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行为规范训练要重视“三个结合”
2015-07-06宋新华
宋新华
摘 要:培养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与广大家长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有些学生存在言行不一的情况。不少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但没有实际行动;有些学生知道什么不该做,却又明知故犯。所以要把知与行结合,认识与实践统一起来,这就更加需要有系统的规范要求与严格的行为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行为规范;训练;教育;培养;结合
当前,有些学生存在言行不一的特点。不少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但没有实际行动;有些学生知道什么不该做,却又明知故犯。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相背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小学生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播下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重视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培养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与广大家长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而要把知与行结合,认识与实践统一起来,就需要有系统的规范要求与严格的行为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所以笔者认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必须重视“三个结合”。
一、学生个体训练与群体训练相结合
行为规范的训练,必须充分重视集体对个体的影响作用,通过集体对学生个体施加积极的影响。集体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要形成良好的集体,强化集体作用,在集体行动规范的基础上,充分体现集体对个体的教育能力。我校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营造和谐规范、积极进取的育人氛围。
此外,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又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发挥集体作用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对个别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但通过群体影响个体,而且通过对个体学生的“养成教育”来强化集体凝聚力。
细节教育至关重要,个别学生在街道、校园、教室等地方乱丢纸屑。针对此问题对学生开展以“保护环境,爱我家园”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加强监督,教育学生自觉打扫校园卫生,保护环境,不断升华学生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个别学生在校内外说话不文明的现象,我利用班会课开展“争当文明好学生”“文明让班级更美丽”等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让校园和社会多一份文明与和谐。同时,组织学生专门排练以文明礼貌为主题的小品、快板等节目给全校学生表演,寓教于乐。这样的教育形式既新颖又实在,学生乐于接受,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
良好行为规范除了必须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外,还要注重优化外部环境。
首先,要重视学生课内课外行为规范的培养。要使学生将在思想品德课和主题班会课上获得的德育教育知识转化为行动,一定要重视课内课外相结合。针对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开展穿衣、系鞋带、洗脸等各种比赛,在校园设立学雷锋基地,组织学生打扫校园卫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劳动技能。在学校的各项集体比赛中,积极鼓励学生努力拼搏,为集体争荣誉,以此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自豪感,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其次,要重视学生校内校外行为规范的培养。要使学生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我们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讲座时,不仅要宣传行为规范训练的意义,行为规范训练的内容、步骤和方法,还要研究每学期训练内容的科学性及学生在家中行为规范的效果。
为了营造家庭教育的环境,我要求每位家长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行为影响行为、以情感影响情感,自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守时、守则、守法,逐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评选好家长,逐步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家长的教育能力,使学生家长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
地发展。除此之外,学校会科学制订家校配合训练学生行为规范的实施方案,我们与家长共同研讨家庭教育落实的措施与方法。比如“爱劳动”就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叠被、扫地、洗衣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学校定期分发小学生家务劳动调查表,便于督促指导,确保落实。
三、行为规范训练与多种教育方法相结合
习惯通常是通过一定的动作和行为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任何行为的发生都要经过“感觉—需要—动机—行动”等过程。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除了要强化行为规范训练之外,还应把说服、示范、参与劳动实践、日常生活习惯训练、奖惩等多种教育方法有机结合
起来。
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时,首先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生理、心理特征进行谈话和解释等说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人生观,树立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信念。同时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其厌恶虚假,追求本真。为此,教师、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做到诚实守信,从而为学生树立榜样,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长期巩固,使之成为学生的性格特点。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我们必须采取能够影响学生的意识、行为、情感、意志和性格的一系列方法,这一系列方法也只有在相互配合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完成德育教学任务,为祖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华颖.学校与家庭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影响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