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15-07-06孙杨方
孙杨方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对子孙后代的德育教育从未停歇。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精神。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实践证明,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素养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有不断地发掘历史学科中的德育教育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进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
一、德育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拥有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滑坡,这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中心意识太强
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不理解别人的付出,在习以为常中变得麻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对家人、班级、学校、社会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在家庭、学校的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看中个人得失,把自我欲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
2.民族意识薄弱
很多青少年甚至对自己民族的英雄都缺少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偶像明星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食粮,网络成了他们的业余爱好,部分青少年缺乏理想和信念。
3.思想行为功利化
不少青少年信仰缺失,成为极端个人主义者、功利化主义者。
4.心理承受能力差
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他们经受不住考验,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让他们心灰意冷,他们常常感到对人生没有信心。
二、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德育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
他们的国家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培育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挚情感及理性升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是培养民族自豪感最好的教材。
其次,德育教育可以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最后,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让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创新提高自身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原则性
1.教学形式上应坚持多样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时,可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举行国情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观看电视、电影作品,举行历史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内容上的客观原则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可以把文学作品和个人想象当作历史传授给学生,也不要把教师个人的爱憎立场强加个学生,不能脱离历史事实,否则就会舍本求末。
3.教学目的的目标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优秀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及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也可以通过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等达到在历史教学中完成德育教学的育人目标和教学目的。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利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以达到历史教学的知识目的和德育目的。
总之,历史学科拥有鲜活而丰富的德育素材,如何把握教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需要每一位历史老师不断地总结完善。德育教育途径很多,方法各异,我们必须不断地加强理论修养,创新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为培育新时代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不断努力。