品格就是精神上的个性追求,这是形成学校特色文化的关键。

4.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缺乏连续性。

文化是浸润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是长期的,要立足于长远。而审视当今,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明显缺少连续性,甚至因过于求新求异而缺乏历史传承,使学校失去历史积淀而难以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其实,学校文化在本质上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反映,文化建设要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出发,要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变革之路

对于以上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误区,应该如何预防呢?我们可以做以下努力:

(一)统筹规划学校文化建设

每一所学校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反映的是已经沉淀在学校中那些约定俗成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无论是挖掘传统文化还是移植外来文化,都要建立在对本校校情的深刻了解和准确定位之上:学校有什么?还需要什么?朝什么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对学校自身文化的分析、总结和提炼的过程。将学校已有优秀文化传统与师生的共同愿景、未来教育的价值导向相结合,凝练成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使学校文化建设统一到办学理念,反映出办学特色,扎根于课程和课堂,体现在师生精神和言行。每个学校新文化的生成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积淀、传承与创新的过程。

(二)突出办学理念重视主题统揽

“办学理念,即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追求的集合体,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学校教育哲学”[2]。具有理想性、全局性、实践性、独特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价值信念,并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出特有的导向功能、感召功能、辐射功能和识别功能,是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向心力。办学理念统领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切行为活动,只有紧紧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三)多维度塑造学校文化

首先是精神力的塑造。“精神力指学校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理念对学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及对社会公众产生的影响力。包括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使命、发展愿景、教育理念、校风校训等”[3]。其中,校风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高度凝结,一旦被全体师生所认同,就会成为这个群体的规范,也只有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才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严格地说,校训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是否为人们所认同的差异,校训倡导的精神必须成为全校上下自觉一致的追求,成为一种催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其次是形象力的塑造。“形象力是学校成员与社会公众对学校感性认识的程度”[4]。包括学校布局、校园绿化、建筑物外形与风格及内部装潢、校歌、校徽、校服等物质形态,也包含学校的礼仪规范、师生的仪容仪表和言行举止,是一种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学校要充分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成就和师生的精神风貌,努力将学校历史资源和发展愿景现实化、形象化,从精心设置学校的一景一物做起,从师生的一言一行做起,营造出高度校本化的人文环境。

最后是执行力的落实。“执行力是对学校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成功实现学校战略、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程度与社会效益的综合能力”[5]。包括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和课程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指渗透于学校的各种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6]。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一套切实可行、科学合理、充满人文色彩和独特学校魅力的管理制度。在学校内形成“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氛围。制度制订了就要一抓到底,执行到位,不抓不执行等于没定。“课程文化是学校成员的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包括课程哲学思想和价值取向,也包括认识课程的思维方式、探究方式和学习方式”[7]。学校要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开发和实施符合学校愿景、使命和课程目标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隐性课程;将其落实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形成和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建设上。学校要有计划地定期开展有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如定期举办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心理健康节、教学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这些活动要以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为主,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是学生参与。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在学习文化建设中,学生更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校文化,不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没有学生参与的学校文化建设是不完整的或者毫无意义的。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调动其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到校徽、校服的设计,小到班规、班风的制定等,学校可以广泛发动和征求学生意见,只有被广大学生从内心接受的学校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文化可以发挥其潜在的育人功能,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更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的健康人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二是制度建设。良好的制度可以彰显学校的文化内涵,它的出发点必定是以人为本,具有激励作用。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体现民主要素,发动师生广泛参与、充分协商,凝聚力量、形成共识。“学校制度文化是有形的制度与无形的价值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以有形的制度作载体,一方面以无形的价值在学校诸多领域中体现出来,不仅体现在制度本身,而且通过制度实施,体现在一切结构、组织、形式、过程、方法、技术、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之中,学校制度文化越发展完善,无形价值在上述各领域的体现与制度所承载和推动的文化越趋同”[8]。在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培育师生的自觉规范行为和良好文明习惯,塑造共同价值取向,形成和谐校园氛围,使学校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与校风,从而为学校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探寻特色。学校文化就是走特色办学之路,只有有了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特色,才能创造出教育品牌,才能拥有强大的教育竞争力。它既体现在办学理念上,也体现在教育模式上,既体现在师生的行为活动中,又体现在学校的物质风貌上。学校文化建设要在不断地完善更新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每个学校都可能从某种特色切入,并且把这种特色发展为一种办学优势而最终成就品牌。……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学校应该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一定不能把学校品牌的样式单一化,不能把品牌的形象凝固化。”[9]要反映学校的地域特色,反映学校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办学者的主张。

四是突出整体。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各个层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虽然精神力、形象力和执行力各有指向,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果作为核心的精神力薄弱,那么学校文化的执行力和形象力将会没有“魂”,没有内在统摄性;而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与形象力作载体,学校文化的精神力也无从体现。所以说,学校文化的内容结构应是“一体两翼”,即以精神力为主体,以执行力、形象力为两翼,三者组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系统。学校文化建设应通盘考虑、整体谋划、力求建构一个完整、科学、有序的有机体系,使得学校文化各个层面协调一致,不能有所偏颇。

总之,学校文化作为现代学校立校根本,所有学校都要立足校情,追溯校史,学习先进,面向未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要做到全员参与,长期实践,不断提升,使富有时代气息兼具校本特色的学校文化在学校繁茂滋长。

[1]邹晓辉.学校文化与教育生态[J].云南教育,2004(23).

[2]郭元祥.论学校的办学理念[J].教育科学论坛,2006(4).

[3][4][5]沈曙红.文化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概念[J].人民教育,2006(Z1).

[6]张祖春.新课程呼唤学校文化的创新[J].湖北教育,2004(4).

[7]程红兵.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顾建德,喻志杰.关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4).

[9]朱小蔓.我对学校品牌管理的三个主张[J].教师博览,2005(5).

猜你喜欢

办学师生理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麻辣师生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