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2015-07-07叶绪海
叶绪海
摘要:《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基”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导入新课;积极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86-1
一、设计活动导入新课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导入新课之始,学生的思维尚未启动,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巧妙地引入问题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如能设计好每节课的开头——用活动导入新课,这堂课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这里笔者着重谈几种设计活动导入新课的做法。
1.设计游戏活动导入新课。
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坐标时,笔者设计一个玩坐标的游戏:用两根绳子构成坐标,让一个同学做原点,学生对应坐标、象限、直线y=x等都可以体现。原点可以变动,坐标也就随着变化。这一游戏活动简便易行,数学内涵丰富。
学生在这种游戏活动情境下进行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
2.设计猜谜活动导入新课。
数学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话世界,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在《整式的加减》教学中,一上课,笔者就对学生说,老师有一个神奇的本领:连猜两数。同学们每人任写一个比1大的整数,将你写的数减去2,再加上它本身,再乘以5,再加上3,在得数后再随意加上一个小于10的正整数,将结果告诉我,我就能马上猜出你想的两个数。学生争相参与,无一不灵验,这时学生充满了好奇与疑惑。笔者对他们说:“老师只要把你们报给我的数加上7,就能猜出。如一学生报出结果110,老师在心中算出110+7=117,个位数7是第二次想的数,余下的两位数便是一开始写的数。明白了吗?”学生摇头,笔者趁机说学完这节课你们也能表演了。下课前,笔者揭示了谜底:设参与者先后写的两个数为a、b,则5(a-2+a)+3+b=10a+b-7,把对方报的数加上7后,得数的个位是b,余下的为a。
这样的活动,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享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从而深深爱上数学。
3.设计操作活动导入新课。
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数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均可用图片、实物或电教手段等操作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手、脑、口并用,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如教“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笔者让学生准备了一把剪刀和几张白纸,要求学生用剪刀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来,学生略思索后纷纷举手,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走上讲台,把白纸对折,一剪子剪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张开即得一个等腰三角形,又让其他学生剪一个钝角三角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并思考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有什么性质,怎样论证?因为在剪的过程中,学生都注意到折痕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地位,领悟到把新知识转化为前面所学的全等三角形,很快找到了作底边上的高、中线或顶角平分线等三种证明方法,因为找到了与课本上不同的证法,学生十分兴奋,增强了学习几何的兴趣和信心。
二、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教学中要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使之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思维方法。
1.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数学教学特别是几何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图形观察和操作,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和归纳,然后进行证明。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尝到成功的乐趣,产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如在教学中,多采用实物、图片及自制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从直观入手,化难为易,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学生主动学、乐学。在进行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境,并从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形成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活动模式。例如:在进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的教学时,可设计如下的学生实验步骤:①在一张纸上画一任意多边形;②按虚线剪下多边形;③把n个多边形拼成一个角;④观察这个角的大小,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手脑并用,得到了动作思维的训练。对经过自己实验得出的数学结论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创设这样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过程,推理过程和发现过程,学生在深入思考、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就会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2.设计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教师的作用重在启发、点拨、设疑、解惑上,从学生的好奇、好动、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而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分组活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活动,以及“互相读一遍”、“互相背一遍”、“互相做一遍”、“互相测一遍”、“互相批改订正”、“互相交流解法”等互帮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与别人切磋、商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还可以设计挑战性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