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互联网+猪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2015-07-08杨海变柏丹霞易晓峰魏月琴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100080
乐 冬 杨海变 柏丹霞 易晓峰 魏月琴 于 莹(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100080)
浅析我国互联网+猪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乐 冬 杨海变 柏丹霞 易晓峰 魏月琴 于 莹*
(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100080)
1994年4月20日,通过一条64 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过去的20年,中国互联网以终端用户为中心,以消费为主线,迅速渗透进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互联网行业自身的高速发展。而随着移动终端的多样化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普及,我国开始进入到产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逐步渗入各行各业的生产、交易、流通、融资等各个环节,带来了产业层面的转型与升级。
猪为六畜之一,有猪粮安天下之说。猪肉作为我国消费者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在我国农业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猪肉产量占全部肉类产量的65.1%,而USDA 2015年4月份最新预测,2015年中国猪肉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将达到全球的56%,远高于其他国家。猪产业在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与大多数农业类产业相类似,其同样面临着生产极度分散、生产效率低、交易环节多、链条长、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到来,生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在发生着快速变化,下面我们就对此一一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猪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1 猪肉生产供大于求
随着我国猪肉消费增速的减缓和生产量逐年稳步的增长,近年来我国的生猪供给指数常年高于猪肉需求指数,我国猪肉消费已告别短缺时代,进入到供大于求的状态。
1.2 生猪养殖水平仍然很低
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水平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整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丹麦的母猪PSY(母猪年生产力,productivity per sow per year)水平将近是我国的两倍,假如我国的PSY提高到27头,我国每年仅需2 700万头母猪即可满足需求,每年可节约2 000万吨饲料,相当于每年节省6 300万吨肥料和885亿升水。
1.3 生猪养殖成本高
从我国生猪养殖的成本结构上看,饲料、仔猪和人工成本占总成本90%以上,其中单饲料占比达50%以上。近年来饲料价格、仔猪价格和用工成本都大幅增长,导致我国生猪养殖成本逐年攀升。2014年散养生猪总成本为1 844.00元/头,规模养殖生猪的价格为1 592.14 元/头,均为2004年总成本的两倍多。
1.4 生猪疫情频发
我国生猪生产基数大、生产水平和防疫水平低,导致生猪疫情频发,猪病种类繁多,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传染病如蓝耳病、流行性腹泻等,它们往往大批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5 猪产业流通环节链条长,成本高
我国目前饲料、疫苗、兽药、猪场设备等生产资料的销售多以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分销商为主(图1),中间环节多,层层加价,增加了养殖户的养殖成本。我国生猪流通主要依靠猪经纪和猪贩子,据测算,猪贩子从养猪户手上收猪与卖给屠宰企业的结算价相差在0.6元/kg左右,猪贩子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猪肉流通成本。
1.6 猪产业数据缺失严重
一方面,散户和中小规模的养殖场作为我国生猪生产主体,养殖水平落后,猪场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没有记录生产数据的意识和习惯。另一方面,猪场的自动化、智能设备在中国的使用才刚刚起步,又因其价格高昂,使用专业性要求高,只在部分大型养殖场中得以使用,因此猪场数据的自动采集也刚刚起步,猪产业数据缺失严重。
图1 生猪养殖产业链
近年来,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农业企业家以及互联网人开始积极探索猪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生猪产业各个环节中都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互联网及互联网金融产品(图2,表1和表2)。随着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产品在猪产业中的应用和推广,将对各个环节产生根本性变革,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客户满意度;同时,积累一系列的猪产业大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进一步优化产品和资源配置,提升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具体来看,从事“互联网+猪产业”的企业群体可分为互联网转型升级的传统农业企业以及进入农业的互联网公司。
2.1 互联网转型升级的传统农业企业
图2 互联网已经进入生猪产业各个环节
传统农业企业依靠自己多年在生猪产业领域里的深耕,对生猪产业的痛点有深刻的理解,具有经验丰富的线下推广队伍和技术服务团队,且拥有一批忠实的客户资源。
下面以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北农)为例,具体介绍一下传统农业企业向互联网的转型思路。
大北农于1993年创建,以饲料、动保、种业、植保、生物饲料、种猪六大产业的研发、生产、推广为主业务,现有28 000多名员工,在全国25个省份的养殖密集区建有130多个生产基地,2 000多个养猪服务中心,技术服务人员1.8万名,服务养猪户8万多户,年服务出栏生猪5 000万头。
表1 生猪产业互联网主要产品
表2 传统农业企业的互联网转型
大北农的农业信息化起源于1998年在公司内部实行的“供产销”信息化项目,之后逐步推出集团型企业的“协同工作系统(OA网)”、中间商在线业务管理系统“进销财”、为中间商和农户提供线上服务的平台“客服网”,为全面开展“互联网+猪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大北农提出了“智慧大北农”战略,宣布向高科技的互联网农业企业转型。2014年度,公司针对种养殖户和中间商重点推出了农信云、农信商城、农信金融及智农通等“三网一通”产品体系,其中猪联网就是在“三网一通”的基础平台上发展起来的养猪行业“互联网+”解决方案。
猪联网以猪为核心,通过构建猪管理、猪交易、猪金融三大核心技术平台,将猪产业相关的养猪户、屠宰场、饲料兽药厂商和中间商、金融机构产业链主体联接起来,变外部产业链为内部生态链,形成猪友圈,构建智慧养猪生态圈,开创了“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养猪新模式。
猪管理:为猪场提供猪场管理、市场信息、物资管理、财务管理、技术培训、猪病智能诊断、学养猪等一系列服务,为养猪户打造一个360度的智能化服务体系(图4)。
猪交易:猪交易是农信商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养殖户、屠宰场、农资企业、中间商提供的交易平台,解决交易信息不对称、交易链条过长、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猪交易目前包括两大板块:一是连接猪场与屠宰场的网上商城“生猪交易所”,二是为养殖户提供饲料、动保、疫苗等生产资料的“农牧商城”。
猪金融:猪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利用养殖户、经销商积累的经营、信用数据,形成的一种新型农村融资模式。其通过猪联网获取的生产经营数据和商城获取的交易数据,以及公司近2万名业务人员对养殖户深度服务获取的基础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客户资信模型,形成较强的信贷风险控制力,为符合条件的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金融产品。目前,猪金融服务体系涵盖了征信、支付、理财、借贷等产品(表3)。
图3 大北农猪联网商业模式
图4 猪场游戏化管理界面
2.2 进入农业的互联网公司
新进入农业领域的互联网公司,凭借自己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对于传统农业企业对生猪产业的专注,互联网公司则更倾向于大农业,服务的是整个农村。电子商务领域以农村淘宝和京东农资频道为代表,主要商品为种子、饲料、兽药、疫苗、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全方位的服务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两家都根据采购情况推出了相应的金融服务,此外,目前都在积极探索农产品进城。金融领域以翼龙贷和沐金农为代表,他们两家都是从事P2P业务,作为信息撮合平台连接借款人和投资人,赚取平台服务费,两家同样采用加盟方式,但是对加盟方的选择有所不同,翼龙贷不要求加盟商必须从事农业,而沐金农是通过与核心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机构或个人,采用“产业链金融+合作金融”、“陌生人借款+熟人管控”的模式进行合作。
“互联网+”在猪产业的应用有着广阔的空间和无穷的潜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和资源。“互联网+”是对传统养猪业的改造和升级,势必带来整个猪产业的颠覆和革命。目前,我国互联网+猪产业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把握趋势,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才能尽早实现猪产业的现代化。未来,预计“互联网+猪产业”将会呈现出以下趋势:
表3 大北农金融产品列表
3.1 生猪养殖更加规模化、智能化
考虑到我国国家政策的引导、人工成本的提高、猪周期的影响等因素,并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养殖业规模化的进程来看,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还将进一步提高,猪场实现智能化生产、数据实现自动采集将成为常态。
3.2 电子商务平台将成为流通环节的主要渠道
随着电子商务平台在猪产业的推广和应用,必将带动传统渠道的转型升级。传统经销商依赖赚取中间差价的盈利模式将逐渐消失,而是转型为服务商提供仓储、配送和技术支持等服务。同时,电子商务平台将提升网络支付的使用率,现金交易将在交易环节逐步减少。
3.3 挖掘产业大数据,重构产业生态体系
互联网已经进入猪产业的各个环节,随着互联网产品的推广和使用,将逐步形成生猪产业大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将重构猪产业的生态体系。比如养殖大数据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提升猪肉品质;猪病大数据能够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食品安全等。
3.4 资金的获取更加便捷
随着互联网产品在猪产业内的普及应用,生产、交易环节电子化记录,大数据风控体系对中小企业和养殖户进行资信评级,使无抵押、低成本的信用贷款成为可能,将极大提高生猪产业的融资效率,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乐冬,硕士,主要从事农业互联网研究,Email:yuedong@nxin.com
*通讯作者:于莹,硕士,现任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农信研究院院长,曾就职于美国杜邦公司、国家农业信息化技术中心、京东集团,主要从事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产业互联网领域研究、规划及战略合作。发表国内外研究论文10余篇,参与撰写著作6部。Email:yuying@n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