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堂对话的有效途径

2015-07-06周文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小兄弟菲利普品味

周文莲

当前的语文课堂,常见的教学状况是:无目的的对话越来越多,无意义的套话越来越多,学生缺乏活力,课堂效率低下。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跟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不知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对话。从大处看,课堂对话要立足于学生的需要,教师对课堂对话要有一个预期,不能为了对话而对话;从小处说,教师主导的对话要符合学情,要有吸引力、影响力。有效的课堂对话如何才能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呢?我认为愉快、有效的课堂对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有效途径展开。

一、 紧扣文本核心价值,使对话更有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形式上的创新,课堂形式花样繁多,结果课堂对话离文本的核心价值越来越远,无关甚至无聊的东西越来越多。因此,课堂对话一定要紧扣文本核心价值展开。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篇目,情节布局别具匠心,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应该如何展开课堂对话呢?最终,从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可将文本的核心学习价值确定为:①运用第一人称转换叙述分析人物形象;②通过对人物多角度侧面分析探究小说主旨。

请看围绕“分析人物形象”这一文本核心问题展开的教学对话:

师:菲利普夫妇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通过以下几步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第一步:读。请同学们精读第20~47段。第二步:画。请同学们画出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第三步:写。把菲利普夫妇的言行转换成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完成任务。

(生按照提示学习)

师:下面我们进行分享交流。

生:我选第23段:这个老东西,花这冤枉钱干什么?我平时可是省吃俭用,一个铜子都舍不得乱花呀!可是女婿在旁边,也不能太小气。算了,女儿、女婿吃几个,面子上过得去就行了,我就不吃了。至于约瑟夫,也不要吃了,尽浪费钱,还是省点吧!唉,也不知道于勒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感情真丰富!从你的告白中我听出了母亲非常心疼她的钱,还有一种不得不花的无奈以及对于勒的盼望!

生:我选的是第34段:上帝啊!这真的是于勒!我们十年的苦盼啊,我们的上千种计划啊,还有女儿的婚事!完了,全完了!对了,要是他再来拖累我们可怎么办?我的天哪!

师:好!从你的告白中我听出了菲利普得知卖牡蛎的就是于勒后的恐慌、担忧和失望。刚才同学们对菲利普夫妇的心理活动把握得比较准确,我们把菲利普夫妇躲于勒与前面盼于勒对比一下,看看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完成第四步:概括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生:他们自私、虚伪。

生:他们冷酷、唯利是图。

师:概括得很准确。希望同学们掌握以上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在上面的教学对话中,读、画、写、说四个步骤都是紧紧围绕“分析人物性格”这一文本核心价值展开的。老师先告诉学生分析菲利普夫妇性格的方法,让学生自学完成任务。因为“用第一人称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一环节是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对触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极其有效,学生在转换角色的过程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主要人物,这样得到的体会必将是最能触动心灵的。所以,师生共同分享阅读体验时,学生的发言紧扣文本,十分精彩。最后,水到渠成,学生准确地总结出了人物性格。可见,围绕文本核心价值展开的课堂对话,能使对话更有深度,内涵更加丰富。

二、 重视品味语言,使对话更有语文味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要让学生注意关键字词,注意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注意环境描写的句子,特别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的语句等,指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情景描述,进行品味赏析,使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品出语言深厚的意蕴。

请看《散步》“品味语言”教学环节的课堂对话:

师:下面我们开始的阅读活动是“品味语言”,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有感受的词语、句子,细读,勾画,旁批。

(开始交流)

师: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请看这句话: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看老师的品味:从内容上说,这句话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同时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生:我品味的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段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水泡”,显示了初春田野蓬勃的生命力,这是对生命的赞美。

师:对,这一段还烘托了我们愉快的心情,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生:我品味的是“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句中的“熬”字写出了年老的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艰难。

师:对,还写出了“我”为母亲挺过严冬而庆幸的心情。多么深情的句子!

……

师:对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以品味它的“对称美”,比如说,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可以品味它的情趣美,“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以品味它的意蕴美,如“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仅体会到了文章的语言美,而且感受到文章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在这段课堂对话中,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最有感受的词语和句子,细读,旁批。这样的引导,因为立足于文本,学生的思维有了支撑点,师生对话也非常集中、有效,学生理解文本的新意和教师点评学生的创意也频频出现。当第一个学生品味了景物描写的句子后,老师马上点出了还有烘托心情和暗示的作用,这样的对话很有层次,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再如,学生品味了语言后,老师小结对这篇语言的欣赏方法,这样的对话使学生的积累更加丰厚。可见,一堂好的语文课,课堂对话也是需要精心设计的,而且要围绕文本语言集中展开。这样的语文课才更有语文味,才不会走向沉闷,走向无效。

三、 转化课堂生成,使对话更有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流程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但教学中出现精彩的生成资源时,教师一定不能拘泥于教学计划,而是要从课堂实际出发,将生成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学《风筝》这一课,在检查学生预习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提到了“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从哪里看出精神的虐杀”这两个问题。于是,老师及时将这两个问题转化为教学环节的主问题组织课堂对话。

师:请大家谈一谈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生:因为放风筝的时间是春天,这时冬天还没有过去,“我”就看到了一两只风筝飞在空中,所以“我”感到很惊异;“我”悲哀,是因为看见了风筝,“我”就想起小时候不让弟弟放风筝的事。

师:因为“我”错怪了小兄弟,所以感到悲哀。

生:“我”惊异是因为冬天还没有过去,就看见天空中有一两只风筝;“我”悲哀,是看见了风筝就想起小时候不让小兄弟放风筝的往事。后来“我”知道风筝是孩子的玩具,所以“我”错怪了小兄弟。

在上面的对话中,一开始学生能围绕文本进行,后来学生的思维都在一个理解层面上滑行,如果再继续对话,课堂就会拖沓,学生的思维就会停滞。于是,老师又借助“我错怪了小兄弟”这一生成,组织学生展开了更有深度的对话。

师:大家都认为“我错怪了小兄弟”,为什么“我”错怪了小兄弟是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我从第四段找到了“精神虐杀”的答案。从“抓断”“掷”“踏遍”这些动词可以看出,“我”发现了弟弟正在做没出息的孩子的玩意,非常愤怒,破坏了弟弟的风筝,十分傲慢地走出了房间。所以,“我”虐杀的是弟弟小时候玩的心情。

师:说得很好!“我”毁坏了弟弟的风筝,不准弟弟游戏,使他那么绝望,这对小兄弟来说,无异是“精神的虐杀”。

上面的课堂对话从学生的生成开始,点拨和评价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课堂生成上,老师只是巧妙地进行了选择和强调,让学生对话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行进。可见,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以灵动的教育机智捕捉课堂生成,即时调整教学进程,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读出自己的感悟,收获自己的精彩。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一直在追寻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有效的课堂对话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我们每个老师都能转变一下教学观念,多花点时间解读文本,多花点功夫磨炼语言,使课堂对话真正由教师独白的艺术变成师生对话的艺术,才能真正唤醒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课堂对话才会远离无目的的闲聊,远离无意义的争辩,才会走向有趣、有味和高效。

参考资料:

刘守旗《教育的艺术》,中山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小兄弟菲利普品味
最是一抹少年蓝
自己的歌
品味桂峰
霸王龙有了小兄弟
品味四季
大笨熊巴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