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理利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差异
2015-07-07王芹娟
王芹娟
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妨多一点辩正思维,善对这些差异,因势利导,合理利用差异,那么差异就是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开展作文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有效途径。善对年龄差异,树立学生正确的作文观;善对个体差异,丰富学生习作的渠道;善对能力差异,发展学生作文的能力。这些差异就会成为学生习作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能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差异;合理利用;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48-1
一、善对年龄差异,树立学生正确的作文观
因为小学生是未成年人,无论写作动机、文章立意、行文措辞等方面的水准肯定不可与成人写作相提并论,差异显而易见。然而,我们如果这样想一下,每一个成人都是从儿童成长起来的,那么,我们就会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儿童的写作,获得正确的小学生作文观,认识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教师应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作文观,用满怀期待的心态去呵护学生的习作,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推进儿童习作能力的提高。笔者对200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点评的一篇《怀想天空》中的这段点评语印象深刻——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对中学生如此,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更应如此。
再看这篇一年级学生的《妈妈回来了》,
这篇107字的短文,以纯真的感情和宝贵的童趣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等评委眼前一亮,正是此文天真本色的笔调让它在5万多篇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可见“童真、童趣、童心”就是小学生作文的本色,也是小学生正确作文观的核心。
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可先“放”后“收”,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要求词句精准、结构合理。古人说:“凡学文,初要大胆,终要小心。”使学生“开阔其胸襟,发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经过天长日久的训练,学生“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再如我们给学生作文命题,一定要以儿童的眼光,窥探童心,揣摩童趣,使选材尽可能涉及儿童生活,触及儿童情志,让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又如修改作文,老师千万不要改得太厉害,在非改不可之处才改,以免挫伤学生信心和兴趣,清人唐彪主张:“惟可改之处,宜细心笔削,令有点铁化金之妙,斯善矣……”
二、善对个体差异,丰富学生习作的渠道
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老师的传授,更离不开生生间的互相学习。课堂教学不只是教师和学生间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而是在校内外环境各种因素影响下进行的,教师传输信息,以及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一种错综复杂的过程,而且传递的不仅有知识,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情感等等。这对指导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合理利用学生个体差异大有裨益。因为学生习作活动有其特殊性,我们常说“言为心声”,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既反映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行为生活情况,如个性倾向,如态度、情感、爱好,乃至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何况人呢,因此学生的作文能力必然也是有差异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若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地善对学生写作活动中表现出的差异,便能使学生个体差异的相互作用有效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
对差异合理利用,教师一定要善于及时有效地捕捉住学生个体在写作活动中表现出的长处,并当众褒扬,形成一种为学生群体所效仿的正面典型。如同一次作文,学生甲写得内容充实,叙述生动,但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不如学生乙。在点评中,我们要指出各自优势,鼓励双方相互取长补短。再如,班中某学生习作几乎每篇都写得生动有趣,那我们老师可发动全班学生一起来阅读,并让该生介绍如何从生活中选取合适的题材,向该生学习,倡导全体学生平时多多参与社会实践,逐渐缩小学生间作文能力差异。同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同样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共同发展。每一小组中让“作文尖子生”当组长,带领几个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既多了参与表达的机会,也充分体验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善对能力差异,发展学生作文的能力
写作过程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陆机在《文赋》中说道:“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由“物”到“意”再到“文”,是写作过程转化的阶段,要懂这道理不难,作文难就难在自己下笔“意”能称“物”,“文”能逮“意”。因写作是复杂的思维活动,它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调动多种储备,运用多种能力,要由“物”生“意”,学生必须具备观察、体验、想象、提炼等方面的能力;同样,由“意”向“文”转化,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能力。
诚然,小学生作文还处在初级阶段,远没有达到灵活调用多种储备、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高度,学生之间诸多能力的发展必然存在着差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将学生的习作及整个习作活动作为一种观测指标,及时接收学生所反馈信息,从生活积累、谋篇能力、作文态度等方面对学生作多元评价,以便因势利导,帮助其扬长避短,均衡发展作文能力。
当然,“尖子生”的习作也不可能篇篇都佳,“贫困生”的习作也未必篇篇都差。篇与篇之间水平的波动,正体现了学生内部某些能力的差异,也许是技巧,也许是取材,或者是其他。我们捕捉住并善对这些学生个体内部能力的差异,就能帮助学生扬长补短,或者“短长能动转化”。比如,有的学生习作游记类习作写得条理清楚,而场面描写类则写得细节突出而欠缺条理,那老师就可充分利用这点,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习作的优点,进而变换题材,使这一优点向场面描写类描写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