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术课堂对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性
2015-07-07周丽芳
周丽芳
摘 要:学科素养是学科课程的立足之本,高考历史试卷频频出现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上针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立足全面,瞻高望远——史观;夯实基础,不断提升——能力;力染课堂,感知升华——情感态度观。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1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培养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历史学科素养是指通过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基本品格和基本态度,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自身在道德、智力、情感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历史试卷也体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考查趋势。高考历史试卷不仅仅考查学生掌握的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也在不断侧重考查学生已有的历史学科素养。江苏高考历史试卷更受一筹。这样的高考命题趋势告诫我们一线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上不仅夯实历史基础知识,还要高度重视学生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立足全面,瞻高望远——史观的运用
近年来,江苏卷较重视各种史观,近几年高考试卷里都有考查。迫切需要我们师生一起重视各种史观概念。最基本的史观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史观的基本内涵。其次,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史观来研究历史问题,使其能准确熟练、科学地运用各种史观来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
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22题的第2问:“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此题是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的亮点之一,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尤其体现在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对“王韬课士的近代性”进行论证,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学科素养。如历史诠释和论证能力。解答时,学生需要分析题目,然后从考试选拔的形式、命题内容、考试结果和导向等角度将“王韬课士”与“古代课士”进行比较,进而论证出“王韬课士”所具有的中西并存和顺应时代及世界发展潮流的近代性特征。当然,驾驭这题的要素之一真正去掌握近代化史观的内涵。不是简单地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等三个角度来诠释“近代化”史观的内涵。假如学生一开始就从这三个角度去分析和解答,那就解答错误。
二、夯实基础,不断提升——能力的提升
著名的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即是史料学”,西方兰克学派认同:“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胡适曾讲过:研究历史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新课改以来,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的命制上多以各类历史图片、文物、学者观点、漫画、表格、社会生活场景等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20道选择题都是采用材料来创设新情境。如:选择题第6题社会生活场景、第11题历史图片、第15题表格题、第17题是学者观点等等,几乎没有一题不是通过新情境来创设新问题考查学生。
学生对此类选择题既是感觉有新鲜感,但又有感觉到有难度。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解答此类题目的准确率呢?笔者认为需要在历史课堂上增加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增大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力度。
在历史课堂上,首先要紧扣5本教材,夯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学生能够熟练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其次,需要教师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师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计划,然后帮助学生来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方法。
三、力染课堂,感知升华——情感的渗透
《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到:“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必然要体现出一定的政治、思想、社会、道德、价值等方面的意识和观念,历史教学的内容实际上使历史发展的角度上对社会和社会中的人进行了解和认识,其教学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使学生学习做人、懂得做人的过程。
笔者再次联系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22题主观题。
王韬用向当权者上书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意见,在阐述他的西学观点的同时,我们更要向学生强调他的爱国、坚毅的人生观。王韬在献策失望、未受重用他之时,化困难为毅力,在“西事方殷,海疆多故”之际,王韬忘却了个人的饥寒,深为国家命运担忧。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此岂肉食者所能远谋,而草野布衣所私心窃虑者也。”他在同朋友谈论国事时,“往往声震四壁,或慷慨激昂,泣数行下”。 在流亡海外期间,王韬仍时时关注着苦难的故国,如其诗中所写,虽然“九万沧溟掷此身,尚戴头颅思报国”。可见,教师必须挖掘每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能量”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处处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意蕴,让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不仅跃然纸上,更撼动人心。
教师以其独特的个性感染力让课堂有所表达,有所震撼,有所永恒! 所以“以事带人”的理论再好,如果太重的是“事”而太薄的是“人”,历史教育的血肉也就流失了,留下来的骨架虽然可以支撑历史教育,但是缺乏流动的活着的思想和情感,这等历史教育作用于教学,就别指望它有活力、有思想!“以人入事”在新课改后的历史课本中运用频繁,它用历史人物的成败提炼出历史学科力染课程,感知深厚的内涵。
学科素养是学科课程的立足之本。历史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就是丰富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因此,提高历史教学效益,就需要师生共进退,一起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发展,并追求效度、准度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