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的好处

2015-07-06刘春玲

中学生物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细胞分裂染色体生长

刘春玲

现今在各种公开课中常看到教学活动一个接着一个,课堂上看似非常热闹,但学生疲于应命,并没有多少知识能够得到内化和落实,而这样的教学节奏更不适于常态课教学。笔者把自己参加赛课的人教版七年级上“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一课,两次教学设计进行对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优化学习目标,精选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因为教学目标制约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了教学目标和内容,才能进一步考虑有效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遵循可见性和可测量的原则,强调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要让学生明确细胞分裂的结果不单是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新细胞,而且新产生的细胞和原来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是一样的,保证了物种的稳定,从而为今后学习“遗传和变异”打基础。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同进行了两次教学过程的设计,见表1。

2 优化导课,采用学案,缩短预习用时

第一次设计:导入时,展示班级某个学生从小长大的照片,并提问:“照片里的同学逐渐长大了,为什么能由小长大呢?细胞的生长、分裂是如何进行的呢?”导入新课后,提出问题:生物体内的细胞数量是怎样增加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有什么变化?阅读教材P56-57,让学生预习,尝试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二次设计:导入时,展示班级某个学生从小长大的照片,并提问:“咱班的每一位同学都像照片里的同学一样逐渐长大了,为什么生物体能由小长大呢?细胞的生长、分裂是如何进行的呢?”教师要求独立完成学案,预习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修改后的效果对比:在第一次设计时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达到预习和了解学习内容的目的。但是上课之后很快发现学生需要的时间较长,并且由于班级学生较多,教师无法知道是否每一位学生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刚刚升入初中学生的分析问题和从教材提取知识的能力不强,一方面要弄清楚问题问的是什么,另外还要分析阅读过程中找到的答案是否正确。于是笔者在第二次课堂上使用了学案,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填空题的形式,学生只要在教材中找到原话就能填写上答案,大大缩短了课堂用时。学生从学案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本节的知识框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调整教学活动的用时。

3 优化教学活动,将知识真正落实到实处

3.1 减少教学活动,侧重重点

关于细胞生长的教学设计:

第一次设计:

活动一:教师播放动物细胞生长的动画,请学生描述细胞长大的过程。

活动二:教师提出问题:细胞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体积不断增大,如果外界的营养物质足够的话,那细胞会不会无限长大呢?(不能)为什么?(有学生回答要分裂,教师简要解答)

活动三:计算假设细胞原来直径10 μm,现在长到了直径100 μm,根据表面积和体积增大的幅度,教师引导学生计算出随着细胞越长越大。这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越变越小,说明了表面积增多的幅度跟不上体积增大的幅度,影响了营养的吸收,因而不能无限长大。

活动四:教师进一步演示实验土豆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色,不同大小的土豆在相同的时间内变色的深浅程度,越深吸收的营养越多越快。教师播放演示土豆变色的视频,用事实再次证明,让学生变想象为亲眼所见。

第二次设计:教师播放细胞生长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细胞生长的过程。

修改后的效果:第二次的教学设计调整了教学顺序,把细胞的生长调整到了细胞分裂的后面。原来关于细胞生长的课堂教学活动较多,教学环节一个紧跟着一个,非常紧张,并且重复了对知识的学习,如分析细胞为什么不能长大用到了计算、实验演示、描述等三个活动,学生缺少对所学内容的反应时间,活动太多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根据对教学目标的再次解读,删减了关于细胞生长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通过这样的改动,把课堂的重心落实在细胞分裂上,对细胞的生长,只需要学生知道是体积的增大即可。所以在学生完成学案的基础上,播放了细胞生长的视频,大多数学生都能体会到细胞的生长,最大的变化是体积变大了。

3.2 细化学生活动,突破难点

关于细胞分裂的教学设计:

第一次设计:活动一:教师播放动物细胞分裂的动画,要求学生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活动二:学生尝试绘制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

活动三:用图片认识染色体,教师展示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图,引导学生说出染色体的变化,并思考染色体这种变化的意义。

第二次设计:活动一:教师播放动、植物细胞分裂动画,学生仔细观看细胞分裂的过程。

活动二:学生独立完成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先组内交流,后学生在组间展示交流。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粘贴在黑板上,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叙述动植物细胞分裂的不同点

活动三:教师用图片介绍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并提出问题:染色体要发生怎样的变化,才能保证染色体的数量在分裂前后是一样的?

活动四:教师播放染色体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染色体变化。学生合作用贴图的方式演示染色体的变化过程,突出染色体的复制和均分的变化,并描述自己小组是如何粘贴演示染色体的变化过程的,直接得出了染色体这种变化的意义。

修改后的效果:第二次教学设计并没有增加教学活动,而是把第一次的教学活动进行细化。细胞分裂是微观的,学生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因此教师既播放了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又播放了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强调在观看视频时要注意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基本结构的变化,还要注意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不同点。

笔者组织学生绘制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原来只要求绘制动物的,第二次要求学生植物和动物的都要绘制,这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二者在分裂上的异同点。因为七年级的学生比较腼腆,没有把握的事情不太敢做,所以让学生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绘制的图,比较可行。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教师播放染色体变化的动画,学生通过观察和同一个学习小组的其他同学动手,用粘贴纸板模拟染色体数目变化的过程。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参与,帮助理解了染色体复制和均分的这种变化,使得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3 视频直观,震撼学生心灵

关于细胞癌变的教学设计。

第一次设计:教师要求学生教材中的“阅读科学·技术·社会”,谈谈体会。

第二次设计:教师播放细胞癌变的视频,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想法。

修改后的效果:在第二次设计时,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视频把学生听说过的细胞癌变变为亲眼所见,学生深刻体会到细胞癌变的可怕。他们交流了自己看过视频后的真实感受,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自然地落实了情感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简单的事物没有必要复杂化,解决难点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因为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看法,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这两次教学设计的对比,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了,虽然活动减少了,但重难点得到了突出和落实,在课堂上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笔者注重生成和建构知识框架,突出了科学、技术、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癌症这种疾病,激发学生关心他人的情感。当然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学生在用贴图的方式展示染色体的变化过程,只是展示了一个学习小组的成果,课后发现其他学习小组的成果,完成得也非常不错。endprint

猜你喜欢

细胞分裂染色体生长
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筛选
碗莲生长记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多一条X染色体,寿命会更长
生长
为什么男性要有一条X染色体?
《生长在春天》
能忍的人寿命长
例谈思维可视化在细胞分裂教学中的应用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