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成绩 查摆问题 推动地方猪保护与开发利用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第十一届年会在京召开
2015-07-08王亚辉
本刊记者 王亚辉
总结成绩 查摆问题 推动地方猪保护与开发利用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第十一届年会在京召开
本刊记者 王亚辉
为提高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保种技术水平,进一步促进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2015年11月24—25日,全国畜牧总站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第十一届年会。农业部巡视组组长郑友民,全国畜牧总站畜禽资源处处长杨红杰,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以及猪专业委员会其他专家,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负责人、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技术推广单位负责人、《中国猪业》杂志等行业媒体代表近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表彰了年会征文优秀论文以及地方猪品种登记试点工作先进集体。其中,《济宁地区猪种的起源及演变考证》等10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被授予地方猪品种登记试点工作先进集体。此外,会议还邀请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潘玉春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王起山副研究员分别就地方猪品种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登记联网操作步骤进行了讲解,组织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代表开展了地方猪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业务交流。
在地方猪品种登记培训环节,杨红杰介绍了品种登记工作的重要意义。开展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登记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品种登记,实施动态监测,可使优秀的地方品种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同时,品种登记也是地方品种选育和育种的基础。2013年6月,全国畜牧总站在江苏、浙江和上海等3省市的11家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启动了地方猪品种登记试点工作,两年多来初见成效。2015年,全国畜牧总站又全面开展了地方猪品种登记工作,要求从2016年开始,所有的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必须参加品种登记,并将其作为检验保种项目执行效果的重要依据。他还就如何做好地方猪品种登记工作提出了两点意见。一是地方相关畜牧主管部门、各保种场及保护区要重视这项工作。二是负责登记及数据上传工作的技术人员要理解、吃透登记实施细则。《地方猪品种登记实施细则(试行)》共4章15条,就登记项目、流程做了明确规定。潘玉春指出,地方猪品种登记必须规范、科学,地方猪种的基本信息、系谱信息、繁殖性能、生长性能、育肥性能及胴体与肉质等信息要详细统计、记录并及时上传至中国地方猪品种登记网络平台(http://www. pigbreeds.org.cn)。在第一次登陆该平台时,需要先注册临时用户,再上传历史数据(在群猪上传三代的系谱资料),经省级和国家级行政部门审核通过后,成为正式用户,然后可以进行后续数据上传、查询、群体统计分析、近交系数和亲缘系数计算等工作。据王起山介绍,数据的上传涉及到9个表格,分别为基本信息表(表1)、基因检测表(表2)、生长检测表(表3)、配种信息表(表4)、分娩哺乳表(表5)、采精信息表(表6)、育肥性能表(表7)、胴体肉质表(表8)、种猪变更表(表9)。其中,上传历史数据时,表1和表5为必填表;上传后续数据时,表1、表4、表5和表9为必填表。
▲农业部巡视组组长郑友民给获奖者颁奖
▲优秀论文获奖代表
在业务交流环节,各保种场、保护区代表分享了各自在地方猪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地方猪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宝贵的遗传资源,多数具有肉质优良、耐粗饲、繁殖力高和抗病力强等优点,少数品种还具备独特的种质特性,如荣昌猪中自发产生的遗传性听力缺陷家系可作为研究人类听力相关疾病治疗方案的模型动物,沙子岭猪群中因93.5%个体缺失env-C基因可作为猪胰岛细胞异种移植的最佳素材。因此,保护并开发利用好地方猪资源,有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国家高度重视地方猪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颁布实施的畜牧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畜遗传资源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近年来,在农业部和各地畜牧部门的努力下,地方猪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包括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并于2012年编纂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系统论述了地方猪种的起源及演变历史,其中收录地方猪品种76个;于2014年修订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收录的地方猪品种由2006年的34个增至44个;进一步加大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的经费投入,加强地方猪保种场、保护区的基础能力建设,其中下拨的中央财政畜禽保种经费由2010年的3 200万元左右增加到目前的5 600万元;自2009年至今分5批建设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54个、保护区6个,使一批濒危品种得以抢救,大量珍贵的育种素材得以保存;初步形成了以原产地活体保种为主、基因库遗传物质保存为辅的地方猪种保护体系,编制了地方猪种的保种方案,根据每个品种的特点,设定了保种目标;筛选了多个含有一定地方猪种血统的、适合不同生态环境、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杂交组合,打造了多个地方猪肉品牌,部分品牌已形成了区域性的消费市场。
▲全国畜牧总站畜禽资源处处长杨红杰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潘玉春
▲国家级海南猪(屯昌猪)保种场、莱芜市莱芜猪原种场有限公司、湘潭市家畜育种站、国营江苏省东海种猪场分别做交流汇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大家也介绍了地方猪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保种经费不足。虽然中央财政的畜禽保种经费较前几年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是平均到每个国家级保种场的经费也仅为30万元左右,相对于保种需要的投入,这笔资金依然是杯水车薪;二是种群规模不大,公猪血统数少,近交衰退趋势明显。三是保种目标不明确,对种质特性的挖掘还不够。从各地的保种实践来看,多数保种仅是停留在群体、血缘和体型外貌层面,对深层次的种质特性的研究还很少,有许多性状指标还不清楚。四是品种选育和开发利用不足。由于缺乏持续选育以及适应市场需求的选育方向,再加之资金投入及品牌建设不到位,地方猪的产业化开发进展较为缓慢,尚未形成以保种促开发、开发促保种的良性循环。针对上述问题,大家希望加大保种和开发利用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强种质特性及种质资源测定和研究,完善保种计划,明确选育方向,瞄准消费需求,开发特色产品,创建地方猪品牌,实现保种和开发利用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