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小见大掘珍奇

2015-07-08叶平华

文教资料 2015年7期
关键词:小人物小事细节

叶平华

(泰兴市济川中学 北校区,江苏 泰兴 225400)

以小见大掘珍奇

叶平华

(泰兴市济川中学 北校区,江苏 泰兴 225400)

“以小见大”是一种极好的表现文章主题的方式,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法,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写出好文章。本文分析“以小见大”的方法、运用及注意点。

以小见大 方法 运用 注意点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从小人物、小事、小物件、细节着笔,往往能写出滴水见阳光、粒沙看世界的反映大主题的文章。也就是说文章要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让人感觉到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便是我们在写作中常常借鉴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技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阐述抽象深刻的道理。那么,写作从哪些方面入手,就可以以小见大,借助寻常人、事、物表达观点,从而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呢?

(一)以小人物见大。

“小人物”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以小人物见大,就是以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为叙写对象,通过塑造小人物的形象,挖掘其闪光的性格层面,展现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折射出底层人民的光芒,从而起到激励、感化读者的大作用[1]。

如《台阶》通过描写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又如《故乡》中的闰土、杨二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等,这些都是小人物,作者们通过这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大主题。

(二)以小事见大。

以小事见大,就是通过叙写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阐述一个大的事理。如《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桔子这事可谓小,但作者从中道出“父爱”这一感人的主题。《散步》写一家人一起散步,平常小事反映的却是尊老爱幼的大主题。又如《一面》、《变色龙》、《最后一课》等,描述的是生活中的小事,阐述的道理却撼动人心。

(三)以小物见大。

以小物见大,指文章通过选取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小物件,对其进行细致刻画以蕴含深远的旨趣。这一类文章往往借小物件或植物喻人喻理、抒情言志,或者获得生活生命的感悟,从而表达深刻的主题。

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作者借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联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2]。又如《紫藤萝瀑布》描绘了盛开的紫藤萝花,虽属“小”景,却充满光辉,焕发着勃勃生机,启迪人们领悟生命的长河尽管会有一些曲折,但将永远奔流向前的人生哲理。《囚绿记》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这些写的是小小的物,表现的却是大主题,可谓物小而旨大。

(四)以细节见大。

细节指人物、景物、情节的细微部分。以细节见大,指抓住生活中那些具有典型意义、富有表现力的细微部分加以具体细致、生动传神地描绘,让这些鲜活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为“我”买橘子穿过铁道、上下月台的细节,把慈父之爱表现得淋漓尽致。鲁迅的《故乡》写闰土从我家里拣择东西,除桌椅之外,还要了“一副香炉和烛台”。这一不太引人瞩目的细节,真实而准确地表现了旧中国农民的愚昧麻木。总之,细节描写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深刻地表现生活本质,揭示时代精神,突出和深化主题。

巴尔扎克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思想”[3]。通过 “聚焦凡人小事”、“观察自然景象”、“捕捉细小情节”等关注社会、感悟人生、诉说真情,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文章。

“以小见大”是一种创作技法,也是一种作文能力,那么写作中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提高作文能力呢?

(一)细心观察,合理联想和想象。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借助联想和想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小题材放到广阔社会及历史背景中展开,并深入开拓,从而收到“滴水见太阳”的艺术效果。

如《幼时记趣》,作者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观察促进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立云端”;把丛草、虫蚁、土砾想象为森林、野兽、丘谷。联想和想象是作文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常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使我们从普通事物上看出它们包含的新意义。可以使我们在写作时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深化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使文章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西北高原上平凡的白杨树,联想到抗战军民及精神。文章的题材很平常,但是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赋予事物新的内涵,使人耳目一新。

(二)合理筛选材料、提升素材层次。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中学生的生活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这就要求我们写作时不要让“老套”、“落伍”的材料在文章中出现。即使是陈旧材料,换个角度想问题,也能让老材料出新意。

如我曾经布置学生写过一篇以“感受爱之美”为题的文章。一个学生写考试时把新买的钢笔借给同桌。这虽是一件小事,但材料陈旧,立意不深。同样的题目,另一个学生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突然,我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心烦地扔着一张张纸团。‘来,喝杯茶提提神’。喝着妈妈递来的绿茶,心宁静了许多,我又埋头思考着、演算着,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做好了。起立,舒展身体,慢步走向客厅,妈妈斜躺在客厅沙发上睡着了,手中为我织的毛衣滑落在脚边。我心头不由一颤:妈妈白天要工作,晚上还要陪我作业到深夜,她已经为我辛苦十几年了……接着,以此为切入点,回忆妈妈这些年为我做的点点滴滴。”最后得出:“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我转向房间抱来被子,小心地给妈妈盖好,妈妈的睫毛忽然动了动,嘴角露出一抹浅浅的笑意,好似做了一个甜美的梦。这其实是妈妈送茶、送牛奶、陪伴学习的老材料,但作者慧眼独运,旧事新说,提升了材料层次,深化了主题,令人信服。

(三)挖掘生活小事,阐发深刻哲理。

生活中有些小事看似平淡无奇,如果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面思考,发掘出最本质的一点,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中见有奇,就能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如我布置了一篇题为《尝试》的作文,一个学生写自己平时作业,习惯按教师讲的老方法去做,虽然有时作业想放胆尝试自己的新思路,怕耽搁时间,又做错。一次考试,有条题目按老师平时讲的方法做,不仅复杂,而且解不出来。只好忐忑不安地用自己的方法做,没想到很简便,后来还得到老师的表扬,由此感悟到:“尝试是需要勇气的。我们平时之所以保持旧习惯,受制于旧的思维定势,不敢尝试、不敢创新,往往是患得患失心理在作祟”。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入手,渗透生活的感悟,凝聚人生的理念,收到立片言以居要、以一目能传神的效果。

(四)立意高远,与时俱进。

优秀的作品总是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小中见大,贵在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情、小物件等折射时代风貌。如作文《瞧这一家子》通过描写一家三口几年前争看电视,后来争用电脑,现在电视电脑手机各取所需三个场面,反映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以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展示时代风貌。

小中见大,并非随意捡来一个小材料便可以表明一个大道理。这里还有一个深入开掘和精心加工的问题,即从本质上把握住“小材料”与整个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在构思中审度小处、着眼大处。虽然笔下处处是“小”,但眼中却时时是“大”。

写作时运用 “以小见大”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文章出彩,但要运用好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一)材料要为中心服务。

选取的材料和表达的中心要保持一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统帅材料的。所以,写作时应注意围绕中心选取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即选择的小材料和大的观点能统一起来,材料要深刻揭示主题,切忌文意不符。

(二)议论抒情恰到好处。

在运用小材料的过程中,不要空发议论、空抒感情,而要选取生活中最生动的一个场景,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最受感动的一个细节等,写得深刻一些、生动一些,写细写透才能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材料要“精”,具有典型性。

所谓典型材料,指那些能够以一当十、逼真而深刻地反映出人、事、物、景的面貌,展现其本质的材料。“以小见大”要求少而精,不堆砌,选取最尖锐、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一点,“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生活中处处有美,处处有文章,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让我们拿起生花的妙笔,运用好“以小见大”的写作技法,于平凡平淡平实中掘得珍奇秀美。

[1][2]童为凯.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文贵在以小见.《语文教学通讯》A刊,2008,4.

[3]江洪波.花瓣上的人情——“以小见大”作文写作指导.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8,11.

猜你喜欢

小人物小事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关于快乐这件小事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小事不小
难忘那件小事
细节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