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定方言词汇的语言学价值例谈

2015-07-08黄莹

文教资料 2015年7期
关键词:交朋友词义方言

黄莹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保定方言词汇的语言学价值例谈

黄莹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保定方言隶属北方方言,既具备北方方言的普遍特征,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保定方言词汇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语言学方面价值颇高。本文旨在从方言古语词、词义演变入手,探讨保定方言词汇的语言学价值。

保定方言词汇 方言古语词 词义演变

保定位于太行山北部东麓及冀中平原西部,毗邻北京。保定方言属于北方官话区保唐片的定霸小片,处于北方话的中心地带。受此影响,保定方言在和普通话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种独特性尤其体现在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词汇当中,并有着一定的语言学价值。

一、方言古语词

在各地方言中保留着不少古代词语,它们活跃于个别地区,且不为大众所知,但仔细考证起来,这些至今仍然散存于方言的古语词却是一批颇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对这些源远流长、历久不衰的古语词进行发掘和整理无疑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方言文化,探究方言价值。在保定方言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古代词语,或涉及地区文化的发展足迹,或有关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对于这些词的深入探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保定方言的理解和领悟,更可以积累汉语发展的史料。下面以几个词为例进行说明。

(一)啖(啗、噉)dàn

《说文解字》中收录“啖”字,释为“噍淡也。从口炎声。一曰噉”,均音徒敢切;又收“啗”字,释为“食也。从口臽声,读与含同”,音徒滥切。《广韵》同收“啖”“啗”二字,并收录“噉”字,释为“噉,食也,亦作啖”,音徒敢切。

由此可见,“啖”“啗”等字在《说文》《广韵》时代互为异体字,音同义通,只是形体上有所差别。而后两者由于种种原因,在今天使用量已经很少,“啖”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其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啖”多为“给(使)……吃”之意。如:吉妇取枣以啖吉。——班固《汉书·王吉传》;夫不得心意所欲,虽尽尧舜之言,犹饮牛以酒、啖马以哺(通“脯”)也。——王充《论衡·自纪》。

在保定方言中“啖”保留了主要的古语之意,读音和用法也相同,可见该古语词的音、义和用法比较完整地保留在当今方言之中。用得较多的是“给(使)……吃”之意,而“用利益(饵)勾引”之义在方言中则鲜有使用。如:俺家乡养牛、喂羊都有个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得用盐啖它一次。

此外,在方言中甚至出现了叠用等新的用法。如:你下地半天,孩子饿得直哭,快啖啖他吧(其中第二个“啖”为轻声)。这里的“啖”也是取“喂食”“给……吃”之意,并形象地化为叠词,使得口语表达更加生动,增添了方言特有的色彩。

(二)谝piǎn

《说文解字》释为“便巧言也。从言扁声”,音部田切。《广韵》则注为“巧佼言也”,音符赛切、又音符酒切。“谝”本义为巧言令色,即说漂亮话,引申为用巧言讨好他人。如: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谝佞,损矣。”——《论语·季氏》这句话是说,孔子认为有三种有益的朋友及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由此可见“谝”在孔子时期就已经有“花言巧语”之意。

“谝”字的读音声调历来存在争议。按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音同《说文》,普通话应读作阳平;而《现代汉语词典》又定为上声。在保定方言中,“谝”读作上声,其意义也由最初的本义引申为以巧言夸耀于人、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或长处。由此可见,尽管声调历来存在不一致性,该字的意义和用法还是古今相合的。如:他刚刚才给我谝他上周买的新衣服。这句话中的“谝”均表示“炫耀”之意,而在保定方言中,“谝化”一词十分常见于口语表达中,并随着人们的发音习惯产生一定的儿化,从而体现出方言的地域性色彩。

(三)就jiù

《说文解字》中释为“高也。从京从尤”,音疾僦切;《段注》对于“就”字的解释与《说文》则有所出入。但可以肯定的是,两者的解释都和今日“就”的意义有较大差异。在后来的《广韵》中,“就”释为“成也。迎也。卽也”,音疾僦切;《集韵》、《韵会》等音义注释与《广韵》基本相同。所谓“迎也”即“伴随着…一起”之意,“卽也”则意为“接近”之意。如: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谒见梁惠王,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梁惠王远远看上去没有国君的样子,走近看上去也看不到令人敬畏的气势。此处的“就”作为动词,表示的是走上前去的动作,即“接近、靠近”之意。

“就”字在保定方言中基本保留了中古时“就”的音义,多表达“靠近”“成事儿”“伴着”等义。如:就近找个学校上上得了。时间太紧,你们干脆就着八宝菜儿喝点儿酒吧。

二、词义演变

在词义演变方面,保定方言与普通话的演变方向和结果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一)词性变化

词性又称词类。词性的不同将直接影响词的语言功能,词类的不同则直接反映了汉语语法的演进过程。在保定方言中有许多词在方言演变中拥有了特有的用法,词性有所变化,从而产生了与普通话不同的意义。这种不同不仅增添了方言特有的魅力,更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使得汉语更富韵味。下面以几个词为例进行说明。

1.底细

《现代汉语词典》对“底细”的解释为“(人或事情)的根源、内情”,即“底细”在普通话中是一个名词。在保定方言尤其是口语中“底细”更多是作为一个形容词出现的,意为“办事小心谨慎”。下面是保定方言中的用例:你底细着点儿,别碰坏了杯子!

以上用例中,“底细”一词均表示“小心谨慎”之意,而不再仅是作为一个单纯的名词。可见在保定方言中“底细”的词性发生了变化,意义范畴随之扩大,成为了一个兼类词。

2.揍

《新华字典》对“揍”的解释为“打、打碎”,可见“揍”是一个意义十分单纯的动词。在保定方言中,“揍”除了保留动词的意义之外,更多的是作为形容词发挥其语言功能,表示“糟了、砸锅了”之意。如:这下可揍了,股票又跌了!这句的“揍”表达因股票下跌而引起的糟糕之感,“揍”也不再是动词,而是一个形容词。在保定方言中,“揍”口语化的使用更是衍生出“揍性”一词。“揍性”与“德行”互为近义词,词态较之后者略凶狠,口语化程度高,意为样子长得不怎么样或者能力不怎么强,却想着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或者不切实际的事,含有些许蔑视的意思。如:也不瞧瞧你那个揍性!

3.趁

《新华字典》对“趁”的解释为“利用时间、机会”,如“趁热打铁”、“趁着晴天打场(chang2)”。可见“趁”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式作为一个借此而存在。在保定方言中,“趁”的使用范畴更加宽泛,“趁”也不仅作为介词,还可以作为动词和形容词表达更加丰富的含义。

“趁”作为动词时,表“拥有”之意。如:我什么都不趁,只有一辆破车。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为“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一辆破车。“趁”作为形容词时表示“富有”。如:他这身儿行头真趁钱。所表意思即为他的行头很值钱。

(二)词义色彩

词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狭义的词义即指词汇意义,由词的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构成。附着在词理性意义上的色彩义十分重要,表达了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在使用时如稍有不慎,容易产生误解、错解,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在保定方言中,有一部分词由于具体语境不同,使得其原有色彩义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表达的意义也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额外注意。下面以几个词为例进行说明。

1.勾当

《现代汉语词典》对“勾当”一词的解释为“行当、事情,今常指坏事情”。如: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施耐庵《水浒传》。“勾当”在此句中十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林冲一路上所承受的折磨,其贬义色彩十分浓重,一直到今天“勾当”多数情况下表示的均为贬义。

在保定方言中,随着方言演变,“勾当”一词的贬义色彩渐渐减弱,甚至变为中性词,单纯地表示“事情、工作、活计”之意。如:老大不小的,该找个勾当儿干干了!这里“勾当”表示的是“工作”之意,贬义色彩已大大减弱。

2.巴结

《现代汉语词典》对“巴结”的解释为“趋炎附势,奉承讨好”,富有贬义色彩。在保定方言中,“巴结”却不只表达“极力奉承”之意,还有“努力、勤奋”“培养、供给”之意,所表达的感情色彩显然由贬义慢慢淡化为中性,甚至有向褒义词转化的可能。如:这样贫苦的家境能巴结出个大学生实在不容易!

三、结语

保定方言词汇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从方言古语词、词义演变来看,保定方言词汇的语言学价值颇高。对与保定方言词汇的探究无疑对汉语语汇的丰富发展和地域文化的整理记录都是很有意义的。对此我们仍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1]吴继章,唐健雄.河北省志.方言志.北京:北京地方志出版社,2006.

[2]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

[4]李行健.河北方言词汇编.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刘广智,韩世龄.冀中古语词探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交朋友词义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与“都”交朋友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与『和』交朋友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们”字交朋友
字意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